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體育教育,如何提高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擺在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筆者圍繞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以泉州“拍胸舞”進中學課堂為例,從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的重要意義及實踐與展望等方面,探索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路子。
關鍵詞:學校體育;民俗文化;互動
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7-0288-02
1.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的重要意義
開展學校體育資源和民俗文化活動的融合互動,并在互動融合中生成新資源的集聚和效能擴散,對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興趣和能力,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終身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通過民俗文化活動走出校門,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體育素養(yǎng)和體育運動的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在我校的開展情況
《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在我省如火如茶地進行著,各種流派的體育觀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如快樂體育、終身體育、保健體育等也流入了學校,對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區(qū)域性等因素的存在,各種體育觀給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我校堅持根據地處農村,體育場地偏小的實際情況,謹慎地對待繼承與發(fā)揚的關系,因地制宜,開展學校體育與閩南民俗文化融合互動,力求把校園體育與民俗文化有機滲透,共生共長,從理念融合到制度構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提升。
泉州“拍胸舞”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它的保護和傳承更是備受關注。為了讓這一藝術瑰寶代代相傳,永續(xù)光輝,從去年開始,泉州拍胸舞“拍”進中學課堂,走進了校園,正式列人學校課程。
2.1 “拍胸舞”的特點
“拍胸舞”是閩南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舉世罕有,是非物質文化的一項寶貴遺產,被譽為“東方迪斯科”。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無音樂伴奏,以聲響協(xié)調舞姿,動作以擊、拍、夾、跺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腋、肩、掌,同時輔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擺頭。舞者為男性,人數不拘多少,兩人或幾十人均可,以體魄強健、肥碩胖大為美。舞者上身裸露,赤足,腰系彩帶,頭戴著一個紅布和稻草混合編織的圓形頭箍,于圓箍接頭處留出一段10多厘米向上翹起,有如蛇之吐信。據行家描述:“主要動作組合有“八拍雄姿”、“擊掌回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等。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復頓地,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彼梢詮娚斫◇w,愉悅身心、振奮精神,具有技術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基本特征,符合體育的特征和體育課程教學要求。
2.2 開展“拍胸舞”教學活動的特色
(1)教材選擇一適應性
一方面,“拍胸舞”對場地、器材無需進行太大的投資和改變就可以實施,符合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另一方面選擇泉州“拍胸舞”作為我校體育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學校所處的王宮、亭店、上村等社區(qū)就有農民“江南藝友拍胸舞”隊,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我校決定把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一“拍胸舞”進行融合互動,科學整合,在專家的指導下,編寫“泉州拍胸舞”教材,并通過專家、老藝人和經過專門培訓的舞蹈老師授課,開展拍胸舞的教學活動。
(2)活動組織——多樣性
去年暑假期間,學校在組織編寫教材的基礎上,完成了對拍胸舞教師的培訓工作。秋季一開學,在學校的操場上,初一和高一兩個年段的新生正在集訓,不過與一般的新生軍訓不同,他們進行的是拍胸舞基本動作的培訓。一群男生正興高采烈地參加“軍訓”,雖然大汗淋漓,但學生們似乎對這樣的集訓方式很感興趣,個個興致勃勃地手舞足蹈。瞧,老藝人親自示范,同學們學得興致正濃,雖然大汗淋漓,可是學成了幾分模樣,同學們好無厭倦,心情愉快。從此,拍胸舞也成了學校體育教學的一張“特色名片”。在“拍胸舞”進學校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本校為基地,開展“泉州拍胸舞”進課堂試點,組建表演隊伍。在專家的指導下,編寫“泉州拍胸舞”教材,向學生傳授拍胸舞技藝。為了體現活動的普遍性和多樣性,我們打破了拍胸舞者只有男性的局限,針對女子的特點,編排女子拍胸舞,讓女生也能參加,同時,在普及開展的基礎上,組織拍胸隊,參加社會上的比賽和表演。
(3)學習方式一合作性
新課改的一個關鍵就是在注意選擇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學校根據“拍胸舞”的特點:動作高昂、激越,雙腳反復頓地,舒緩和暢,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人數不拘多少,兩人或幾十人均可。在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以玩的形式將學生導入興趣,在玩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愛好、理想、興趣通過“拍胸舞”盡情地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情意盡情散放,學生的個性盡情展露,使學生的合作意識無意之中在形成。同時作為一種群體活動,又必須緊密合作,做到動作協(xié)調一致,因此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有意無意之中形成。
(4)開展交流活動——觀賞性
“拍胸舞”廣泛流行于泉州、漳州、廈門和臺灣一些地區(qū),尤其泉州地區(qū),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鄉(xiāng)村民間節(jié)日慶典、迎神賽會,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都可看到“拍胸舞”的演出,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早在1959年,泉州地區(qū)舞蹈工作者以“拍胸舞”為素材,創(chuàng)作舞蹈《田間樂》參加省、全國文藝會演,獲得好評。1992年,泉州鯉城拍胸舞隊參加“天津廣場舞比賽”和“沈陽國際秧歌節(jié)”比賽獲獎。2005年,應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中華情——紀念臺灣光復六十周年文藝晚會”演出,以其激昂的舞姿,獨特的風格,好評如潮。為了展現課改的成果及學生們的勃勃生機,我校也組織學生拍胸舞隊參加民間藝術團體表演和盛大的民藝踩街廣場表演、藝術研討等活動。學生“拍胸舞”團隊別具一格的藝術風姿,生動詼諧的表演,博得觀眾的喝彩。尤其是女子拍胸舞隊,參加首屆“海峽巾幗健身大賽”、海絲文化節(jié)等活動。她們精神飽滿、熱情奔放,踏著南樂伴奏,雙手交錯拍擊,動作整齊劃一。尤其是那騰挪翻飛的白龍奪珠表演,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通過表演和比賽等交流活動,傳承和發(fā)展“拍胸舞”傳統(tǒng)技藝,加強與海內外各民俗表演隊伍的聯絡,同時也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3.“拍胸舞”在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中的作用與意義
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有著廣闊的前景,需要認真培育和積極扶持,需要學校教育行政部門與社會各界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當前,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組織結構
把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納入學校和泉州拍胸舞協(xié)會聯席會議的議程。泉州“拍胸舞”協(xié)會成立經過了近兩年時間的醞釀,并被寫人2008年鯉城區(qū)政府工作報告。鯉城區(qū)高度重視“拍胸舞”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成立了“拍胸舞”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保護普查計劃,并組織專職人員調查“拍胸舞”的歷史淵源,征集相關資料,這些豐富的影像、錄音和文字資料可望編撰成文出版。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成立相關機構,加強組織協(xié)調,保證學校體育基本課程的有序開展,把學校體育與泉州拍胸舞協(xié)會列為執(zhí)行共同體,根據學校特點,進一步完善組織領導,教材修訂、工作計劃、項目實施,保證活動順利推進。
3.2 拓展活動形式
根據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的組織者--一泉州拍胸舞協(xié)會的不同特點,試圖構建多元的多層的互動形式,既有學校和社區(qū)組織的大型集中活動,也有執(zhí)行共同體結對組織的單項活動,做到集中與分散的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健身與健心的相結合,通過不同系列、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傳承體育民俗活動,弘揚體育精神,保證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3.3 健全管理制度
每一項活動的開展,都必須有制度的保障和約束。要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健全學校體育管理制度,開發(fā)資源,利用“拍胸舞”這一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的載體,進行更加全面創(chuàng)新的實踐與研究,提升學校體育在泉州拍胸舞協(xié)會的文化影響力,從體育的實踐者轉換為體育文化的建設者,促進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向更高層次深入發(fā)展。
4.結語
學校體育與民俗文化融合互動,既豐富了學校的體育活動,又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一項有益嘗試。實踐證明,在推進課改的過程中,既要有教學理念上的轉變,又要有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同時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讓學生在愉悅身心的同時又達到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