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緒曉
著名歷史學家陳垣說:“人的學問最終是一個書目?!边@句話仔細琢磨起來很有深意,對于從事研究的人,學術的門徑非常重要,書目,就是邁入學術大門的一把鑰匙。
藏書家韋力那間著名的“芷蘭齋”,有一整面墻的書目,包括書目、提要、索引、文獻學、書志學、書話等等,凡談及書的書,韋力窮盡了。這是他成為國內(nèi)最大私人藏書家的學問基礎,選書、找書、索書、拍書、寫書……完美的藏書人生至此不能再完美了。
我被人稱為書單狂魔,從2008年開始,收集整理年度好書榜,十多年來,通過閱讀書單,漸漸有了一幅近十年中國出版畫像。而作為曾經(jīng)的書評編輯,常年的從業(yè)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書單生成”習慣,日常性處理新書信息,形成自己的興趣或推選書單,構建一套私人的年度好書單。
十多年書評編輯生涯,經(jīng)常被問到同樣一個問題,“你們的選書標準是什么?”這個問題從創(chuàng)辦“書評周刊”開始,我們也反復問自己:我們到底要辦一份什么樣的書評?辦給誰看?選書標準是什么?
其實,并沒有標準答案。
小小書鎮(zhèn)
在我從事紙媒書評編輯那些年,算是紙媒最后的黃金時期,幾年后,微博、微信、音頻、視頻、知識付費等新媒體撲面而來,紙媒到“紙沒”,也就一轉(zhuǎn)眼的工夫?,F(xiàn)今,打開手機,各種書單滿天飛,有些混著雞湯,有些粘著狗血。有時候,面對公號后臺發(fā)呆,我們制造那么多書單到底是為了什么?
書評編輯每天的日常是,追蹤各類出版信息,進行高密度過濾后,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好書。在那個紙媒最后的時代,書評媒體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出版機構和作者還是非常在意紙媒的推廣,市場營銷人員也會第一時間把新書信息和樣書發(fā)給紙媒編輯記者,有作者出場的新書活動,也會通知紙媒記者現(xiàn)場報道。
可以說,每周能拿到選題會上的書單大致都有幾十本之多,編輯部在充分溝通、審核后做出選題安排,然后由各版塊編輯分頭約稿或安排記者采寫。書評的節(jié)奏就像報紙一樣,總是求新,伴隨著出版的節(jié)奏,以最快的速度,遴選近期新書、好書。
這是媒體書評的優(yōu)勢,也是劣勢。我們很少有機會好好消化好書,也沒機會深入淺出的把書讀明白,更多時候是完成任務,讓書像廣告一下露個臉,每期數(shù)下來,露臉的新書有三五十種,一個月近二百種,一年下來一千多種。
每家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理念,在選書環(huán)節(jié)上也各有不同。就我們當時的實操而言,文學、藝術、社科、歷史、童書等是重點方向,每個季度和年度的好書榜,也基本上分這幾類。經(jīng)管、勵志、健康、養(yǎng)生等基本不在選擇范圍。
主要書評媒體的選書觀察
國內(nèi)的書評媒體,就個人觀察,大致選書方向如下:
《新京報書評周刊》:每期封面專題大概2~3個版,有時會4~5個版,通常以人文社科好書為主題方向,作者訪談+深度書評+眾家評論+書摘等多種形式穿插,豐富多元地展示一本好書的價值和魅力。固定版面有文學、社科、歷史、藝術等,每期發(fā)表十多篇書評,另有書情版面,精選最新出版的新書十幾種。此外,兩個版的排行榜,精準分析一周來的銷售情況,是另一種形式的風向標。
《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封面一般是一篇深度書評,選書方向偏學術和文學。固定版面也偏向文學、社科、歷史、藝術等。南都和新京報一度是兄弟報,兩家書評周刊在品味上也相對一致,形成南北之勢。
《上海書評》:上?!稏|方早報》旗下獨立書評副刊。封面以學者深度訪談為主,通常是2~3個版。上海書評不跟著出版節(jié)奏,也很少刊發(fā)新書書評,更偏向?qū)W術書評一路,有自己任性的節(jié)奏和價值觀。在學界有良好口碑?!稏|方早報》???,紙質(zhì)的《上海書評》也隨之結束,現(xiàn)在并入澎湃新聞,以電子周刊形式存留。
《深港書評》:深圳幾家媒體《晶報》《深圳晚報》《深圳特區(qū)報》都有自己的書評周刊,其中以《晶報》旗下的《深港書評》最成氣候。封面也是作者深度訪談為主。和其他書評不同的是,深港書評同時關注港臺出版物,每期都會介紹一些港臺最新的好書及書評。去年,《晶報》也戰(zhàn)略性調(diào)整,紙質(zhì)《深港書評》退出,轉(zhuǎn)型為新媒體。
《經(jīng)濟觀察報書評》:年頭較長的書評刊物之一,早年是獨立的增刊,如今并入主報,以思想和財經(jīng)為主要選書方向,有很高品質(zhì)。尤其是他們的年度好書榜,立場鮮明,追求品質(zhì),所選圖書代表了當年的思想風向。
《青閱讀》:《北京青年報》旗下書評周刊,后殺人書評陣容的生力軍,北青報有一群優(yōu)秀的編輯,像陳徒手、曉春、尚曉嵐等,所以,《青閱讀》也以很好的選書品質(zhì)和獨特個性為人稱道,尤其對書籍裝幀的關注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遺憾的是,去年,《青閱讀》也宣告???。更讓人遺憾的是,《青閱讀》編輯尚曉嵐因病過世,讓人難過萬分。
《中華讀書報》:《光明日報》旗下老牌書評報紙,曾一度被譽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如今依然保持著低調(diào)的性格,選書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安全可能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更多時候是一種慣性在延續(xù)著風格。
《文匯讀書周報》:《文匯報》旗下老牌書評報紙,曾經(jīng)是獨立的刊物,現(xiàn)今也并入了主報,也是靠著一種傳統(tǒng)在延續(xù)著他們的風格,但影響力可能已經(jīng)談不上了。倒是《文匯報》旗下另一份周刊《文匯學人》,因其思想性廣受學界好評。
另外,還有如《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贰冻霭嫔虅罩軋蟆贰冻霭嫒恕返刃袠I(yè)書評媒體,也是書評領域的重要成員,他們對出版領域的行業(yè)分析或技術層面有更多關注,而選書方面似乎并不是他們在意的方向。
此外,全國大部分媒體都有自己的閱讀或書評版面,沒法一一翻閱。但就選書而言,真的沒有標準答案,更多是考驗編輯的眼光,以及媒體的立場。至于,選書給誰看,那就各說各話了。
年度好書榜選書觀察
關于選書,每年年終的好書榜大戰(zhàn)更能看出選書的不同。這些年,各類好書評選可謂如火如荼,其中,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新京報年度好書榜、新浪好書榜、騰訊華文好書榜等等,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并且引導著一些閱讀風向。我本人都參與這些好書榜評選,有一些小小的觀察。先來介紹幾個主要的好書榜。
新京報年度好書榜:我是創(chuàng)辦者之一,最初叫華語圖書傳媒大獎,當年選高耀潔的《一萬封信》為年度圖書,第二屆就不讓辦了,后來一致叫新京報年度好書評選,但評選的機制一直沒變,包括分類。每個類別選出一本年度好書。如果從2004年首屆算起,已經(jīng)有十五年了。可算是國內(nèi)最重要而權威的好書榜之一。
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從2006年創(chuàng)辦算起,也是十幾年了,我也是從第一屆開始參與評委工作。作為每年最早評出的好書榜,具有很強的風向標價值。在十幾年品質(zhì)的追求下,已經(jīng)是國內(nèi)最重要的好書榜之一。前年之后,每年推出一個主題方向,前年是科幻、自然主題的好書榜,去年是文藝、藝術主題的好書榜。
新浪好書榜:也有十幾年歷史了。分文學、社科歷史、藝術生活新知等榜,還有總榜。這個榜以網(wǎng)絡評選為主,入圍書單由評委選出,有一定的專業(yè)性。
騰訊華文好書榜:由騰訊發(fā)起,專注原創(chuàng)圖書。選書由評委題目匯總,每月有三四十種提名圖書,最后由評委投票選出月度十大好書,到年終再綜合選出年度十大好書和分類榜,是一份認真而執(zhí)著的好書榜。
好書榜是各家書評媒體的一次年終回顧,基本上有書評版的媒體都有相關好書榜,不過有些是邀請評委評選,有些是自己評選,有些落地發(fā)布,造勢,有些默默發(fā)布。書評媒體是好書榜評選的主力軍。
現(xiàn)今,出版機構自己也參與到好書榜評選中來,最早發(fā)起出版社自評的是社科文獻出版社,至今已評了十年,邀請社外的專家評委,對該社每年的圖書做一次審閱,最終選出年度十大好書。之后,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lián)書店、人民、東方、人民文學、華東師大等等都參與到好書榜大潮中來,既是一次自我檢閱,也是向公眾媒體發(fā)布好書的機會。
另一種好書榜類型是童書榜,即有童書推廣機構和媒體參與的童書榜,也有童書出版機構的自評榜。我也參與過好幾家童書榜的評選,童書評選更類型化一點,每年的入選書目比較清晰,評選們對好童書的評價也相對比較有共識。如中國童書榜、桂冠童書榜、信誼童書榜等都是童書榜中影響力比較大的。
港臺方面有兩個最有影響力的好書榜,香港的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臺灣的開卷好書獎。亞洲周刊的十大好書,每年都入選很多大陸的書,所以,備受關注。開卷好書獎已經(jīng)創(chuàng)辦了二十多年,是臺灣好書風向標,由中國時報創(chuàng)辦。開卷好書獎已經(jīng)停辦,原團隊成員出來新做了一個好書榜,但目前還沒形成影響力。
國內(nèi)的幾個重要好書榜,我都有參與。從初選書單開始,就參與選書和評審,知道一份書單是如何形成、評選、生成以及發(fā)布,個中細節(jié)沒法一一描述。只能說,每家都有一定的價值追求,立場態(tài)度,但也會適度妥協(xié),評委們在評選過程中,也是互相影響和較勁,最終,大家一致的共識就是把差書去掉,保證最終登場的十本或二十本是好書。
說到好書標準,每年都在爭論,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日本有一個職業(yè)叫選書師,他們憑借自己專業(yè)的選書能力,幫企業(yè)、機構或圖書館策劃、選書,構成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這是讓人羨慕的工作,也是讓人充滿敬意的工作。希望我們也對好書多一份敬意,對選書師有一份尊敬。不用再去爭吵什么是好書,什么是標準。
好好讀書,是檢驗好書的唯—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