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125-01
案例背景:
部編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秘密”,單元內(nèi)編排了三篇課文,分別是:《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和《植物媽媽有辦法》。根據(jù)單元主題,希望學生在閱讀中知曉大自然中的變化規(guī)律和簡單的科學道理,更加熱愛大自然,激發(fā)學生對于探究大自然、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對于這樣的科學童話類型的文章,在課堂教學方面該如何設計學習活動,引發(fā)了一些思考。
部編教材不同于滬教版教材,滬教版每學年的第一課多和“春天”、“太陽”有關(guān),但部編教材在課文編排的內(nèi)容、形式上與前冊都有一定的連續(xù)性。第二冊的最后一單元里安排了兩篇與動物相關(guān)的連環(huán)畫課文,旨在讓學生借助圖片來理解課文、自主識字等等。第三冊的第一篇課文就是《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但是部編教材也賦予了它不同的新意。在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講故事、運用多元的方法體會動詞的精妙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這兩方面思考如何設計適恰且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
片段呈現(xiàn):
1.理清明線、尋找暗線,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師;終于找到媽媽啦,現(xiàn)在你就是小蝌蚪,能不能像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媽媽呢?
生自由練說、指名借助板書說、借助青蛙圖片說。
師:原來小蝌蚪小的時候是……(指圖片)
生: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而媽媽的特點呢?
生: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師:他們樣子的差別可真大呀!難怪小蝌蚪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要去問要去找了呢!終于找到媽媽了,青蛙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很高興,笑著說……
生朗讀:好孩子,你們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們又是怎樣長大的呢?請你讀讀課文找找相關(guān)的句子。
《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內(nèi)容是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有位專家老師曾經(jīng)在講座提到過,在教學過程中安排讓學生講故事的課堂學習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表達能力。課文是雙線結(jié)構(gòu),明線在于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而暗線則是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處理方法是先學習小蝌蚪的外貌,接著理解明線,帶著學生一起根據(jù)鯉魚、烏龜?shù)奶崾菊业角嗤軏寢?,再通過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外貌對比引出暗線,學習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這其中就需要學生完成三個故事的講解—找媽媽、變青蛙和一邊找媽媽一邊變青蛙。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利用好這些插圖組成的連環(huán)畫進行“講故事”。有了這樣的思路,課堂教學的進行也有了“支點”,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抓住線索,課文的學習也不致于會“散”。
2.多元方式體會表示動作的詞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第三自然段,烏龜口中小蝌蚪的媽媽又有哪些特點呢?
生: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師:披著綠衣裳,和“穿著綠衣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借用一下韜韜小朋友的外套,來演示一下。
生演示穿外套、披外套。
師:誰能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穿,就是穿進去,披,就是披在外面。
生:穿就是把手都伸進去,把肚子也遮住,披就是披在肩膀上,沒有遮住肚子。
師:小朋友們看得很仔細,我們看看青蛙的圖片,綠色覆蓋在了青蛙的背部,而它的肚皮并不是綠色,是白色的。所以這里用了“披”這個詞語。平時我們還可以說披什么呢?
生:披上一件外套。
生:媽媽給我披上毯子。
部編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雙線結(jié)構(gòu),每個單元不僅有人文主題還有語文要素主題,這一單元中語文要素的單元學習重點主要在于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這個重點在三篇課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對于動詞的理解也是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缎◎蝌秸覌寢尅芬晃闹性S多動詞的運用都很精妙,但是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讓學生進行解說詞義難度比較大,在課堂中我采取的方法是請學生自己演一演,或者是同桌之間演一演,通過表演的學習活動來體會。比如在理解“披”和“穿”的不同時,我先讓學生演一演,有些學生做出來的動作是一樣的。在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進行第二課時時正巧發(fā)現(xiàn)班級內(nèi)有一位學生穿了一件外套,便直接請這位學生現(xiàn)場利用外套演示這兩個動作,這樣學生一目了然,隨后再請學生進行簡單的口頭表述,或是結(jié)合生活進行說句練習,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案例總結(jié):
科學童話具有一定的嚴謹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表示動作的詞語進行理解也是體會嚴謹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也正是因為嚴謹性,所以課文的線索十分清晰,內(nèi)容也是清晰明了,學生能夠通過看插圖、根據(jù)課文的線索正確地進行說話練習的學習活動。與此同時因為是童話故事,分角色的朗讀、表演讀也能夠提升課堂的樂趣。學生對于課堂的興趣,是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智慧,打造多元的學習活動去提升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都要努力做到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加強課堂的趣味性。
作者簡介:尹欣悅(1992.09)女,漢族,上海人,本科學歷,初級職稱,從事教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