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方
◆摘 要:人類的認知借助隱喻從具體的簡單的熟悉的領(lǐng)域向抽象的復(fù)雜的陌生的領(lǐng)域延伸??臻g概念則是人類最先認識的具體概念之一,空間概念可以通過隱喻等途徑用來表示時間概念。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俄漢語中時間表示法的空間概念隱喻,嘗試探索俄漢兩個民族在認知上異同。
◆關(guān)鍵詞:俄漢語;認知;空間;隱喻;時間
一、隱喻與人的認知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即用源域的一個概念去表述目標域中的一個概念。把隱喻的研究歸入該領(lǐng)域的重要著作是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Метафоры,которыми мы живем)。萊考夫認為,隱喻即在一種概念的基礎(chǔ)上理解另一種概念,其本質(zhì)上是概念性的。隱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是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而且通常是把人們較為熟悉的、具體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隱喻意義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標域映射的結(jié)果(文旭 1999:34-40)。通過映射,人們在源域與目標域兩個概念域之間創(chuàng)立關(guān)聯(lián),以達到認知與交流的目的。人們的日常生活會話中充滿了隱喻,即使在嚴密的科學語言中隱喻也隨處可見。哲學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隱喻進行思考。語言學家告訴我們,用來描寫人類精神活動的詞語幾乎毫無例外借自描述物質(zhì)活動的詞匯。
“隱喻是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tǒng)地、對應(yīng)地映合到另一個概念域的結(jié)果,抽象性的語義主要是以空間概念為基礎(chǔ)跨域隱喻而成?!保ㄍ跻?2007:305)認知語言學界普遍認為,在所有隱喻中,空間隱喻對人類的各種抽象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們先是形成對直觀具體事物的表象認識,然后借助于具體事物去漸漸理解和熟悉未知事物,因此很多抽象概念都是由空間隱喻來表達和理解的。本文試對空間維度的成對反義詞例如上下、前后、深淺等詞在時間表示法中的隱喻進行俄漢語對比,希望找出人類隱喻認知的普遍性與民族性。
二、俄漢時間表示法中的空間隱喻
從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順序來看,總是空間先于時間,因為空間鮮明具體,而空間這一物質(zhì)概念經(jīng)歷的形式卻比較抽象,難以把握。Арутюнова指出,具有空間意義的形容詞很容易轉(zhuǎn)而表達時間概念,但是反過來就不能。(Арутюнова 1999:361)就俄漢這兩種語言而言,這一表達模式通常表現(xiàn)在水平和垂直兩個層面上所體現(xiàn)的時間概念。
1.水平層面空間隱喻。根據(jù)萊考夫和約翰遜的認知理論,時間在水平層面的空間隱喻表征主要有“時間在動”和“認知主體在動”兩種隱喻系統(tǒng)?!皶r間在動”的隱喻模式中以認知主體為參照物不動,時間是運動的,不斷從我們身邊流逝。于是就形成了“前表過去,后表未來”的用法,即人不動,只有時間在移動,如“前天”、“后天”、“前輩”、“后輩”等等。俄語中“к вечеру”,“до войны”,“перед едой”都是這類用法?!罢J知主體在動”的隱喻模式中時間是固定的,而認知主體在固定的范圍內(nèi)移動,從過去走向現(xiàn)在,再到未來。如“前景”、“前途”、“前程”等,這里的“前”指的是將來,時間上較晚,于是就形成了“前指未來,后指過去”的用法。俄語中如:наступающий праздник ,пришёл целый день,новое задание ждет меня впереди等也是這類用法。
2.垂直。時間沿垂直方向的運動形成了“上、下”的概念。漢語文化中受過去取向的影響,人們崇拜古代的人或事物,以上為尊,在用上、下方位表達時間范疇時,就形成了“時間早為上、時間晚為下”的隱喻概念。如漢語中:上輩、上午、上個月、上半年、下午、下次、下周、下個世紀等。俄語中借助“上、下”空間方位表時間遠沒有漢語中活躍,只有前置詞(在……之下)可以表示時間,意為“接近……的時候”。如:под Новый год,под утро.很多情況下還需要借助предыдущий,прошлый,следующий和последний等表達時間概念。在漢語中,人們還習慣用空間域的“高”和“低”來表示年齡、時間,如:高祖、高壽、低齡化等,而在俄語中是不用“高”來隱喻時間的。
此外,俄漢語中垂直空間維度詞“深”都可以用來度量時間。如:
глубокая ночь深夜
глубокая полночь深更半夜
глубокая осень深秋
глубокая зима深冬,隆冬,嚴冬(суровая зима)
глубокая древность遠古(далёкая старина)
Глубокая весна深春(春深似海)暮春(конец весны, поздней весной)
(1)–Я понимаю,что уже глубокая ночь и все это требует времени,но это очень нужно.[Александра Маринина.Последний рассвет(2013)](我明白,已經(jīng)是深夜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時間,非常需要。)
(2)Глубокой осенью мы переехали в другой город.[Юрий Никулин.Жизнь на колесах(1979)](深秋時節(jié),我們搬到了另一座城市。)
(3)樹上的鳥兒落到綠油油的草地上,旁若無人地尋覓著食物,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唧唧喳喳地相互招呼著,影響著深春濃郁的氣息,使春天的信息中增添了不少爭吵和喧鬧的成份。(劉文科 春深草自青2008)
無論是俄語,還是漢語,維度詞“深”都可以度量表時間名詞ночь(夜),осень(秋),зима(冬)。但是,通過對數(shù)據(jù)庫語料及內(nèi)省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глубокий只與ночь,осень,зима等幾個有限的名詞搭配,而不與весна(春)день(白天)утро(早上)等詞搭配。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因為按照人的認知習慣,對四季的觀察是以一年為周期的,且從春暖花開,萬象更新為一個周期的開始;對晝夜的觀察是以一天為周期的,且以太陽升起為一天的開始,按此認知方式,秋、冬顯然處在一年的“深處”,夜處在一天的“深處”,所以就會有“深秋”、“深冬”和“深夜”的說法。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上述詞在兩種語言中都可以用相應(yīng)的空間維度詞直譯過來,但是在概念意義上還是存在著差異。Апресян認為глубокая зима和глубокая ночь指的是зима(冬)和ночь(夜)越來越趨近于中間位置(они близки к середине)。(Апресян1974:246)而漢語中的“深”則是表示距離開始的時間久。“深夜”指的是“半夜以后”(《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1211)。“深秋”是指“秋季的末期”(《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1210),此外,漢語中不說“深古”,而是使用了由表示距離意義的“遠”作為語素構(gòu)成的詞“遠古”。可見,俄漢語中對“深夜”、“深秋”、“深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從以上分析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俄漢語中“深/淺”空間維度在向時間域映射時體現(xiàn)了其不對稱性,即俄漢語的維度詞“淺”均不能與осень,зима,ночь等時間詞語搭配。
具體概念通過隱喻的方法生成可以表示抽象概念的新的語義,其結(jié)果之一就是詞匯的多義現(xiàn)象。僅以“上(shàng)”一詞為例,他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以下20個義項。
(1)方位詞。位置在高處的:~部。~游。往~看。
(2)等級或品質(zhì)高的:~等?!??!贰?/p>
(3)方位詞。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卷?!巍!肽辍?/p>
(4)舊時指皇帝:~諭。
(5)向上面:~繳。~升。~進。
(6)姓。
(7)由低處到高處:~山?!珮?。~車。
(8)到;去(某個地方):~街?!S。他~哪兒去了?
(9)向上級呈遞:~書。
(10)向前進:老張快~,投籃。見困難就~,見榮譽就讓。
(11)出場:這一場戲,你應(yīng)該從左邊的旁門~。這一場球,你們五個先~。
(12)把飯菜等端上桌子:~飯。~菜?!?。
(13)添補;增加:~水。~貨。
(14)把一件東西安裝在另一件東西上;把一件東西的兩部分安裝在一起:~刺刀?!萁z。
(15)涂;搽:~顏色。~藥。
(16)達到;夠(一定數(shù)量或程度):~百人。~年紀。
(17)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1”。
(18)表示由低處向高處:爬~山頂。
(19)表示有了結(jié)果或達到目的:鎖~門。考~了大學。那時他家窮得連飯都吃不~。
(20)表示開始并繼續(xù):愛~了農(nóng)村。
同樣,высокий一詞在俄語Ушакова詞典也有8個義項中,可見空間概念隱喻的功能之強大,除了時間,還可以表示數(shù)量,程度,社會地位等等領(lǐng)域,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
三、結(jié)語
空間概念通過隱喻用于其他概念域的過程并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來自于人自身的經(jīng)驗。通過俄漢“高/低”“上下”“前后”“深淺”等空間維度成對反義詞跨域映射的對比分析,我們認為:基于人類對物理空間的共同體驗,俄漢空間維度成對反義詞在隱喻過程中多有相似。然而由于兩民族在認知方式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不盡相同,空間概念在隱喻性地構(gòu)筑其他概念方面也存在一些跨語言的差異。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這是永恒話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Апресян Ю.Д.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е средства языка[M].М.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74.
[2]Арутюнова.Язык и мир человека[M].М.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9.
[3]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文旭.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觀[J].外國語,1999(01).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