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
摘要: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知識的廣度從小學階段完成了新的歷史跨越,學生初步接觸到了不同的學科,也在不同學科之下體驗到知識的一種廣度,而廣度之下要求的每個學生能夠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也即社會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歷史學科也是如此,本文就從初中歷史入手,探討任何形成歷史學科之下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歷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252-02
社會核心素養(yǎng),簡而言之就是需要學生適應終身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一些最為基本的品格以及價值觀的形成,使其能夠更好的對社會形成認同性,進行社會參與、關愛社會、合作互助等。對于初中歷史而言,學生始于一種初學期,但也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期[1]。而這一時期,從學科自身還是從教學實際來看往往還是有許多困境阻礙著社會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這使得初中歷史社會核心素養(yǎng)培育有了一定的緩慢性。
1.培育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困境
1.1 初中歷史學習存在難度
一種學科從無到有,本身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首先,歷史學科本身講述的就是對于過去事件的一些既定的事實,所以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認知上的一種障礙,身心難以獲得真實的體驗。其次,初中歷史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性,會涉及到很多專業(yè)性、生僻性的術(shù)語,例如在學習西周時期、秦漢時期的時候,會出現(xiàn)很多那個朝代特有的名詞,造成學生學習的難度。最后,學生學科偏向與廣度化的一種轉(zhuǎn)變使得學生難以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某個特定的學科。這三點大體而言是從學科自身而言阻礙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1.2 歷史教學模式存在缺陷
(1)教學模式片面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體驗到的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即老師督促學生把平時考試的內(nèi)容爛記于心,歷史書上的很多內(nèi)容學生倒是記得很順暢,可是對于整個歷史事件學生是否理解,老師往往是不怎么關心的,這就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阻礙了初中生對于歷史學科的認同性,而真正歷史素養(yǎng)的形成往往是受很多歷史性事件所影響的,如在學到戊戌六君子的時候,老師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記住人名,往往忽視人物背后的努力,人物背后的事跡才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愛國情懷養(yǎng)成的關鍵。
(2)歷史教學模式單板化
歷史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事件與故事的集合體,所以還是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沒有利用好這一點,只是偏向與單純的講,而沒有多維度的去教學,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很難進行提升。所以學生很難就對于很多特定的歷史事件形成一種意識上的認知。以工業(yè)革命為例,單純按時間順序講完,學生難以體驗出科技給社會帶來變革,也無法體驗整個歷史事件對學生內(nèi)心的觸動,長期以往實際所獲得的結(jié)果就是學生只是單純的學了,而并未獲得深遠的影響。
2.歷史學科社會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策略
對于上述的問題怎樣去更好地解決來培養(yǎng)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從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入手,踐行與實踐,使每個學生能更好地符合素質(zhì)教育規(guī)劃的目標,自由而全面地進行發(fā)展。
2.1 實踐認知,培育學生實踐素養(yǎng)
歷史的實踐認知這塊跟多的是要求學生鍛煉學習的自主性,老師往往起到的是引導性作用,例如在講到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給學生涉及一些問題,由學生獨立去尋找答案。學生需要去搜集一些資料、查閱書籍、或者是經(jīng)歷過此事件的一些老人。這樣的過程是不斷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培育學生歷史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實踐是檢驗認識性真理的唯一保準,凡是要講求客觀實際,不能違背規(guī)律去辦事,這樣在以后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加體會到務實性的重要性。當然在講到一些與人物有關的節(jié)日時,老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行去探究,把歷史學科緊密地與實踐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學生在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歷史魅力的同時,更加深層次的體驗的實踐的價值。
2.2 歷史之物,培育愛國情懷素養(yǎng)
巴黎圣母院被燒毀,使得國內(nèi)國外陷入了沉默,在歷史的沉淀之下,它不僅僅只是物,更是歷史與文化的一種象征。當然除巴黎圣母院之外還有很多歷史之物,如秦始皇兵馬俑、故宮、鼓樓、四大書院、頤和園等等這些都往往于特定的歷史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歷經(jīng)了歲月的沉淀,就成了人們心中的象征物。所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形成一種對特定歷史之物的認同性,這樣才能更直觀的促進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自豪感,以及歸屬感[2]。例如:在講到古長城的時候,不單單從單一的時間維度去入手,而是要從多維度入手,如社會、文化背景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愛國情懷自覺地產(chǎn)生,并表現(xiàn)出長久性與穩(wěn)定性。
2.3 歷史人物挖掘、培育學生求知性素養(yǎng)
《探究歷史真相》、《百家講壇》等欄目自熱播以來,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歡,從它這么多受眾來說,歷史自身還是帶有很強的趣味性與神秘性。像封建王朝的各種制度:分封制、官僚制、科舉制等,以及賦有神秘色彩的帝王: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等等,往往帶有很強的探究性與兩面論色彩。從歷史人物與制度的發(fā)展史、敗落史之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其實是很能夠被激起的,這樣就會加速求知欲的形成。于此同時,對于一些歷史人物,學生在求知性學習的過程中,對于他的優(yōu)勢,會在心里樹立起標桿,不斷地改進自我。對于人物的一些不足及失敗的教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學到怎樣去進行規(guī)避。這樣帶有趣味性與神秘性的歷史制度以及人物,就很好的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通道,也是去不斷進行求知,建立求知性素養(yǎng)的關鍵,所以在這個點上,歷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引導。
2.4 歷史事件入手,培養(yǎng)學生理性素養(yǎng)
人們常說歷史事件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與很強的聯(lián)系性,如暴政必然會引起民眾的反亂,甚至引起朝代的更迭、特殊人物會對歷史的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等等,這些在總結(jié)從總體的角度來看,往往帶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3]。所以從很多歷史性事件入手,就會使學生從思維方式是慢慢從單向思維轉(zhuǎn)換為綜合性思維,會使學生從全面性的角度出發(fā),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習鴻門宴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扮演,扮演完之后對整個歷史事件進行全面的總結(jié),分析劉邦自身成功因素,項羽失敗因素,以小見大,學史知行,綜合型素養(yǎng)慢慢也隨之培育出來了,這樣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就能很好地規(guī)避某些性格方面的缺陷,多方位的去做自身的決定,對人生的規(guī)劃會起到一定的萌芽,這樣而來,理性素養(yǎng)也就慢慢的形成了。
2.5 整體歷史學科著手,培育學生自我認知素養(yǎng)
以史為鑒,更能清晰的照出自我,很多學生與老師在定義歷史學科的時候,往往會提出歷史無用論的觀點,這種結(jié)果是最壞的一種認知,歷史的研究并不是要過渡去追溯以往,而是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正視現(xiàn)在,就如學習文革是要讓學生在潛意識里能夠更好地去走好現(xiàn)在的路。學習貞觀之治,能讓學生學習到前人思維的智慧與哲學。所以在學習整個歷史學科的過程中,要轉(zhuǎn)變現(xiàn)對歷史的認知,這樣學生才能夠從歷史中更加真切的認識自身,從而培育學生自我認知的素養(yǎng)。
知史而用,以史為鑒,以一些既定性的客觀事實,來靈活運用于現(xiàn)實,使得歷史這門學科不單單只是一種讓學生記憶性的學科,更是通過歷史學科自帶的魅力來培育學生的獨立性、實踐性、國家認同性、自我認知性、理性思維等,來使學生更好地形成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獲得全面而又充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佩芳.培育初中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究[J].文學教育(下).2018年(06):156-157.
[2]王曉荔.關于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11.
[3]李新英.淺析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學校學報,2017(0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