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巧云
摘要:中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也是讓學生為之頭疼的的一個問題。在新課改的形式下,如何教作文、如何寫作文成為師生共同的心病。學生沒有素材的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中國古代名人文化素材,提煉古代名人的思想為作文提升靈魂助力。
關鍵詞:初中作文;中國古代名人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7-0152-01
隨著中高考改革步伐的到來,語文作為母語承載著更大的重任,語文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它傳承者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語文中作文更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作文的成敗關乎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素材的陳舊和缺乏,是學生寫作中的瓶頸,拓寬學生素材的積累,把中國古代名人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勢在必行,也是很多語文老師一直在做的一項工作。如何更好地去完成這項任務,我基于課題的研究之下悉心探究了運用的方法,為其它教師的運用提供支持。
1.積累與提煉
作家尚愛蘭女士說:“發(fā)現(xiàn)題材,是最重要的寫作才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癱者,他的文學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別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個高度遲鈍者,到處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種是可以的,要別人指定了才知道吃?!笨梢娝夭膶τ趯懽髦匾?。要想寫出一篇好作文,必然要做到胸中有物,這“物”就是平時不斷積累的素材,中國古代名人文化的積累主要是通過學生背誦、摘錄和提煉來完成,提煉名人的信息,尤為重要。
1.1 提煉中國古代名人事跡、詩歌
作文不僅是簡單的敘述,一篇好作文不僅要做到選材的精當,語言的優(yōu)美,還要有思想的凝聚,靈魂的升華。在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中提煉人物的重要事跡,傳奇的一生,通過人物命運和作文的主題契合在一起。例如在《李白的淚水》中小作者把李白悲情的一生串在其中,不時的叩問李白面對懷才不遇,奸人構陷,命運的不公是否有恨,為李白留下的遭遇慨嘆,低頭回看那一滴是李白的淚水?!独钋逭?,心中的美神》作者緊扣李清照寂寞,清愁,家國三個內(nèi)容回眸李清照的人生,贊揚她的豪放灑脫,周身的光芒。學生在學習積累這些名人的事跡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在其中就能很好的展現(xiàn)自己作文的光芒。當然,在積累這些素材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采用分發(fā)資料,不同的人物按其事跡和經(jīng)歷分成不同的類型,如歸隱田園淡泊名利的陶淵明、陶弘景。有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的李白,蘇軾。有寫不盡愁情的李煜,李清照等。通過不同主題的人物的講解和學習,讓學生積累素材,
1.2 提煉中國古代名人思想價值觀
中國古代名人的思想價值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nèi)涵,提煉不同的人不同時期的思想價值觀,運用到不同的話題當中,提升學生觀點的深度和厚度。儒家思想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仁義禮智信”等著名的觀點在學生作文中起統(tǒng)領思想的作用,而具體的人物的觀點把不同人物的事跡綜合進行提煉得出這個人物的主要的個性特征。例如對蘇軾的提煉,“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tài)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高潔與志氣”“讀書”等,讓學生作文的觀點亮起來。
2.滲透與運用
中國古代名人文化的積累和提煉的達到一定的程度,學生就能在習作過程加以運用。如果說內(nèi)容選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材料的組織和語言的梳理就是骨骼,有了中國古代名人文化的積累提煉,繼續(xù)豐富結構和語言。
語文教材作為學生每天接觸的范本,它歷選名家作品自有其可貴之處。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為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以地點的變化來結構全文,《丑小鴨》按照丑小鴨的行蹤也即不同地點的變換來結構全文,《最后一課》以兩個人物在“最后一課”的變化結構全文,而《鄧稼先》是以典型的小標題分開了每個部分,《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以時間的順序讓每個人物陸續(xù)出場,《爸爸的花兒落了》以插敘為寫法,《貓》中我對三只貓的態(tài)度及情感的變化等等,這些名篇在結構的安排上獨具匠心,可見作者在作文時的用心,筆者在引領學生學習這些篇目時都讓學生領會文章的結構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理清每篇文章的結構,每個單元的結構,進而理清整部教材編排上的結構。通過每篇文章結構的解析,讓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即教材是按語文與生活的關系編寫,分別凸顯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層層遞進式的三大關系。這樣既能深入理解教材,也能運用教材,在醞釀文章構思時可以時刻借鑒。同時也讓學生多接觸各種有創(chuàng)意的、文體個性明顯的文章,如信件模式,實驗模式,A面B面模式等,這些巧妙的構思不只會留在學生的腦海里,還會在寫作實踐中發(fā)芽、生長,長出自己的東西來。
閱讀是豐富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只有廣泛的閱讀,吸收美文的精華,才能豐富自己的語言世界。“閱讀是一種吸收,獲得內(nèi)在的充實與祥和,作文是一種輸出,一種自然之外的、通過后天努力獲得的又一說話方式,它獲得的該是驕傲、自豪。”管建剛老師把閱讀與作文的關系理的很清楚,然而現(xiàn)實中,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的落后制約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這一點在學生的閱讀方面體現(xiàn)尤為明顯。農(nóng)村中學圖書館資源不足,家長重視不夠,學生面臨的是無書可讀的局面,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致使學生閱讀能力長此以往難以提升,基于此,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積極引導,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選取一些有趣味、情節(jié)引人人勝,語言優(yōu)美的書籍讓學生閱讀,并交給他們欣賞的方法,以培養(yǎng)起文學欣賞的基本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濃厚的閱讀興趣。第二,結合課文教學的需要,向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余領略同樣題材不同的表達方式,感受不同作者筆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感。第三,充分利用學生手中自讀課本,自讀課本是與課本配套的閱讀課本,選文編排與課本編排相平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不同角度獲得豐富的素材。
作文教學可謂一門藝術,它既有規(guī)律可循,也有自我生命的宣泄。作為教師引導學生遵循規(guī)律,激發(fā)自我創(chuàng)作熱情是非常重要的,把中國古代名人文化作為一個系列主題的活動引入學生的作文教學中,對于學生作文的文化內(nèi)涵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5.
[2]上官紫薇《李白的詩與情》[M].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