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
一、李斯特與《梅菲斯特圓舞曲》
(一)李斯特的生平和作品
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發(fā)展了一種19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在歐洲各地演出,受到了狂熱的歡迎,成為一代具有超凡技藝的鋼琴巨人,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自幼就聰慧過人,六歲就開始和父親學習鋼琴,九歲便開始登臺演奏包括協(xié)奏曲在內的作品,在當地貴族和親朋好友的支持下投師在車爾尼門下,并得到了貝多芬的稱贊,李斯特在名聲鼎盛的時候退出了舞臺,定居在魏瑪,成為了指揮,開始創(chuàng)作的十年生涯,奔波于羅馬、魏瑪和布達佩斯之間,熱心教育,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的鋼琴家。李斯特的經歷豐富大大的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他的母親是德國人,而他生活在巴黎,在巴黎生活的期間結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柏遼茲,柏遼茲的創(chuàng)作手法特別是對配器法的革新,對李斯特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此外,李斯特也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崇拜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嘗試在鋼琴演奏方面制造出與小提琴一樣的音響效果,而在多年的演出生涯中,李斯特又結交了很多音樂大師和文學大家,思想上接受了圣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與這些音樂、文學、宗教大師們的往來,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都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作品有《12首超技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前奏曲》、《瑪捷帕》、《旅行歲月》、還有大量的歌劇幻想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反映出匈牙利境內吉普賽音樂的熱情奔放的性格、《b小調奏鳴曲》等?!睹贩扑固貓A舞曲》在李斯特的作品中獨具一格,通過對此曲的分析來了解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個性特征。
(二)《梅菲斯特圓舞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1848年-1859年,李斯特在魏瑪生活時期,是李斯特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的全盛時期,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包括《浮士德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十二首交響詩、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中寫出的。在歌德的《浮士德》作品影響下,李斯特創(chuàng)作了《浮士德交響曲》、《兩首插曲》和四首《梅菲斯特圓舞曲》在1860年,李斯特根據奧地利作家勒瑙的長詩《浮士德》中的兩個插部中的兩段音樂《夜行隊伍》和《鄉(xiāng)村酒店之舞》的基礎上改編的。這首曲子的前身是管弦樂曲,后被改編成鋼琴獨奏和鋼琴二重奏,通常我們說的《梅菲斯特圓舞曲》實際上指的就是他這4首同樣標題作品中的第一首,創(chuàng)作于1861年的《第一梅菲斯特圓舞曲》。
音樂敘述的是發(fā)生在鄉(xiāng)村酒店,在這間鄉(xiāng)村小酒店里,正在舉行一對新人的婚禮,魔鬼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帶到這里婚禮現(xiàn)場,浮士德被一個有一雙黑眼睛的美人吸引住,梅菲斯特慫恿他向這個姑娘求愛,他搶走了樂團的一把小提琴,他的演奏就像魔鬼的火,把跳舞的人們煽動的無比狂熱,帶來了極強的感染力,周圍的人們都開始狂歡,一開始浮士德因為害羞躊躇不前,梅菲斯特嘲笑他沒有勇氣。后來,浮士德鼓起勇氣向姑娘表達了愛意,兩個人離開了酒館,走到了附近的森林中,在靜寂的森林深處,花兒盛開,夜鶯歌唱,他們兩個人在愛情中沉醉。
二、《梅菲斯特圓舞曲》的音樂個性特征
(一)標題性音樂
標題音樂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特有的產物,標題音樂是針對器樂曲而言的,與之相對應的是“純音樂”,也是無標題音樂,作曲家有意識的將音樂之外的要素引入作品,如歷史文學、繪畫、哲理、詩歌、戲劇等,并采用某種適合的創(chuàng)作技法來表達音樂內涵,作曲家本人還要對音樂的內涵進行描述,文字有長有短,記句以放在總譜上,也或者放在作品首演的節(jié)目單上,希望聽眾循著作曲家的思路來欣賞作品。
李斯特把標題音樂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強調標題音樂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標題的使用可以使樂曲有了特定的性格和欣賞目的,便于廣大聽眾理解和接受。首創(chuàng)了“交響詩”的體裁形式,在《梅菲斯特圓舞曲》中,副標題是《鄉(xiāng)村酒館中的舞曲》,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使聽眾對曲子的故事背景有了最為初步的了解,用文字給予音樂像詩一般的理解力,方便聽眾更直觀的理解李斯特對這首《梅菲斯特圓舞曲》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同于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人物形象。但是有了標題音樂的使用,在不同的聽者的欣賞下,并不能產生對于樂曲相同概念的理解,這正是李斯特所期望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李斯特對于標題音樂的貢獻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交響化處理
交響化處理意為鋼琴能夠表達交響樂隊的豐富音調和色彩,以兩大手段為基礎,濕壁畫方式和色調豐富化方式。在李斯特之前,人們對鋼琴談不上應有的重視,這件樂器在技術上也有這相當大的缺陷,但李斯特把素來單調平乏的鋼琴變得雄勁有力聲音宏厚,在他彈奏的作品中力圖追求樂隊演出的效果,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大量的炫技性技巧,通過持續(xù)的快速八度、八度的斷奏、刮鍵和快速雙音使作品表現(xiàn)上更加豐滿。
在《梅菲斯特圓舞曲》中,采用了濕壁畫方式,可以反復的聽到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數十個琴鍵連續(xù)出現(xiàn)的刮奏,大膽擴展了鍵盤的運用,將音響材料分布到了整個音域,整齊又漸進的結構給人強烈的震撼,起到了很強的表達效果,這一手法的使用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常??吹?,對后代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演奏技巧華麗
李斯特在演奏技巧上,很大一部分受到了帕格尼尼的影響,1831年,帕格尼尼來到巴黎演出,李斯特在欣賞了帕格尼尼的演出后極大的啟發(fā)了他在音樂上的想法和創(chuàng)新,他的演奏風格同樣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音樂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出了新的炫技性的演奏風格,依托于他本人的高超技術,他本人的音樂會場場滿座,人們都沉醉于他極快的速度、明亮的音量、無與倫比的技巧和磅礴的氣勢,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對于樂曲本身的深刻理解使他可以突破自我,創(chuàng)造出在音樂上的更大的奇跡。同時他本人的鋼琴演奏技巧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對作品的廣度和作品的風格的了解都游刃有余,他本身的手也大于常人,可輕松彈奏超過十度的和弦,所以他對作品的創(chuàng)造敢于突破,向藝術傳統(tǒng)風格挑戰(zhàn)。
樂曲中的故事情節(jié)不斷推動了音樂變化的發(fā)展,同時給演奏者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音樂情緒的變化掌握也至關重要。幾乎沒有哪一部作品可以像這首曲子一樣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展示了如此豐富和令人震驚的演奏技術。
三、《梅菲斯特圓舞曲》的意義和價值
《梅菲斯特圓舞曲》以其交響化的旋律效果,高超的演奏技巧,多變的旋律為后人所喜愛。在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這是李斯特后代的鋼琴家霍洛維茨是20世紀最為著名的鋼琴家之一,他的演奏技巧非常的精細又富有輝煌,表現(xiàn)手法豐富,他對 《梅菲斯特圓舞曲》的改編是基于布索尼對此曲的改編,布索尼對此曲的演出效果更加的輕松、靈巧,霍洛維茨的版本旋律變化更加分明,旋律和伴奏對比強烈,在其他人并不注意的小細節(jié)上,霍洛維茨都將其強弱對比明顯表現(xiàn)出來,在曲目的結尾上霍洛維茨自己寫出了終止,改動了原譜,對琶音進行了填補,使曲目更加華麗,達到了其他鋼琴家不能達到的完成度。
結語
《梅菲斯特圓舞曲》在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李斯特強調標題音樂的重要性、對音樂交響化的處理、以及對《浮士德》中思想的文學內涵、華麗的演奏風格充分體現(xiàn)了李斯特作品的風格特點,也充分體現(xiàn)出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喜愛,在鋼琴上作出的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玢:李斯特《梅菲斯特圓舞曲》音樂情緒的變化與演奏分析[J].大舞臺,2010(02)。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