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燕
摘要:課前認真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推器”。但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因教師給予的預習單內容簡單、 形式單一、設計隨意、缺乏質疑,而導致學生漫無目的地預習,學習效果不佳的狀況。筆者將以小學語文第二學段的課文為例,從形式、 方法、質疑三方面入手,設計具有思辨性的預習單,為學生的課前預習提供良好的導向性和啟發(fā)性,從而助力課堂。
關鍵詞:預習單;思辨;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718881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小學語文第二學段 的學生來說,課前認真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奏,是學生自主學習 的“助推器”。課前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對新的學習內容提 前了解,提前思考,提前質疑,可以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是學 習語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此,很多語文老師都會在學習新課前布置 學生提前進行自主預習的任務,期待教與學的過程變得更加緊 密,師生合作也更加和諧。那么如何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 理想的“預習單”,為學生的課前預習提供良好的導向性和啟發(fā) 性,從而助力課堂呢?筆者將從預習單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以及 如何設計和應用具有思辨性的預習單這兩方面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 語文第二學段的課文為例闡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預習單設計存在的不足
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雖然已經有了預習的意識, 但卻沒有將需要教學的內容設計成預習單。也有的老師設計了預 習單,但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設計隨意、缺乏質疑,導致學生 漫無目的地預習,預習效果并不能給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1.形式單一,守舊無味 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預習單:1.認真讀讀課文,標好自
然段;2.圈出課文中的生字、畫好新的詞語??雌饋硭坪酢胺胖?四海而皆準”的預習單,從低年級一直延續(xù)到高年級,時間久了, 會讓學生認為這就是預習的唯一方式,學生自然就不可能產生提 前預習的興趣。
2.設計隨意,無章可循 筆者也多次看到過這樣的預習單:1.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
了些什么?2.學了這篇課文,你還有哪些不知道的?這樣“整齊 劃一”的預習設計,看似每個學生都會有所思考,但事實上卻忽 視了學生能力上的差異,態(tài)度上的區(qū)別。而且沒有方法的指導, 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不明白自己到底該如何更好地完成預習 任務。
3.缺乏質疑,忽視思維 預習過程中,如果只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大
概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這樣的要求太低了,也不符合學 生發(fā)展的需要。缺乏質疑的預習,會讓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中的表 現(xiàn)猶如一臺臺機器,師云亦云,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因為我們 常說的語文學習不僅僅要求了解課文內容,還需要學生能有思 考,多質疑。
二、思辨性預習單的設計和應用
語文教師只是簡單籠統(tǒng)地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遠遠不 夠的,而應設計具體的預習內容,并進行細致指導,引導學生積 極主動地學習,有時甚至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預 習。為此,筆者思考著設計有思辨性的預習單,讓 “預習單” 成為學生走進語文課堂的一張有用的“門票”。
(一)守陳出新,新而有“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鳖A習單的設計也不例外,首先應當
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多樣性的題型,不拘形式地將圈畫結合、讀 思結合、查問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徑,就是把 學生置于思考的情境之中”。為此,筆者認為,老師應該根據(jù)課 文實際設計出形式豐富而又需要思考的預習單,從而發(fā)展學生的 思維。
1.看得見的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預習單都是老師設計并打印成的一張
單子,筆者認為預習單其實并不是非要印個單子的,因為在語文 課本上常常會出現(xiàn)學習伙伴的話,這些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就可以 成為現(xiàn)成的預習材料,只要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直接寫在書本 上就可以成為看得見的“思辨”性預習了。
如三下第四單元的單元目標提示中明確地寫著第一目標為 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閱讀《花鐘》一課時,又發(fā)現(xiàn) 第一、二兩個自然段課文旁邊有一句學習伙伴的話: “這兩個 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話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
于是,筆者沒有印發(fā)具體的預習單,而是口頭布置學生完成 預習任務:
(1)朗讀課文,圈畫并認讀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讀讀學習伙伴的話,用橫線畫出相應的句子。 這樣的預習任務隨時可以布置,看似簡單,事實是在引導學
生充分用好 “學習伙伴的話”,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讀一 邊勾畫的讀書好習慣。預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展,學習 主動性得以提高,可謂一舉兩得。當然類似可以成為預習材料的 還有課后的思考題、文中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等。
2. 聽得到的思維 聽得到的思辨,其實就是讓學生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
想,展示自己思維的過程。《課程標準》中也提到:“要重視寫 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說、 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但中年級學生閱讀量有限,口頭 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強,更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如三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第二單元學習目標就是讓學生
嘗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為此,筆者讓學生預習《去年的樹》 時,要求學生能嘗試著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并和家人交流自 己的感受;預習《在牛肚子里旅行》時,讓學生嘗試著說說紅頭 經歷的旅行到底有多驚險;預習《一塊奶酪》時,又讓學生大概 說 說 課 文 講 了 一 件 什 么 事 ? 喜 歡 文 中 的 螞 蟻 隊 長 嗎 ? 為 什 么?……
因為是預習,所以不必在乎學生說得好不好,只要能堅持不 懈地嘗試,學生說的意識自然加強,說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也 能為以后的寫話夯實基礎。而且在一次次的聽得到思辨過程中, 學生還會不斷調整說話的思路,讓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射。
3. 摸得著的思維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 式,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成為課堂教學的最大受益者。 為能使課堂上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會將單打獨斗的 課前預習改為合作型預習,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小組內,合作完 成具有一定思辨性的預習任務。
下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課的教學前, 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負責人帶領組員根據(jù)自己 的特長,填寫預習單并完成具體預習任務。
通過這張簡單的預習單,引導學生確定感興趣并準備深入了 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其中選擇“春 節(jié)”的小組中,書法好的學生寫春聯(lián),擅長朗誦的學生朗誦和春 節(jié)有關的古詩詞,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剪窗花……最后由組員在組 內匯報成果。
整個預習過程,每個學生都參與了,并且是在“自主、合作、 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的。不難發(fā)現(xiàn),一方面小組成員要善于傾聽 小組長提出的學習要求,積極思考并形成共同學習的規(guī)則,讓小 組合作活動更有效,另一方面,每一個組員在匯報成果前都需要 認真思考,爭取有條理地表述,這就是思維在同伴之間的交流中 可感可觸的過程。
(二)有章可循,循之有“思”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崩蠋煹慕唐渥罱K目的必定是
讓學生能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能自己總結學習的方法、學習的 規(guī)律,并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而老師讓學生自行完成預習單 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并且用好的方法學習知 識點。所以設計預習單時,一定得注重方法的滲透,適當設置一 些具有思辨價值的問題,尤其在理清課文脈絡時,讓學生有章可 循,循之有思。
1.詞語搭配式思辨 所謂詞語搭配式思辨,就是指學生在認讀課文中的生字、新
詞后,選擇其中的部分生字詞語,自主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加 以梳理課文的主要脈絡,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明白課文表達的主 要內涵。
如預習三上《帶刺的朋友》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預習單: 請認真識記下列三組詞語,并選擇其中的一組詞語嘗試說說
課文的主要內容。
請認真識記下列三組詞語,并選擇其中的一組詞語嘗試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組詞語是三個人物名稱,學生可以從人物的角度來訓練 表達,發(fā)展思維。第二組詞語中帶刺的朋友是人物名稱,圓乎乎 是它的樣子,黑洞洞是它的生活居所,這又是一個新的思維角度。 第三組詞語很明顯是從棗兒落地和刺猬掉地時發(fā)出的不同的聲 音來概括故事經過的。
有了這三組詞語的提示,學生梳理課文主要內容就有法可依 了。而且三組不同的詞語搭配的方式,均能達到梳理課文脈絡的 目標,三種不同形式的表述,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思維的挑 戰(zhàn),學生一定會饒有興趣。
2.思維導圖式思辨 心理學家托尼·巴贊提出,“思維導圖”是把同一領域的各思辨的過程定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預習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筆者根據(jù)課后習題的要求發(fā)給學生一張牛肚子的解剖圖。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通 過“找”、“畫”的方法,了解主人公紅頭去過黃牛身體的哪些 部位,然后在牛肚子的解剖圖中找到相應的位置,寫清各部位的 名稱,并在解剖圖中按照課文的敘述畫一畫紅頭的旅行線路,用 自己喜歡的方法,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符號或詞語注明每到一 處紅頭的心情變化。
學生在自學課文后,根據(jù)預習單的提示,找到了課文的關鍵 詞,并且通過線條、圖形、符號等把關鍵詞連成一個凸顯隱性思 維過程的框架圖,這樣一來,復雜的、抽象的知識就能簡單、清 晰地呈現(xiàn)在預習單上,從而方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進行匯報 和討論。
3.表格羅列式思辨 三、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兩年的預習鋪墊,已經具有一定的
自主預習能力。但對課文中有些重要的信息還需要通過預習來進 行正確地提取,有效地整理。筆者認為,類似這樣的預習任務, 運用表格羅列法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
如預習三年級上冊《海濱小城》一課時,筆者就讓學生朗讀 課文,想想課文中寫了海濱小城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是什么樣 的?然后填寫在預習單的表格中。
海濱小城有哪些景象? 它們是什么樣的?
通過表格羅列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 上,積極提取課文中的有效信息,整理填寫后,使學生對課文結 構有更清晰的了解,這就在無痕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質疑問難,疑中帶“思”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 《新課標》中對于中段學生也
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的確,當學生對學習的 內容有了問題,才會對課堂的學習更加專注,更加積極,久而久 之,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因此,教師設計預習單時應 該引導學生思考、發(fā)問,讓學生學會質疑,進而在質疑環(huán)節(jié)中啟 迪思維,問出質量。
1.課題醒目處思辨 眾所周知,一篇課文的課題就是這篇課文的眼睛。當學生拿
到課文時,第一接觸的必定是課題,所以我們要教給學生質疑課 題的方法,讓他們逐漸學會抓住課文題目,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當然提問過程也不可太定勢,相反應該做到有一定的寬度、廣度。
如四年級下冊《生命 生命》一文,標題耐人尋味,用了兩 個一樣的詞語,而且中間還有間隔。預習時,筆者就引導學生針 對課題進行思辨:1. 兩個相同的詞語反復出現(xiàn),這是為什么呢? 2.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呢?他為什么要寫這樣的題目呢? ……
通過預習單的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文主題,并 且針對主題進行思辨,產生一個有一個的問題。這些看似簡單的 問題,能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帶進文本,甚至指引著學生去搜集 關于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跡。
2.文本空白處思辨 很多時候,我們拿到一篇課文,粗略閱讀的結果是完整的。
但如果我們去用心解讀,細細品味,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在文本中還 存在許多空白之處,如動作描寫、語言表達、內心透視等等。這 些空白之處,正好可以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也能引起 學生的質疑、思辨。
如三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課的第 17 和 19 自然段分別這 樣敘述:“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唱完了歌,鳥兒又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眱蓚€自然段分別只有 一句話,卻都出現(xiàn)了“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預習時,筆者就 根據(jù)課后要求,引導學生抓住這一空白,聯(lián)系課文展開想象:如 果你就是這只小鳥,當時你在想些什么呢?你會跟燈火說些什么 話呢?
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學習之前,每個學生 對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也正是這不同的理解,才表達了各自不 同的想法。如此一來,當學生進入課堂后,才能各抒己見,我們 的課堂才能充滿生機,不再被老師牽著走,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 地位。
3.語言表達上思辨 閱讀一篇文章,如果沒能仔細品味其中的言語表達,這無異于買櫝還珠。第二學段的課本中入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科普童 話。科普童話不但具備了童話充滿想象、運用夸張等基本特點, 還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內含了科學道理,所以文章中的語言描寫 非常精確,值得思辨。
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可憐 的紅頭還沒來得及跳開,就和草一起被大黃牛卷進嘴里了?!边@ 個句子中有描寫紅頭的動作“跳開”,也有描寫大黃牛的動作 “卷”??此坪唵蔚膬蓚€動作,如果反復朗讀必能發(fā)現(xiàn)動詞“卷” 字用得非常精確,因為如果紅頭不是被大黃牛卷進嘴里,而是被 大黃牛吃進嘴里的話,很有可能直接碎尸萬段了,那么紅頭獲救 就無從說起, “反芻”的理解就有很大困難了。為此,筆者引 導學生預習本課時,一定留意文中動詞的運用。學生預習后,發(fā) 現(xiàn)本課中類似的詞語還有“一骨碌”、“移動”等等,這些詞語 都能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又能體現(xiàn)出科普童話的“科學” 特點。
第二學段的其他課文中也存有許多類似的語言表達上的秘 妙之處,細細品讀,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詞語的運用,每一處語言的表 達都是那么精準,而且都能引起學生去質疑,去思辨,為今后寫 作中能正確用詞打下基礎。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關鍵要看學生能 否脫離老師自己去讀書,自己去寫作。如今,筆者通過對預習形 式、預習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讓學生在思辨性預習單的幫助下, 養(yǎng)成邊讀邊想、邊想邊畫、邊畫邊疑的讀書好習慣后,學生參與 學習的狀態(tài)更積極,就連以前不愛說話的學生都能勇敢地回答問 題,主動站起來交流自己的想法了。可見,理想、高效的預習單 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 性、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辨的能力。因此,每一位 老師在設計預習單時,一定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多了解文 本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真思考、潛心探索,設計出形式 多樣、有法可依、具有思辨性的預習單。讓學生在預習單的陪伴 下,走進課堂,奏響精彩的序曲。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1)
[2]姜樹華.語文教學,亟待提升學生思維力[J].小學語文教 師,2019(1)
[3]沈紅霞.淺談小學語文預習單的設計和使用策略 [J]. 江蘇教育研究 ,2011(36)
[4]李敏.小學語文預習單的設計與使用 [J]. 語文教學與 研究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