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
一、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
薩拉薩蒂從小就對吉普賽音樂情有獨鐘,他善于將濃烈的民族音樂進行改編并且再創(chuàng)作。在《流浪者之歌》中薩拉薩蒂的創(chuàng)作靈感完全來自于吉普賽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樂曲中改編了匈牙利的民間音樂,并融入了查爾達什舞曲的元素(查爾達什本身就是源于吉普賽民間的民族舞蹈),最終誕生了這部流傳至今的世界名曲。因此,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又被稱為《吉普賽之歌》,這首樂曲在小提琴的獨奏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作曲家的生平
帕布洛·德·薩拉薩蒂(Pab Lo Sarasate1884--1908)是十九世紀著名的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學習小提琴,在演奏方面頗有天賦,被視為西班牙民族的驕傲。同時,薩拉薩蒂也是小提琴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的典雅優(yōu)美,又有西班牙民族的熱情奔放。他在演奏過程中以精確的音準,純凈且迷人的音色,和那無人能及的炫技令人深深折服。因此,薩拉薩蒂被人們譽為“世紀末的帕格尼尼”。
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薩拉薩蒂從小就對吉普賽音樂情有獨鐘,他善于將濃烈的民族音樂進行改編并且再創(chuàng)作。在《流浪者之歌》中薩拉薩蒂的創(chuàng)作靈感完全來自于吉普賽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樂曲中改編了匈牙利的民間音樂,并融入了查爾達什舞曲的元素(查爾達什本身就是源于吉普賽民間的民族舞蹈),最終誕生了這部流傳至今的世界名曲。因此,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又被稱為《吉普賽之歌》,這首樂曲在小提琴的獨奏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吉普賽人的生活背景
吉普賽人(Gypsies)原本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如今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廣泛,現(xiàn)已遍布于歐洲巴爾干半島各國。
大約在公元1000年前,吉普賽人離開了印度,16世紀時移居到了歐洲,他們天性喜歡流浪,居無定所,無拘無束,沒有固定的職業(yè),生活艱苦、坐著大篷馬車到處流浪,靠賣藝、收廢品或者給人占卜維持生計。但是這個民族能歌善舞、活潑樂觀,很有藝術才能。他們善于吸取定居地民族的音樂特色,再將自己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播出去。就像電影《大篷車》中描寫的一樣,吉普賽人豪放、粗狂,見義勇為,樂于助人,也正是他們的能歌善舞才為整部電影增添了耀眼的藝術光華,給觀眾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四、《流浪者之歌》的音樂風格
提到《流浪者之歌》,大多數(shù)人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是絢爛的演奏技巧和深沉悲傷的旋律。在整首樂曲中,薩拉薩蒂運用恰到好處的手筆描繪了吉普賽這個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面,并將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結合得非常完美?!读骼苏咧琛肥且皇浊楣?jié)性極強的樂曲,仿佛一首詩歌,一個故事,一點點的將吉普賽民族的性格展現(xiàn)于聽眾。情節(ji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這首樂曲無疑是小提琴獨奏曲中的佼佼者。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nèi),它用四個部分讓我們經(jīng)歷了劇烈的情感變化。
一部分是c小調(diào)中板序奏樂曲的開始,首先是管弦樂充滿力量的齊奏,仿佛將聽眾帶到了一片遼遠荒涼之地,好像看到了吉普賽人艱辛的生活。之后通過小提琴G弦上強勁有力的獨奏,使憂傷的感情更加濃郁,將吉普賽人充滿坎坷的生活烘托得更加形象。作為全曲的引子,這一樂段雖然短小,卻能生動的將吉普賽人民充滿曲折的宿命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第二部分是慢板伴奏聲部不明顯,主要突出小提琴的獨奏部分,聲音較為明亮,線條幽怨凄美,通過小提琴演奏中的滑音、撥弦、泛音等,十分細致的描繪出吉普賽人民的艱辛。
第三部分是大家熟知的歌謠部分小提琴演奏時需要加弱音器,表現(xiàn)出對往日痛苦回憶回憶的苦不堪言,以及對命運的無奈。還有隱藏在吉普賽人內(nèi)心深處的民族情感,以及些許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希望。
第四部分是活潑的快板與之前幾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部分情緒突變,是歡快的舞曲。仿佛看見吉普賽人民將所有的不幸都拋在腦后,只顧著盡情的舞蹈。這部分也是整首樂曲的高潮,薩拉薩蒂卻在這里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整首樂曲從一開始的悲傷、憂郁、再到后來的歡喜,短短幾分鐘,薩拉薩蒂引導聽眾,沉浸在其緩緩展開的情緒中,不斷變化著思緒,仿佛經(jīng)歷了人生劇烈的轉變,感受了一場跌宕起伏的人間戲劇,蕩氣回腸,酣暢淋漓。
五、吉普賽元素及演奏技巧分析
全曲有很多創(chuàng)作技法都與吉普賽的音樂風格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例如:
1、樂曲中出現(xiàn)的吉普賽調(diào)式特性的音程
在薩拉薩蒂的作品中我們常常會見到一些特性音程,增二度音程是最常見的,而這種音程,正是吉普賽的典型音階。吉普賽的音階是1 2 b3 #4 5 b6 7 i。而《流浪者之歌》的引子,就是運用了這種增二度音程(b3 #4),再加上在G弦上厚重且強勁有力的演奏,將吉普賽民族居無定所,漂泊流浪的艱辛處境描繪的十分到位。
2、薩拉薩蒂對民歌旋律的改編、再創(chuàng)作
民歌的出現(xiàn)更能具體直接的體現(xiàn)整首樂曲的民族性,譜例二為流浪者之歌中的片段,譜例三為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海爾.升穆爾邁所做的《世上唯一的少女》。從譜面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薩拉薩蒂并沒有在音符上做太大的改動,而是在節(jié)奏上進行巧妙的改編,將吉普賽人戀戀不舍,卻又不得不四處流浪的情緒深刻的表現(xiàn)出來,將原本直白的音符增添許多抒情的氣息。這一段雖在E弦上演奏,卻有一種令人心碎的震撼力。
3、演奏中出現(xiàn)的技巧:跳弓、左手撥弦、滑音,表現(xiàn)出了吉普賽民族心酸、窮困潦倒的命運,滑音較長而且連貫,仿佛聽到了吉普賽人民哀怨的哭訴聲,使這段音樂更加流動,同時也為第四段熱烈狂放的情緒埋下了伏筆。
結 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流浪者之歌》是以吉普賽人民坎坷的命運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將吉普賽人民的情感生活、以及各種民間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融合在一起而誕生的。在十九世紀,許多作曲家受到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開始將異國民間的特色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當時的吉普賽人流亡天涯的生活方式激起了許多文人和作曲家的興趣。也正是在這個民間特有的音樂元素與創(chuàng)作結合盛行的年代,薩拉薩蒂對吉普賽民族特殊的感情再度被激發(fā),他將所有隱藏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全都宣泄到了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出了這樣一部帶有如此濃烈的民族音樂感情色彩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田果,《薩拉薩蒂小提琴作品中民族性因素探索探析》[J],樂府新聲,2007(1)
[2]蔣雄達,《小提琴學習與演奏知識綜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樂枚,《論薩拉薩蒂<吉普賽之歌>的演奏技巧》[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3)
[4]錢亦平,《薩拉薩蒂的小提琴曲》[J],音樂愛好者,199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