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娣
摘 要:所謂親子互動導,即“對家長進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指導”。家教指導包括“讓家長掌握帶領寶寶參與寶寶班活動的正確方法”,“幫助家長完成每節(jié)課后的延伸活動”和“提高家長日常生活的科學育兒能力”這幾方面的指導。家教指導”指的是教師、嬰幼兒、家長三方之間多向往返式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三方互動”中,教師和家長作為有著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的主要實施者,如何合理定位自身角色、體現(xiàn)有效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調查社會現(xiàn)狀、調整多項措施(課程內(nèi)容、指導策略、特定活動等)和完善指導策略等方式一步步豐滿了“家教指導”,使家園雙方在尊重、平等中共同成長。
關鍵詞:家教指導;親子園;家園雙方
親子園是提供親子群體之間進行交流、活動的場所,是對0—3歲嬰幼兒進行早期的教育和引導的早教機構。親子園也是親子園教師對0—3歲嬰幼兒實施科學有效的家教指導為主的教育活動,在不斷的實踐、研究中,教師們組織親子活動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也嘗試著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家教指導,家長、教師、孩子在不斷互動中得到共同的成長。
家教指導指的是教師、嬰幼兒、家長三方之間多向往返式的互動過程,其中凸現(xiàn)的是一種“協(xié)商”的理念,旨在建立教師、家長、嬰幼兒之間“我—你—他”互為主體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三方是真誠地賞識對方,歡迎對方,肯定對方,同時也受到對方的賞識、歡迎和肯定。
一、探究——根據(jù)教學的需求調整活動設計
1.調整課程內(nèi)容
理念的轉變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服務對象不是單一的幼兒,而是包括幼兒以及家長雙方,所以我們以教研組為平臺,通過多方探究,將活動目標、課程內(nèi)容和操作材料進行了調整。
(1)調整目標:變單一目標為雙向目標
以一個兩周歲半寶寶班《親親小花衣》的操作活動為例:
修改之前:通過“小花衣”這一活動,發(fā)展寶寶手眼協(xié)調能力,練習“撕貼”的動作。
修改之后:
1.在“看看說說做做花衣”系列活動中進一步激發(fā)寶寶自主活動的積極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鞏固對三原色的認識,提高手部精細動作發(fā)展。(指向幼兒)
2.引導家長用“動口不動手”的方式指導寶寶操作,幫助家長發(fā)現(xiàn)寶寶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鞏固家長“有效陪伴”的能力。(指向家長)
從上例可以看出,目標中“家長指導目標”的具體化讓教師更好地明確了親子活動中“家長指導”的意義和關鍵。
(2)調整內(nèi)容:變模塊內(nèi)容為主題內(nèi)容
模塊式教學就是根據(jù)寶寶的年齡特點,從不同領域(認知、語言、精細動作、大運動等)設置相應活動內(nèi)容。雖然覆蓋面廣,但也存在著銜接不夠緊密的問題,往往家長對于這些活動中的指導不能前后鏈接和融匯貫通。主題式課程則是以某一個小點為主線,并有效地結合寶寶發(fā)展的不同領域創(chuàng)設的親子課程。
(3)調整材料:變成品材料為自制材料
雖然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的老師也隨機地穿插投放一些自制材料,但往往沒有關注到材料之間的遞進,而家長也頂多根據(jù)情況對某些自制玩具進行仿制。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自制教玩具遠沒有成品教玩具來得受歡迎。但是調整后,教師有意識地在每次教學中都提供自制教玩具,并注意每次活動之間這些“不說話的導師”之間的變化。
二、“商式家教指導”實施的社會意義——教學相長
一年多的努力,從摸索→探究→初顯成效,我們付出了很多,但也收獲了很多。在和家長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不僅幫助寶寶家長提升了科學育兒的水平,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指導能力。親子園這所“別樣的家長學校”帶給我們家園雙方的是莫大的驚喜與收獲。
1.對嬰幼兒及其家長的意義——幫助家長認清育兒本質
通過循序漸進的活動,使家長明白了:上親子班不是帶寶寶隨便來玩玩,也不是為了比同齡人更早地站在“起跑線上”,而是要認清親子活動對日常家庭教養(yǎng)的價值,保有平常心,從而健康育兒;更重要的是,幫助家長充分認識了親子關系的作用,那就是——注重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用親情、愛心、耐心陪伴孩子成長,并用睿智的教養(yǎng)方式幫助孩子成長得更茁壯。
2.對教師自身成長的意義——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腳踏實地的探究對于教師是一種壓力,同時更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一年多的研討、實施,讓我們自身的專業(yè)水準在不知不覺中發(fā)展和遞進。老師們齊心協(xié)力,通過實錄觀摩、實例設計等形式對“家教指導的內(nèi)容、表述時機、表達方式等”進行了多次探討,設計出了很多實用的觀察記錄表格。這對于我們親子園今后的教研工作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收獲。
3.對家園雙方的意義——雙方共贏 教學相長
指導對象的轉換對于親子班的教師來說雖然需要掌握更多、更專業(yè)的早教知識,但從某一個角度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因為它不再需要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必須指導嬰幼兒達成某一目標。而能借助家庭的力量幫助嬰幼兒完成練習、鞏固和提高。因為家長觀念的轉變讓他們明白:寶寶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可能會飛速發(fā)展,但也可能停滯不前。這些在嬰幼兒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
《指南》指出在活動中,以孩子為主,家庭為輔,我們老師所做的,就是及時給予家長引導、支持和幫助。
三、相關問題的思考
“啐啄同機、家園同行”,一路走來,看著寶貝們一點一滴的成長,收獲頗多。欣慰的同時也感覺到:“協(xié)商式家教指導”的過程仍然艱辛,比如如何更好地由“垂直型” 指導轉向“水平型”指導;如何從“特定時段” 指導轉向“連貫系統(tǒng)”指導。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觀察、發(fā)現(xiàn)、反思和調整,幫助不同家庭尋求適宜不同孩子成長的教育策略,為孩子提供更適宜的環(huán)境,這也正是親子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