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動詞重疊的認知研究

    2019-09-10 07:22:44黃綺
    關鍵詞:語義特征認知語言學

    黃綺

    摘 要:重疊是現代漢語的一種重要的語言手段。漢語雖然是一種缺乏屈折的語言,但是其中重疊現象卻異常豐富,尤其是動詞重疊。動詞重疊所具有的豐富的表現形式與表義作用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多樣性與靈活性,語言學者們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就對這一語法現象予以關注,而且隨著我國語言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研究探討的文章著作一直延續(xù)不斷。然而這一語法現象至今還沒有得到圓滿的解釋。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試圖通過對漢語動詞重疊句法特征與語義特征的研究來尋求對那些未解決問題的較為合理的解釋,并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背景下力求找到漢語動詞重疊的認知理據。本文主要探討動詞進入重疊式后意義發(fā)生的兩大轉變:(1)由表示行為到表示非完成體;(2)由表示單向量到表示雙向量。借用數學中的向量概念來解釋“更多的形式表達更多的意義”的動詞重疊式的象似性理據動因;借用非范疇化理論來闡述動詞重疊式的非范疇化過程-即所表示的量由無界到有界的轉變過程的理據動因。希望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對動詞重疊所做的闡述能為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一漢語語言現象有所貢獻。

    關鍵詞:漢語動詞重疊;句法特征;語義特征;認知理據;認知語言學

    一、引言

    首先,我們來觀察一些語言現象:

    (1)襲人想了想,笑了一笑,道……(紅樓夢 694)

    (2)到樓上去看看媽。(雷雨 63)

    (3)咱們研究研究這兩個問題。(李宇明 2000)

    以上三例雖然形式有變,但是均為動詞重疊出現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文學、語言學作品中的實例,說明了這一語言現象的普及性。

    二、文獻綜述

    自黎錦熙于1924年首次提出“重疊式”的概念,幾代語言學家緊隨其后就此研究話題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其中不乏王力、呂淑湘、俞敏、朱德熙、龍果夫等大家,他們都為重疊式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前人的研究主要圍繞動詞重疊式的形式、意義與功能限制等三個方面來展開闡述。

    (一)形式

    漢語動詞重疊可分為以下七種形式:

    1. ABAB:咱們研究研究這兩個問題。(李宇明 2000)

    2. AABB:進進出出,出出進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要賺人家的錢,也得讓人家賺你的錢。(北京晚報 1994.8.12)

    3. AA:到樓上去看看媽。(雷雨 63)

    4. A le A:他笑了笑說:……(李宇明 2000)

    5. A yi A:你去,你去看一看。(雷雨 88)

    6. A le yi A:襲人想了想,笑了一笑,道……(紅樓夢 694)

    7. A zhe A zhe:……想著想著,楊媽差點兒一頭撞在金府門前的大槐樹上。(李珊 2003)

    (二)意義

    王力于1944年總結了動詞重疊式的語法意義為“短暫體”,他解釋說“短暫”是指說話人想象中的一段時間。俞敏1954年提到動詞重疊的意義與量范疇有關。1982年,朱德熙在他的《語法講義》中陳述:“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的量,我們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研究這一量意義:動作持續(xù)的時間長短與重復的次數。前者稱之為時量,后者稱之為動量。除了可以表示時量短以外,有時候動詞重疊還可以表示動量小?!保≒26)邢福義在2000年斷言動詞V表示整個過程,而VV表示動作V的短暫搖擺。孫宜志(2006)認為動詞重疊式AABB的基本語法意義為動作量的增長。

    盡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大家基本贊同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為量意義。

    (三)功能限制

    李宇明(1998)指出動詞重疊所表現出的所有的語義與句法的多樣性扎根于其量意義。這一量意義嚴格限制了其后帶賓語的指稱能力:只允許帶有定有指的賓語與無定無指的賓語。另外,當動詞重疊式充當主語、賓語與定語時,其本身也將受到嚴格的限制。徐連祥(2002)發(fā)現由于動詞重疊式概念上的空虛,其陳述能力與控制能力嚴重受損,以致于影響了它的前指與后指。

    根據原型范疇理論,一范疇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為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范疇原型,而處于邊緣地位的為該范疇的非典型成員。在“動詞”這一范疇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原型動詞報告事件的發(fā)生,它們是范疇中最典型的成員,因此它們能夠體現此范疇所具有的全部的形態(tài)與句法特征。然而,動詞重疊式中的動詞卻無法擔此重任,當它們出現在句子中時竟然表現出許多新的句法與語義特征。例如:動詞重疊式排斥表示量的單詞與表達法;對于賓語的指稱結構有特殊要求;動詞重疊式與熟悉的時間表達法的搭配存在特性;當動詞重疊式充當主語、賓語、定語時受到句法限制。(李宇明 2000)

    時至今日,由于針對動詞重疊式所表現出的句法與語義特征解釋的不充分,我們對于動詞重疊式與原型動詞之間的意義差別仍然模糊不清。

    (四)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應運而生:

    1. 進入重疊式的動詞與原型動詞之間的意義有什么差別?

    2. 漢語動詞進入動詞重疊式后意義發(fā)生轉變的認知機制是什么?

    三、漢語動詞重疊的語義轉變與認知理據

    (一)認知語言學視角

    認知語言學雖然誕生時日不久,但是其基于我們對于世界的共同經歷來探究語言的研究路徑魅力無窮。其語言觀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普遍認知能力的一部分。與其他許多語言學派一樣,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背景源自于對于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的反對。就研究語言的方法而言,認知語言學有三大理論假設作為指導原則:(1)語言并不是自動的認知機制;(2)語法是概念化;(3)語言知識來源于語言使用。從誕生到興起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大批語言學家聚集在其旗號下。大多數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聚焦于語義問題,為了證明語義與句法的不可分離性,語言學家們嘗試在這一理論框架內尋求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語言現象來分析解釋其合理性。

    (二)兩大理論

    與漢語動詞重疊這一語言現象聯系緊密的認知語言學理論主要有兩大理論,第一是語言象似性理論;第二是非范疇化理論。下面我們先逐一介紹其理論背景,然后再闡述認知理據。

    1. 語言象似性理論

    語言象似性問題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符號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于1932年提出來的。如今,人們使用他的象似性理論來研究語言結構,并且把符號分成了兩類:成分式符號與關聯式符號。圍繞關聯式符號,人們到目前為止總結出了三大原則:距離象似性原則、順序象似性原則與數量象似性原則。

    數量象似性原則是概念性數量與語言形式所表示的數量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所要表達的信息包含的量大,而且說話人認為它重要,或者聽話人難以預料,那么我們就會使用相對而言較為復雜的句法成分來表達這一信息。例如,在一些區(qū)分單數與復數的語言中,正常情況下,表達復數的語言形式比表達單數的語言形式要長,而不是相反。因為復數概念本身就比單數概念要復雜,而且復數量比單數量大。

    萊克夫(Lakoff)與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早在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就已經闡明了:“世界上很多語言都喜歡使用此種形態(tài)手段——重疊,即,重復一個單詞的一個或者兩個音節(jié),或者整個單詞。據我所知,世界上所有允許重疊的語言都是‘更多的形式表達更多的意義’的例證。其中最為典型的手段包括:名詞重疊把單數變?yōu)閺蛿?,或者變單數名詞為集合名詞。動詞重疊表示持續(xù)體或者完成體。形容詞重疊表示程度增強或者數量增加。重疊運用到一個表示小的東西的單詞上象征減少。

    概括歸納如下:

    名詞表示物體。更多的名詞代表同類型的更多物體。動詞表示動作。更多的動詞代表同類動作的重復(有可能直至完成)。形容詞表示性質。更多的形容詞代表更多的某種特質。單詞表示小的東西。更多的單詞代表更小的某物。”(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1980:127-128)

    英語的例子是通過語言形式的重復出現表示意義的不同。例如:

    (1)a. He ran and ran and ran and ran.

    (1)b. He ran.

    “Ran”在a句的四次出現,表明a句里跑的距離比b句的要遠得多。這一語言現象的認知理據可以用象似性原則之一:數量象似性來解釋。(Iconic quantity: longer linguistic expressions reflect a larger amount of conceptual information.)較長的語言表達反映了更大量的概念信息。(魏在江課件,廣外訪學期間 2018)

    (2)c. This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d. This aggressively impertinent egghead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很明顯兩句話呈現了的說話人不同程度的語氣與感情。c句語氣較為普通,d句所表示的信息量遠遠大于c句,增加了副詞、形容詞與名詞各一個前置作定語修飾“guy”,進一步表達了說話人對這個家伙的嫌棄厭惡至極。

    2. 非范疇化理論

    在《語言非范疇化——語言范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一書中,非范疇化被視為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變化與發(fā)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換句話說,非范疇化包含兩方面的定義:一與語言改變有關,另一方面與認知方式有關。非范疇化就是范疇成員逐漸失去典型范疇特征—原型特征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正在經歷非范疇化的范疇成員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中間狀態(tài),因為它離開了之前的范疇而又被新范疇排除在外。隨著它逐漸喪失之前所屬范疇的典型特征,許多新的語義與句法特征不斷涌現出來,獲得了新范疇的某些而非全部特征。關于認知方式,非范疇化是思維與認知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手段,其充分體現了范疇的相對性與可變性。通過非范疇化,我們意識到范疇不是固定的,它也具有靈活性。非范疇過程無疑使得這一動態(tài)變化成為可能。

    根據劉正光教授的觀點(2006),語言非范疇化包含下列特征:

    (1)語義方面,抽象化與泛化是前提。

    (2)句法形態(tài)方面,一些典型的分布特征(句法/語義特征)消失,范疇之間的對立失效(Taylor 2001:195)。范疇分布特征的消失為范疇成員超越范疇邊界,例如:范疇實體進入另一范疇提供了方便之門。

    (3)語境方面,范疇功能拓展、功能轉移發(fā)生。

    (4)就范疇屬性而言,范疇成員極有可能從一個上級范疇轉移至其下級范疇或者相反。

    (三)意義的轉變

    1. 從表示行為到表示未完成體

    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2007)中將動詞定義為:“用來敘述事物之動作或變化的。”(P21)陸儉明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2003)中提到“…動詞的語法意義是表示行為動作,…”(P31)原型動詞,即處于“動詞”這一范疇的中心位置,擁有該范疇典型句法與語義特征的成員。動詞,這一范疇的核心語法意義應該為報告動作行為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過程。

    我們發(fā)現,與原型動詞相比較而言,動詞進入重疊式后,其語法意義發(fā)生了如下變化:

    A:從表示行為到表示非完成體;

    B:從表示單向量到表示雙向量。

    李宇明的解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漢語動詞重疊的量意義。他在1998年就指出,動詞重疊本身表示體意義,但是表示的究竟是什么體?伴隨著這一語言現象的發(fā)展,一直以來百花爭鳴、百家齊放。大家的觀點包括:短時、少量、不定量、微量、短暫量等等。其實,動詞重疊表示的是一種非完成體。

    那么,“體”又是什么?英語動詞有時體態(tài)式四種形態(tài)變化,缺乏屈折變化的漢語動詞呢?Lakoff和Mark Johnson (1980)認為:“動詞重疊表示持續(xù)體或者完成體?!保≒128)漢語動詞重疊為什么會表示非完成體呢?下面,我們逐一來探討這些問題。

    Comrie早在2005年就區(qū)分了時和體:體并不涉及時間情景與任一其他的時間點,而是與此情景的內部時間構成成分密切相關;我們可以闡述時與體的區(qū)別為情景內部時間(體)與情景外部時間(時)。他指出了非完成性的一般特性:也就是明確地指稱某個情景的內部時間結構,從內部觀察某情景;…Comrie在《體》這本書中還涉及到了非完成體的兩大分支:習慣體與持續(xù)體。

    下面我們通過與原型動詞對比來分析一些動詞重疊的例子:(動詞重疊用斜體加粗,原型動詞加粗標記。)

    (3)e.你狠狠批評批評他。

    (3)f.你狠狠批評他?!秳釉~重疊式研究》

    (4)g.我要好好回憶回憶那天的情況。

    (4)h.我要好好回憶那天的情況?!冬F代漢語實用語法》

    以上兩組例子中,原型動詞與動詞重疊式是以對比的方式出現。兩例中的動詞重疊均表示持續(xù)性的事件,而原型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則是具有內在終止點的一次性事件,副詞“狠狠”與“好好”加深了批評與回憶的程度。

    (5)i.他退休以后,平??纯磿孪缕?,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李珊 2003)

    (5)j.他在看書。

    (5)k.他剛剛在下棋。

    (5)l.她經常和老朋友聊天。

    事實上,i句里的“看看書、下下棋、聊聊天”的動詞重疊式屬于AA加賓語,表示一種時不時發(fā)生,反復發(fā)生的習慣體。然而j句中的原型動詞“看”加賓語“書”表示說話這一刻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在”具備時態(tài)標記的功能,強調現在正在進行中。k句中的“剛剛”意味著“下棋”的行為是方才完成的事件,暗指過去。l句的習慣意義來自于頻率副詞“經常”,而非原型動詞“聊天”。例五中,原型動詞所表示的行為仍然是具有內在終止點的有界行為。這些都與Comrie之前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以上三例的分析中,多次被提及的“內在的終止點”與有界、無界的概念聯系緊密。提到有界與無界這兩個概念,沈家煊(1995)曾經就有界的動作與無界的動作做過區(qū)分,Talmy于2000年在他的“概念結構系統模型”里闡釋了有界性,而張旺熹更是把無界小量當做漢語動詞重疊式的本質特征(2006)。

    Talmy在其著作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2000)寫到:“當某個量被理解為無界的時候,它被認為是無限延續(xù)的,不存在與生俱來的有界性特征。然而某個量被理解為有界的時候,它被認為是劃定的單個的實體單位。邊界的概念是由有界范疇引起的,但是概念上是可分離的。在原型概念化中,邊界接觸或者組成了有界量的外圍部分,所以邊界包圍了有界量,有界量處于邊界以內…與之相關的,無界量被概念化為不存在外部邊界?!?/p>

    因此,那些由原型動詞表示的自帶內在終止點的行為是有界的,但是由動詞重疊式所表示的持續(xù)體與習慣體(均屬于非完成體)是無界的。與原型動詞相比較而言,動詞進入重疊式之后所發(fā)生的第一個意義轉變—由表示行為到表示非完成體,事實上,可以概括為:從無界都有界的轉變。這是漢語動詞重疊的第一個顯著特征。

    2. 從表示單向量意義到表示雙向量意義

    (6)m.“…我的心常在夢里來來去去…”

    —《家園》《闖關東》主題曲

    (6)n.到這里來。

    (6)o.我去購物。

    例六m句中的動詞重疊“來來去去”暗示了一個來回包括往返兩次的動作行為,即第一次是“來”,第二次是“去”,表示方向相反的雙向行程,也就是雙向量。但是n句中的“來”與o句中的“去”分別只是暗含單次行程,他們所表示的量是單向的。

    (7)p.吉普車走走停停,司機沮喪地說:“一定要把路找到,因為油不多了。”—(Li Yuming 354)

    (7)q.他走了。

    (7)r.車子停住了。

    動詞重疊“走走停?!痹诘谄呃齪句中表示的是斷斷續(xù)續(xù)的行為動作,是為一種持續(xù)體;而q句和r句中的原型動詞表示一次性的行為動作,因此與原形動詞“走”和“?!彼硎镜囊淮涡缘牧恳饬x相比較而言,動詞重疊式所表示的量意義是增長的,只不過增速不明顯,斷斷續(xù)續(xù)。

    (8)s.好好想想仔細想想顛過來倒過去想想,崩著急給你們時間?!òV人)

    (8)t.這個問題我想了三天三夜。

    雖然例八t句中原型動詞“想”所表示的動作持續(xù)了整整三天,但是它仍然是有界的行為,因為“想”有內在終止點,三天過后“想”結束。相反,不管是動作的頻率還是長度,動詞重疊“想想”與之都不同。s句中的“想想”所表示的行為是反復多次發(fā)生的,因而是一個無界的動作,所表達的量是無限增長的。

    (9)u.她湊近玫瑰花聞了聞,香,真香。

    —(Li Yuming 350)

    (9)v.這香水的味道好聞極了!

    與表示評價的v句中的“聞”相比較,u句中的動詞重疊“聞了聞”不僅表示此動作重復的頻率低,持續(xù)的時間短,還表示量小。說話人只是隨意聞了一下就感受到了濃郁的花香。因此此例中動詞重疊所表示的量意義是遞減的小量。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一時而增長、時而遞減的量意義呢?為了能夠闡釋清楚動詞重疊式的量意義,我們可以從數學里借用一個概念,那就是—向量。向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動詞重疊式的量意義恰好滿足了這兩個前提條件。我們不妨把動詞重疊所表示的量意義視為是一種向量,合并這兩個有時候增加、有時候減少的量到一條坐標軸上。橫/縱向坐標軸(X/Y軸)上有兩個不同方向的量,一個指向正向,另一個指向負向;坐標原點位于此軸上,同時也處于這兩個量的中心位置。如此一來,軸上的兩個量都是增長的,只不過是朝向相反的方向,一個正向增長,另一個負向增長。這就是我之前所提到的動詞重疊量意義的雙向特質。如圖1所示:

    對比原型動詞量意義的單向性,動詞重疊式所表示的雙向量意義與向量的兩大特質—大小與方向極為類似。X/Y軸就如同一個連續(xù)統把動詞重疊式所表示的時而增加、時而減少,方向相反的雙向量合并到一起,合二為一。指向負向的量為負向增長,指向正向的量為正向增長,因為連續(xù)統的雙向性,不管量的方向如何(上下或者左右),動詞重疊式所表示的量意義都是沿著坐標軸(橫軸或縱軸)增長的。

    3. 小結

    我們需要從動態(tài)的視角來探討動詞重疊的量意義。

    第一,我們要區(qū)分動詞重疊式本身的語法意義跟詞匯義、語境義以及句子結構所產生的意義,因為有時候這些意義會混合在一起誤導我們的判斷。

    第二,毫無疑問動詞重疊表示量意義,對于這個問題語言學家們已經達成了一致。但是,量意義的內涵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個復雜的難題。有人說,短時量、小動量。誠然,在某些例子中確實如此,但是其他實例呢?都是這樣嗎?為什么反例不斷涌現?這一解釋能夠歸納所有例子的特征嗎?

    第三,最近出現了一種新觀點:漢語動詞重疊式的基本語法意義是體意義。這一見解使我們離真相又接近了一步。但是,動詞重疊表示的是一種什么體呢?

    目前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漢語動詞重疊表示的是非完成體,其量意義具有雙向性特質。

    (四)認知理據

    1. 象似性與量意義

    張敏(1997)從語言類型學及認知語法的角度總結了漢語動詞重疊的理據動因由重疊式的普遍特征構成:形式元素的反復出現反映了實體元素以圖式方式的復現。李平(2000)推測重疊式的認知理據存在于人們對于外部世界空間形象的感知。中國漢字的象形特征同樣支持以下推論:在認知的過程中,漢民族更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掌握實體的空間象形上。

    這些都跟認知語言學不謀而合。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對于世界的共同經驗以不同方式體現在人類語言中,因此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解方式也體現在我們的語言中。中國人是通過對于原型意象的了解以及模仿原型來認知世界的,因此中國的漢字充滿了象形特征,充分體現了象似性。根據漢語動詞重疊式所表示量意義的雙向性,事實上,無論指向哪個方向(正向或負向)其量意義都是沿著坐標軸(橫軸或縱軸)增長的。因此,兩者的主要差別就取決于原型動詞所表示量意義的單向性與動詞重疊式量意義的雙向性。正如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早在1980年就指出的:“…世界上所有語言的重疊舉例都是‘更多的形式表達更多的意義’的實例。”漢語動詞重疊也不例外。重疊以后,動詞詞型變得越來越復雜,語法意義也變得越來越多元。

    2. 非范疇化與體意義

    我們前面已經談到了前輩們對于動詞重疊式所受到的功能限制之相關研究(李宇明2000;徐連祥2002),尤其是有關動詞重疊式對其賓語的語義制約。眾所周知,正常情況下,及物動詞對于其后帶賓語是沒有限制的。但是,施事賓語、存在賓語、工具賓語、時間賓語、動量賓語卻不能出現在動詞重疊式之后,這又是為什么呢?

    第一,因為動詞重疊之后,其語義由表示行為變?yōu)楸硎痉峭瓿审w,所以含有行為意義的賓語就不能跟隨其后了。施事賓語蘊含了行為的參與者;存在賓語預報行為的發(fā)生;工具賓語暗示行為的方式;由于它們暗含行為義,于是再也無法與動詞重疊式兼容。第二,動詞重疊式本身就含有體意義與量意義,其他的語法手段如果同樣也表示運動或時間,比如:時間賓語與動量賓語,那么它們肯定是不能與動詞重疊式出現在同一句子里面的。因為不同語法單位應該扮演不同的語法角色而不是相反,那樣就犯了語義重復的錯誤。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重疊后的動詞具有動態(tài)性,該動態(tài)性對于其后帶語法成分施加壓力,要求其必須是擁有具體意義的實詞。以上闡述恰好證明了與原型動詞對比而言,動詞重疊以后其典型的范疇分布特征逐漸消失。

    我們可以借助Company對于連續(xù)統的觀點來理解動詞重疊式的非范疇化過程。Company曾于2002年指出理論語言學界達成的一致意見:語言中的任一單一范疇都可以組成具有原型效應的連續(xù)統。在這一連續(xù)統里面,有一些成員是該范疇的代表成員,它們能夠體現該范疇所有的形態(tài)、句法與語義特征。這些成員被稱為原型成員,處于范疇的中心位置。其余成員則屬于外圍成員,它們散落于原型成員的四周,處于范疇的邊緣位置,呈現出兩個甚至更多范疇的特質。外圍成員距離原型成員的距離越遠,語言實體的句法與語義相似性越低。除此以外,這些外國成員的語言實體開始獲得其他范疇的特質;它們處于逐步遠離原型成員,原范疇特質越來越模糊,直至逐漸消失的過程之中。

    原型動詞是“動詞”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它們享有該范疇的典型特征,表示有界行為。但是,由于動詞重疊式的顯著的語義特征是表示無界行為,其體意義(習慣體、持續(xù)體)跟“動詞”該范疇的原型成員的相似度低,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重疊后的動詞成了“動詞”這一范疇的邊緣成員,遠離范疇中心位置。伴隨著動詞重疊式的第一個語義轉變,重疊式中的動詞離開了該范疇原來的中心地位,逐漸來到了現在的范疇邊緣的位置。這就是漢語動詞重疊式的非范疇化過程。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里發(fā)現語言現象的理據,揭示人類的認知機制是一項年輕、艱巨而有無限發(fā)展前景的宏偉工程,它需要更多基于語言事實的更深入,系統的研究。由于作者自身才疏學淺造成本文在諸多方面還存在種種不足,希望各位前輩、專家不吝指教,本人感激不盡。

    參考文獻:

    [1] Company, C.C. Grammaticalization and category weakness[A].In Wischer & Diewald(eds.):2002:201-216.

    [2] Comrie, Bernard. Aspect[M].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05.

    [3] Evans,V. & Green,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5.

    [4] Lakoff, G.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Lakoff, G. & Mark Johnson. Philos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

    [6]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Vol. I and II.The MIT Press.2000.

    [7] Taylor, John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 曹雪芹,高鄂.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1994.

    [9]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12.

    [10] 李平.試論漢語動詞、形容詞重疊的認知基礎[J].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1):75-77.

    [11] 李宇明.漢語量范疇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2] 劉正光.語言的非范疇化——語言范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3] 龍果夫.漢語語法研究[M].科學出版社,1958.

    [14]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5] 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Z].商務印書館,1996.

    [16] 徐連祥.動詞重疊式VV與V一V的語用差異[J].中國語文(8). 2002.

    [17] 隋娜,胡建華.動詞重疊的句法[J].當代語言學,2016,(3):317-338.

    [18] 孫宜志.動詞AABB復疊式的語法意義及動詞的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1):66-72.

    [19] 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5):367-380.

    [20]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中華書局出版.1954.

    [21] 王姝.現代漢語動詞重疊式何以會表量減[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6,(5):64-74.

    [22] 刑福義.論“V一V”[J].中國語文(5),2000.

    [23] 俞敏.漢語動詞的形態(tài)[J].語文學習(4),1954.

    [24] 張旺熹.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5] 朱德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2017.

    [26] 張敏.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J].國外語言學,1997,(2):37-45.

    猜你喜歡
    語義特征認知語言學
    基于圖形一背景理論的英語簡單句的認知分析
    基于認知語言學“事態(tài)把握”的視角分析日語學習者授受表達的使用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26:31
    網絡流行語“也是醉了”中“也”字初探
    認知語言學在日語慣用語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現代漢語中名詞作謂語現象
    淺析網絡用語中的新興結構“第二最NP”
    動態(tài)助詞“了”、“過”的對比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
    構式語法與句法淺析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漢語足部運動詞的空間隱喻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52期)2016-07-09 19:12:11
    正镶白旗| 湛江市| 康定县| 化隆| 新安县| 遂溪县| 崇礼县| 无棣县| 容城县| 余庆县| 鄱阳县| 梅州市| 临武县| 镇原县| 运城市| 荆门市| 乌拉特中旗| 商南县| 湟源县| 方正县| 辽阳县| 岱山县| 利辛县| 永川市| 德令哈市| 乌兰浩特市| 兴仁县| 景泰县| 绵阳市| 海口市| 金秀| 远安县| 从化市| 宁明县| 宁波市| 陈巴尔虎旗| 千阳县| 汉沽区| 黔西县| 增城市|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