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照云
摘要:在我國,幼兒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也就是說這兩階段的教育在外在環(huán)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上幼兒本身在此年齡段就面臨著階段性的發(fā)展情況,這些都將對一年級生入學適應產生一定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是小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適應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對其適應小學,自然過渡到小學生活能起到積極的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將通過對體現幼小銜接性的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來減緩幼兒數學學習的坡度,實現自然過渡,促進幼兒更好的成長。
關鍵詞:幼小銜接;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175-01
1.當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現狀
課程目標階段化。與義務教育階段所提倡“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相一致,更關注學生現在所能獲得能力以及后期持續(xù)性發(fā)展,忽視了幼兒教育已有的數學相關經驗。皮亞杰認為此時期兒童的發(fā)展不僅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也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幼小階段在目標的一致性對兒童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具有積極意義。
課程內容階段化。小學低段數學課程內容要求沒有強調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也沒有體現出關于幼兒階段的在所學知識技能上的聯系。課表中有關目標的內容與行為方面的要求,更多的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發(fā)展的培養(yǎng)要求。
教學方式的階段化。幼兒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數學興趣,教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充分感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小學低段數學課程目標在教學方式上更側重掌握基礎知識,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哈克斷層理論中關于教學方式的斷層指出,幼兒教育以游戲為主要教學方式,小學以正規(guī)課堂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兩種不同的方式對學生在數學情感體驗具有不同的影響,斷層現象的出現對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消極意義。
2.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采取的策略
2.1 教學建議
(4)關注學生主體個性,合理設置教學目標;(2)結合學生實際數學經驗,考慮不同領域和學科內容的有機整合,增加學習內容的實用價值和趣味性,優(yōu)化教學內容;(3)注重施教過程中教法的多樣性。本研究者以快樂教學法為依托,基于“幼小銜接”的視角,總結出一年級數學教學框架。
2.2 教學設計過程
(1)確定教學目標
作為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指南針、方向標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對新入學兒童應達到小學化程度的預期。確定目標需要在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①鉆研教材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首先理清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的總目標、學段目標中的要求,然后精讀教學內容,理清教材內容在本學期、本單元、本課時的地位與聯系。確保知識的整體性與層次性。了解幼兒階段學生所學數學經驗,明確一年級教材知識與幼兒階段知識之間的層次關系。②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知識的學習情況,包括兒童的興趣愛好以及已經習得的方法、習慣方面,同時,教師還應對學生可能面臨的困難有所預見,提前想好相應的策略。
(2)銜接教學目標
銜接教學目標是指在數學學習經驗起點與教學目標之間所安排的具有減緩學習坡度作用的目標。關注學生數學經驗起點與思維水平,有利于確保銜接目標的有效性。確定銜接目標我們以倒推的方式進行。比如教學目標:能正確進行4的分與合,要達到教學目標就需要先喚起學生頭腦中對數字4基數意義的記憶,要喚起學生頭腦中4基數意義的記憶,就需要喚起學生對數字4生活情景或者相關實物聯系的記憶,要喚起數字4生活情景或者相關實物聯系的記憶,教師就需要創(chuàng)設情景,幫助學生復習回憶。簡單總結即能正確進行4的分與合(教學目標)→數字4基數意義的理解→數字4生活情景或者相關實物聯系的記憶→創(chuàng)設情景與數字4基數意義相關的問題情景(銜接教學目標)。
(3)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鉆研,達到了理解的“懂透化”階段,結合對學生的了解,明確學習起點與知識點間的差距與聯系,結合兒童該階段思維發(fā)展特點,合理設計銜接目標,減緩重難點知識存在的坡度問題。同時,根據知識類型確定相應教法,如理解性的知識需要更為豐富的感知材料,教師的講授、學生的操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4)確定教學方法、手段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學情,選擇科學合理的教法、手段。比如新入學的兒童在學習上還存在幼兒時期的學習特點,對動態(tài)、顏色豐富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師需選擇能刺激兒童聽覺、觸覺、視覺等方面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可采用情景引入或者故事引入的方法。
(5)設計教學過程
基于快樂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主要包含4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復習——介紹——操練——鞏固。復習過程簡單來講就是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引起學生注意:教師采用概括、想象的方式,將學生已學習的知識重新編排成順口溜、兒歌等,增加學習趣味性,消除學生吃“回鍋菜”的乏味感。介紹簡單來講就是利用故事、實物、簡筆畫等方式引入情景,是學生自然而然參與其中。操練過程強調創(chuàng)造一種融洽課堂氛圍,鼓勵積極發(fā)言,必不過于嚴苛,尊重學生,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自信。鞏固過程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復習掌握要求,也要幫助學生獲得積極快樂的情感體驗,訓練的題目不必太難,有一定的任務要求的同時又能建立學生數學自信,逐級達到最終教學目標。
(6)實施教學
教學實施是教學設計過程的現實展開。實施教學主要包括4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介紹——操練——鞏固。在實施教學的具體過程中,還應考慮兒童的課堂學習情況,依據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合理施教。
3.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學過程中,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秋云.淺談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現狀與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10):264-264.
[2]邵麗娟.淺談教育游戲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7(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