梁穆穆 陳鋒
摘? 要:花山巖畫圖像的色彩、線條、形狀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特征。主要體現為:對稱均衡、對比變化、重復與韻律、單純的色彩、多樣的統(tǒng)一。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對獨立性和可學習性特征。形式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ㄉ綆r畫的形式美法則對于目前桂西南的繪畫、文藝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左江花山巖畫圖像;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美;藝術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9)06-0083-04
吳冠中認為“美,形式美,已是科學,是可分析、可解剖的?!崩L畫的形式美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如色彩、線條、形狀等。花山巖畫在2016年7月15日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壯族人民珍貴的文化瑰寶,是獨創(chuàng)的繪畫藝術作品,具有眾多的形式美特征?;ㄉ綆r畫的形式因素,包括線條、色彩、形狀等是可以分析的,具有一定的美學研究價值。左江花山巖畫圖像數量眾多,形式獨特,在國內外已經產生了巨大影響。目前已經有大量的學者、藝術家進入到了花山巖畫相關的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各個領域?;ㄉ綆r畫具體的形式美需要系統(tǒng)的分析介紹,讓人們從中可以了解到人類早期對于自然界形式美的把握并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力。這些形式美也可用于美術專業(yè)教學,也可以被用來指導當代的繪畫、文藝創(chuàng)作。
一、花山巖畫圖像的形式美
花山巖畫圖像的形式是花山巖畫圖像所有的視覺因素的組合,包括顏色、形狀、線條等要素。壯族先民為了表達有關集體活動的主題內容創(chuàng)造了花山巖畫的藝術圖像,這些藝術形式。這些形式語言應是來自于他們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成果,是長久地對周圍自然環(huán)境事物觀察思考提煉的藝術結晶,體現了駱越先民的生存智慧。
形式美應主要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形狀、顏色、線條等)的有規(guī)律的組合。在自然界中,美的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應具有統(tǒng)一性特征,美的形式一般不會脫離內容而存在。但在后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有意味的形式有時候也會直接被當做藝術的內容來表現。在長期的對于事物的審美活動中,人們總結了很多美的規(guī)律性法則,這可以被稱之為美的形式法則。事物美的形式常常可以給觀賞者帶來美感,這就是事物的形式美造成的?;ㄉ綆r畫圖像是由線條、形狀和色彩構成,花山巖畫圖像的形式語言具有對稱均衡美、對比變化之美、重復與韻律感、單純的色彩、多樣與統(tǒng)一性等美的特質。從這些單純的形式中,人們也可以獲得強烈的美感。
(一)對稱均衡美
花山巖畫圖像在整體上具有對稱均衡的形式美。正身人形圖像和圓形圖像是單個圖像中對稱均衡的典型代表。從圖像中可以看出來正身人形圖像雙臂左右對稱地呈直角或鈍角彎折上舉,雙腿對稱地向下屈蹲。整個正身人形圖像具有左右對稱的特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上肢與下肢之間也具有上下對稱性。對于花山巖畫的圓形圖像,在經過圓心的地方畫一條直線,整個圖像就會呈現出左右或者上下對稱。花山巖畫在整體的畫面組合上,也具有一定的對稱性。這種對稱性會給人帶來安全、穩(wěn)定、安靜的感覺。這種對稱性也會讓人產生一種愉快、親切、輕松、舒暢的感覺,讓人能夠在心理上和視覺上獲得美感。花山巖畫人形圖像、人形圖像和其它圖像的組合等在比例上是均衡協(xié)調的。正身人形圖像在整體與各個部分之間、身體各個部分的比例關系、人形圖像與器物圖像、動物圖像在比例關系上是均衡協(xié)調的。這種均衡協(xié)調性不具有絕對性,有時候某個圖像或者圖像的某個部位被故意放大,會顯得不成比例,這可能是由于某種文化心理在起作用。體現為一種心理崇拜。
(二)對比變化之美
在繪畫中,線條、色彩、形狀等的對比變化的目的是要以美的形式表現豐富多彩的內容,讓人們的視覺可以長時間的停留在繪畫作品之上。中國畫在筆墨功夫上講究一筆多變,其目的就是更好地表現內容的多樣姿態(tài),使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有趣,讓欣賞者獲得視覺愉悅感。在顏色上,花山巖畫圖像的各種紅色與崖壁的灰黃色、灰白色等各種色彩、紅色圖像與周圍的環(huán)境、天空等的顏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線條上,花山巖畫圖像的線條變化多樣,線條在粗細、力度、長短上具有多種變化,繪畫者靈活地使用橫線、豎線、曲線、圓弧線等使畫面非常地豐富。在形狀上,可以看到各種圓形圖案、方形圖案、三角形圖案、圓柱形圖案等。這些形狀被用來表現人和動物軀體的各個部分和各種器物。同時可以看到大的圖像與小的圖像呈現錯落有致的排列。整個畫面形式在對比變化中給人以生動有趣,豐富多樣的美感。
(三)重復與韻律感
有人認為花山巖畫人形圖像在整體上具有形式化特征,給人重復的、千篇一律的感覺。但這種重復性,不是一種無意義的重復。從每組畫面的整體來看,圖像似乎在表現一種集體性的活動,駱越先民正圍繞著某個中心、沿著某個方向進行舞蹈。人形圖像不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行進,而是如同在波浪線上,沿著某個方向行進,給人一種悅動的韻律感。人形圖像雙臂彎折上舉,雙腿屈蹲向下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形式,讓人感到下一秒的動作即將到來。腿部不斷地彎曲、站立,雙手上下擺動,身子前仰、直立與雙手的擺動保持一致,整個人不斷向前行進?;ㄉ綆r畫圖像這種韻律美可以給人帶來愉悅感,人們從中也可以感受到藝術的樂趣。人們在觀賞這些畫面時,目光和頭部會隨著這些圖像上下、左右反復地移動,樂在其中。
(四)單純的色彩
色彩是光線的組成部分,會影響人們的情緒、想法、行為甚至健康等。藝術家對于色彩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對顏色進行了類型的劃分。如冷色、暖色等?;ㄉ綆r畫圖像在色彩上是單純的紅色,屬于暖色?;ㄉ綆r畫圖像全部是由紅色的赤鐵礦粉加上一些膠合劑混合而成。“色彩直接影響靈魂”。 這種單純的色彩在人的內心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紅色在中國文化的多種場合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原始人已經開始將紅色粉末撒在已經故去之人的身體之上,用紅色來裝飾自己和各種物品等。在花山巖畫圖像中,紅色圖像可以激發(fā)駱越先民內在的生命激情,實現心靈的凈化,獲得身心的愉悅。
(五)多樣與統(tǒng)一性
花山巖畫圖像群在整體上具有多樣的統(tǒng)一性,如線條、色彩、形狀、人物動作和神態(tài)等都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統(tǒng)一性?;ㄉ綆r畫圖像在形式上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具體表現如下:在每個圖像群組中,不同的人物圖像、器物圖像、動物圖像、圓形圖像不是雜亂無章的排列的,而是按照身份地位、空間位置關系、功能作用等有規(guī)律地排列的。這些圖像大多以正身人形體現為中心進行排列,整個畫面具有一定的敘事特征。在構圖上也注重動與靜的多樣統(tǒng)一、大與小的多樣統(tǒng)一、色彩的多樣統(tǒng)一等。中心正身人形圖像大多給人一種靜態(tài)感,而周圍的人形圖像和動物圖像等大多給人一種動態(tài)感。
花山巖畫圖像的形式美還有待深入挖掘,以上只是筆者在反復觀察花山巖畫圖像之后的一種認識。人們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發(fā),會看到花山巖畫不同的形式美特征。希望這個話題可以引起更多有關花山巖畫形式語言的討論。
二、形式美的特征
花山巖畫的形式語言是駱越先民在生活生產中對勞動對象和集體活動觀察思考的結果。體現了人類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表現在藝術上就是對事物形式語言的觀察和抽象。這種抽象的藝術語言以某能能力和文化的形式在代際之間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可學習性。形式美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征:
(一)抽象性
人類對形式語言的把握和運用是人類在思維上高度抽象化的體現。繪畫藝術體現了藝術家對事物的形式語言把握和運用的能力,是對事物線條和形狀的把握和對色彩的感受,及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將其表現出來的能力。人們通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來獲得這種能力。駱越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和集體活動中把握到了事物和集體活動的形式語言,在某種社會使命感的驅使下,將這些形式語言以一定的主題繪制出來。這些形式語言正是駱越先民藝術抽象能力的體現。這種抽象的藝術能力在當時應該還只是處于潛意識階段,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通過對花山巖畫藝術形式的賞析,我們可以感受到駱越先民在藝術上的抽象能力。
(二)相對獨立性
形式雖然來源于物質,從物質世界抽象出來,但卻不受物質世界左右。相對來說,形式美法則可以獨立于物質,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非常注重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注重筆墨功夫。人們在觀賞中國畫的時候,已經遠離了真實的對象。米點法適合表現煙雨迷蒙,勾勒的線條可以給人蒼勁有力的感受。人們總結了一些形式美的法則,運用于繪畫創(chuàng)作,并被不斷的學習、摹仿、傳承。所以從中國畫中是最能看到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的。通過花山巖畫圖像的蒼勁有力的線條,可以看到駱越先民堅毅不屈的性格特征,紅色的圖像也表現了駱越先民生活的激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可學習性
形式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獨立于物質實體,需要專業(yè)的人員去研究和總結。形式美在上升到法則之后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普遍性。這時候人們只要掌握了形式美法則之后就可以用這個法則來欣賞各種美的事物,得到美的享受。作為規(guī)律性的形式美法則可以被學習,用以指導個人的審美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人們在學習了形式美法則之后,在欣賞花山巖畫圖像時就擁有了理論的指引,能夠在短時間內欣賞花山巖畫圖像線條、色彩、形狀的魅力。
花山巖畫的形式美對于研究美的本質,兩千多年前人類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人類審美活動一旦開始,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就建立了某種聯系,而不是相互隔離的。美的本質應該來源于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有意義的互動。這種有意義的互動主要體現于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究思考形式的問題、美的問題。同時,對于審美對象在自身的物質組成上與后來的審美主體的在感情上發(fā)生了某種關聯,觸發(fā)了審美主體的審美興趣。
三、形式美的科學性
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理論歷來重視意境的構建,講究氣韻生動,在西方繪畫創(chuàng)作、教學活動中非常強調作品的形式美,將各種造型藝術條分縷析的進行劃分、切割,用于研究創(chuàng)作或用于美術教學。人們研究出了黃金分割率,各種構圖的法則。吳冠中認為形式因素是造型藝術的顯微鏡和解剖刀。形式因素也可以用來分析總結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的形式因素用來指導美術教學和創(chuàng)作活動。這些具體的形式因素,如不同的顏色、線條、形狀等給人帶來的感受具有一致性,在創(chuàng)作中能夠有意識地選用某種顏色、線條、形狀表達自己的思想往往更容易引起觀畫者的共鳴。整體的畫面的構建是由這些具體的形式因素組合而成的。在共同的文化中,對于美的形式人們在認識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從中西方的繪畫理論傳統(tǒng)可以發(fā)現中國繪畫工作者喜歡從整體上去思考繪畫創(chuàng)作問題,西方繪畫工作者喜歡從形式因素去探求繪畫創(chuàng)作的有關問題。這應該和中西方人的思維習慣、文化傳統(tǒng)有關。傳統(tǒng)上,中國學者偏向于從整體上思考問題,而西方學者偏向于從具體的形式細節(jié)思考問題。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進展,人們的思維模式逐漸將這兩種思維模式進行了融合。并且這兩種思維模式不是絕對的劃分,古代的中國畫家在注重整體畫面的統(tǒng)一的同時,也會注意形式細節(jié)的表現,西方畫家在注重細節(jié)的表現的同時,也會注重整個畫面的統(tǒng)一。這也是兩種思維模式能夠融合的原因所在。
四、形式美與藝術創(chuàng)作
現代美術工作者,通過分析、理解、掌握古代經典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繪畫作品的形式,可以擺脫今日藝術創(chuàng)作中單純的、被動的、拘謹地對對象的描摹,從畫“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盡情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美的領域,這是繪畫發(fā)展中的飛躍。藝術家可以通過對古代繪畫作品形式的分析,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理,人們的審美心理,藝術創(chuàng)作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等來獲得藝術的美感,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和原理以指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通過提取古代繪畫作品的形式美,根據表意的需要,進行重組變形,以適應現代繪畫創(chuàng)作和審美的需求。也可以在形式美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
中國的繪畫教學歷來重視對古畫的臨摹,其動因也是為了要把握古畫中的形式美以利于藝術家的美術創(chuàng)作。在一些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藝術的有意味的形式已經成了藝術表現的內容,人們在欣賞這些形式的時候也可以獲得藝術的美、認知、感動等。
在現代派藝術觀念中,人們對形式美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運用上,更注重個人的主觀“表現”,追求創(chuàng)新。很多作品故意突破形式美法則,呈現破碎、扭曲、怪誕的藝術形態(tài)。這種有意的對形式美法則的突破,可以反映出形式美法則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入影響。在以花山巖畫圖像中各種形式元素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時,應大膽借鑒國內外各種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和實踐,將花山巖畫圖像各種視覺元素按照內容表現的需要進行不同的重組排列創(chuàng)新,或者重新設計以使其具有時代感,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國際水平的藝術作品,才能進一步提升花山巖畫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這也對美術專業(yè)教師提出了新的任務,尤其是花山巖畫所在地的地方高校的美術專業(yè),應注重花山巖畫在美術專業(yè)的教學,和國內外各種藝術理論的講解,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的介紹。教師應該鼓足干勁深入學習、研究,以求有所突破,為地區(qū)民族文化建設、祖國文化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教師個人的審美能力也需要不斷提高,才能不斷地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
五、結語
花山巖畫作為客體的存在,作為一種繪畫,人們對于其“美”的問題,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花山巖畫具有“崇高美”,有的認為花山巖畫具有“樸拙美”。如何正確深入地認識花山巖畫的“美”,是花山巖畫研究領域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從形式美的角度來探討花山巖畫圖像是本文的一個嘗試,花山巖畫作為一種具有原創(chuàng)性、民族性、地方性、時代性的藝術作品,還需要更多的審美主體對其進行持續(xù)的有意義的探究思考。
注 釋:
[1] 吳冠中:《繪畫的形式美》,《美術》,1979年。
[2] 楊辛等:《美學原理》(第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覃圣敏等:《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4] [美]帕特里克·弗蘭克(Patrick Frank):《藝術形式》(第11版),俞鷹、張妗娣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5] 梁穆穆、陳鋒:《花山巖畫中的駱越先民色彩心理探究》,《大眾文藝》,2018年第2期。
[6] 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新世紀出版社,2006年。
責任編輯:王作新
文字校對:曹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