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淼
世人常說人生如酒,辛辣而又醇厚;也有人說,人生如棋,進退盡在意念之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都有各自的感悟和哲理。我既不喜酒也不善棋,無法領悟其中的玄奧。余獨愛茶,所以我說,人生如茶,需要你精心地煮,悉心地泡,細細地品,才能感悟生活的韻味,人生的飄逸及裊裊余韻。
——佚名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順為茗品之說。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fā)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直到現(xiàn)在,華人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民間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于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在眾多的茶類劃分中,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有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茶文化意為飲茶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tǒng)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guī)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并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詩人的四百余首,從而奠定了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茶,有很多喝法,盡顯不同人生。農人平實地喝茶,是解渴,俗謂牛飲,展現(xiàn)粗獷、耿直的美;都市茶樓的茶,喝的是一種氛圍,一種世俗人對于茶文化的刻意追求和膜拜,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這些都沒有用心靈去感悟、去品味,只能算是喝茶。
喝茶,是一種清雅文化,沉淀了中華文化之精髓,單是繞壺縹緲的熱霧那裊裊余韻、不著痕跡的彌漫開來的淡雅茶香。就引得多少文人騷客、文儒佛道,以茶悟道,承載著各種不同人生哲理及人性的領悟升華。燈紅酒綠的都市里,凡夫俗子們極力用茶文化來展示自己的文化內涵及高雅,于是便有了都市形形色色的茶樓,這就已不單單是茶的文化了。茶,成了一種門簾、一種掩飾。聞絲竹之美,聆天籟之音,更有輕歌曼舞附足了風韻,陪以各式茶點、茶具、茶藝、茶道、茶餐廳,以千百種理由茁壯著,被厚重的文化內涵滋養(yǎng)著;或者裝扮成俗世禮包;衣冠堂皇者,帶著馨香走出華夏大地。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以及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jié)。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的茶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且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jié)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飲茶亦能養(yǎng)生。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煩;涼肝膽,滌熱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溫。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馂榘俨。鸾?,則上清矣?!爆F(xiàn)代醫(yī)學則指出:人的衰老與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過度氧化作用有關,而這種氧化又和一種叫自由基的物質有關。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和咖啡堿及維生素C、E等對自由基有著很強的清除效果,現(xiàn)代研究表明,茶不僅能養(yǎng)生益壽,還是防癌之上品。
品茶,則是一種悟道——茶道,是一種意境的升華。俗世浮塵在壺里沉潛,紅塵紛亂在杯里清濾,輕舐一口孤獨,淺嘗一段人生??茨且豢|茶煙婉轉著歲月,吸一口茶香遠走了俗世浮華。煮一壺清幽,浸透了紅塵。把茶幾置于夜的陽臺,獨坐細酌,清遠的茶韻和著幽靜的月華,心中盈滿的全是茶了!茶,被賦予了魂靈,便有了靈性。所以能修身養(yǎng)性、升華情操;濾盡人間繁華喧囂;除卻塵世心煩氣躁,讓神如閑云,任性如野鶴。茶,就得到了質的升華,進入了一種悟境,或者說你就是個茶人了!
茶在守操、養(yǎng)廉、雅志、勵節(jié)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玷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
錢梁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茶人精神”——“默默地無私奉獻,為人類造?!?。它是從茶樹風格、茶葉品性引申過來的。以茶喻人,以茶樹為榜樣的茶人,就是指具有這種博大胸懷、無私奉獻精神的人。范增平先生將茶人的精神歸納為四點: 一是理性的思考,作為一個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沉著的修養(yǎng),有沉著的修養(yǎng),堅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無畏精神;三是堅毅的信仰,能擇善固執(zhí),不畏譏怕讒,明是非、辨善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四是正義的行為,為追求真理,只問是非、善惡,不計利害得失,只要是合乎社會正義,符合大眾公平的道理,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茶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無疑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當前,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改革深入推進時期,一些消極的價值觀念難免會通過各種渠道對當代青少年乃至成人的思想產生沖擊和影響,使其自身狀況發(fā)生顯著變化,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減弱,變得不自信。這是人生一種悲哀!
陸羽在《茶經》中說: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辈璞环Q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懂得茶道精髓的人認為“茶可行道”“茶利禮仁”“茶可雅志”,他們從“潔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靈感,通過飲茶而自省。這種自省有利于清醒地看待自己、正確地對待他人。仁義、誠信是每一個人立足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同時也是資源、財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某種誠信危機。甚至在青少年學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誠信缺失問題。如考試作弊、拖欠國家助學貸款,在擇業(yè)過程中偽造證件、改動成績、隨意毀約,無不顯示這些青少年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因此,時代呼喚青少年在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嚴以律己,以適應新時期的挑戰(zhàn)。茶道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德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這對于培養(yǎng)我們新時代青少年的個人修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術般的芬芳與風雅之時,又慢慢地從中感悟到許多。一片茶葉,看起來是那樣的細小纖弱,那樣的無足輕重,卻又是那樣的微妙。當它放進杯中,一旦與水融合,便釋放出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的貢獻出全部精華。雖說沒有茶葉便不會有誘人的清香,但此時此刻,人們所欣賞,所關注,所品味的已經不再是那片片茶葉,而是杯中之水了。這一切又何嘗不像人的一生?每個人都宛如一片茶葉,或早或晚要融入這個變化紛紜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從生到死,貢獻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的人生歷程。
指導老師點評
作者從一段關于茶的人生感悟起筆,細數(shù)茶的功用、起源、分類,引出茶的文化內涵,茶文化中代表的禮儀、精神內涵、茶道,更是引申到茶人精神,逐層深入,將茶所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闡述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