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叔同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而學堂樂歌又是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當代校園歌曲的開端。他不僅創(chuàng)作出《送別》《春游》等膾炙人口的樂歌名作,更以其“先器識而后文藝”“循序漸進”等思想聞名于世。當他的思想映射到今日之時,給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指引著當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李叔同 學堂樂歌 當代音樂教育
學堂樂歌自出現之日起,就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和對學生的審美、情感的教育作用。而學堂樂歌正是李叔同音樂成就的重要方面,至今仍在中小學音樂課上占著很大的比重。如:收在小學四年級階段的《送別》(也有教材將它放在了六年級課本),它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富于意境和韻味的歌詞,將對友人的不舍做了生動而細膩的表達,從而啟迪學生珍惜朋友珍惜時光。直至今日,《送別》仍是不朽的名作,被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人改編演唱,如“韓紅”“樸樹”“周傳雄”等人,還被選為很多電影的插曲。。
再次,被譽為“20世紀華人經典”的《春游》作為啟迪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三部合唱,在音樂課堂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通過意境悠揚的歌詞,將祖國的大好河山生動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春風、春人、梨花等。無疑,這首歌會比革命歌曲起到更好的讓學生熱愛自然的教育的作用。
而今日的校園歌曲也可謂當代的學堂樂歌,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不僅在近現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當代音樂教育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針對李叔同為當代留下的音樂財富筆者分三方面論述:
一、對音樂教學民族化的影響
從《國學唱歌集》到《音樂小雜志》,不難看出,李叔同弘揚國學的意圖從未改變。在中特新時代的今天,我們更要突出文化自信的主體性,音樂教育要體現國情,結合本國文化,創(chuàng)作時廣泛吸收民族音樂元素,做到在音樂上的“愛國”,時刻體現愛國主義。
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教材不僅重視對國外音樂文化的引入,更突出對傳統(tǒng)音樂和革命歌曲的選擇。諸如對古箏、笛子曲、絲竹樂等傳統(tǒng)音樂的教學在當代占較大比重的同時,也加強了對他國音樂文化的滲透和弘揚,從而使學生們能夠不僅“優(yōu)于他國文化”,更“長于我國文化”。
在實踐中,不少音樂教師對于古箏、笛子等傳統(tǒng)樂器的教學都進行了認真的對待,深刻體現了李叔同在《國學唱歌集》時期倡導的“弘揚國學”的主張。而教材中對于革命歌曲的選擇更是時刻提醒著學生不忘國本,以革命前輩英勇的姿態(tài)和果敢的勇氣去面對生活。
可以看出,李叔同的音樂成就對當代的教學有著深刻的意義,我們不僅能夠從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汲取營養(yǎng),更能從他的音樂思想中提煉出對當代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從而為當代音樂教學民族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對教學中藝術文化創(chuàng)新的影響
李叔同是近代第一位創(chuàng)作多聲合唱的作曲家,開創(chuàng)了近代合唱的先河。對于合唱的嘗試,更是一次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在當代正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但當代音樂教育存在創(chuàng)新元素不足的問題,對于音樂教學,不少學校和教師只是照搬以前的教學模式。在時代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學僅照搬之前的模式必是行不通的。
回首李叔同的成就,借鑒其在音樂方面的舉措,我們應把創(chuàng)新落到實處,落實到中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上。關注音樂創(chuàng)新,可以從:開辦音樂藝術節(jié)、舉辦各類音樂藝術創(chuàng)新活動、鼓勵中小學生自作歌曲等方面著手,把創(chuàng)新落到教育中。因此,李叔同的創(chuàng)新活動在當代仍有重要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李叔同音樂思想引領著音樂創(chuàng)新活動的發(fā)展,音樂教育要想不斷向前發(fā)展,必定要參考李叔同的音樂成就,才能對當代音樂教學做出更多的嘗試。
三、對教學思想的影響
李叔同的樂歌創(chuàng)作體現出音樂學習中的“循序漸進”與“練習”的重要性。想學跑先學會走,要按部就班做好每一階段該做的事。初學音樂,必會有學生向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我什么時候可以彈肖邦的練習曲呢?”或是“老師,我什么時候可以演唱歌???”對于此類學生,老師更應向其介紹循序漸進的重要性,先慢后才能快,要彈肖邦就要先從123的音階練起,要唱歌劇就要先從“yi”“wu”的母音開始唱起。除此之外,還要堅持,堅持練習,保證每日練習時間,才能最終在音樂學習上有所建樹。
對于“循序漸進”與“練習”的強調自近代以來始終沒有停止,它是提高學生音樂水平的重要因素。李叔同對于這兩點的強調,可謂受用至今并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在當代的教學中,無論是音樂教師、或是語文數學教師,對于“循序漸進”與“練習”的強調都達到了細致的層面。因此,李叔同的教學思想對當代的影響遠不止音樂一個領域,而是滲透到了培養(yǎng)人的各個方面,從而對當代的音樂教育留下了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厚誼. “學堂樂歌”對我國現代國民音樂教育的影響[J].山東: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9
【4】王菊香. 論“學堂樂歌”對近現代音樂教育的影響[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
【5】范曉君. 論學堂樂歌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J].廣東:肇慶學院學報,2005
【6】李蓉. 學堂樂歌——中國近代音樂的開端[J].群文天地,2012
【7】朱琨. “學堂樂歌”——新式學堂音樂教育的開端[J].音樂天地,2006
作者簡介:高悅斌(1994-),女,漢族,籍貫:北京延慶,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天津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