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夢
雖然戲劇與詩歌、小說、散文等文體并駕齊驅(qū),但高中戲劇文學在整個教材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遠不及詩歌、小說、散文等文體,又因選文內(nèi)容多為長篇戲劇中節(jié)選出來的,很難讓學生在整部戲劇的視野下審視選文,理解劇情和主旨。因此長期以來,戲劇教學陷入邊緣化境地,教師沒有足夠的重視,學生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要變革當下戲劇文學作品被邊緣化的局面,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整部劇情,梳理人物關系
戲劇文學一般篇幅較長,不適宜整體選入教材,因而選入教材的戲劇作品多為節(jié)選,比如《雷雨》一共四幕,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二幕;《哈姆雷特》共五幕,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竇娥冤》全劇共四折,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三折。這些劇情復雜,內(nèi)容龐大,劇作背景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如果僅就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來進行教學分析,學生理解起來很吃力。因而凡“選場”都需要介紹前后相關的故事梗概。這種介紹是以欣賞課文為限,不宜過長,也不能過細。故事梗概可以是教師介紹,也可以由學生課外查閱資料介紹。
例如在教學《竇娥冤》的前一個周末,我布置給了學生一道周末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書籍、網(wǎng)絡等方式了解《竇娥冤》全劇的內(nèi)容,并要求學生以生動的方式在課堂呈現(xiàn)。教學時,有的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地再現(xiàn)劇本內(nèi)容,有的學生將每折內(nèi)容以PPT形式呈現(xiàn),更有些學生在講故事中加入適當?shù)谋硌?。形式各異的故事梗概介紹極大地激發(fā)了課堂活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竇娥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臺詞欣賞,分析人物性格
臺詞是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主要手段。不同的臺詞,表現(xiàn)了人物各自迥異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戲劇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抓住作品中極具個性化和表現(xiàn)力的臺詞,特別是潛臺詞。潛臺詞即臺詞中所包含的或未由臺詞完全表達出來的言外之意。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戲劇教學中要根據(jù)文本所給予的線索,引導學生去挖掘潛臺詞,讓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潛藏在臺詞下面的人物思想、感情、愿望和目的,體驗話中話,弦外音,言外意,常常會產(chǎn)生意外的驚喜。
例如,話劇《雷雨》的潛臺詞可謂多矣。如魯侍萍在周公館與周樸園重逢相認前、相認后等處,特別是見到大兒子的場景:魯侍萍看到了自己的大兒子打自己的二兒子,真的是心如刀絞,沖上去本來想說你是萍兒?但想到了自己的處境,便躊躇了一下,無奈之中問到“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我是…我是你打的這個人的媽!”侍萍做夢都想見到她的萍兒,甚至不惜帶著幻想對周樸園不斷地提醒、按時,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母子見面竟是如此的殘忍:兄弟相殘、母子陌路。這其中的復雜感情,深隱的潛臺詞,被這兩個停頓完全展現(xiàn)了出來。而正是對這一處潛臺詞的分析,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了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罪惡的現(xiàn)實。
三、把握矛盾沖突,理解情感主旨
戲劇沖突是戲劇的靈魂。戲劇要在短時間內(nèi),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鮮明主題,必須把矛盾集中起來。因而牢牢把握戲劇沖突,是戲劇教學的關鍵。戲劇沖突產(chǎn)生的根本動因在于人物的行動和內(nèi)心活動。在戲劇文學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為一是人與環(huán)境的矛沖突,二是人物之間的沖突,三是人物內(nèi)心的沖突。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上三方面矛盾入手,抓住最本質(zhì)的沖突。
例如,話劇《雷雨》所展示的戲劇沖突的確是錯綜復雜,既有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之間的矛盾沖突、魯侍萍與周萍母子之間的矛盾沖突、魯大海與周萍兄弟之間的矛盾沖突,還有魯侍萍、周樸園等人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階級沖突,資本家的冷酷、虛偽、自私和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正直、 堅韌兩種思想性格的對立沖突等。狹小的舞臺上不僅表現(xiàn)出有悖于常理的倫理矛盾的沖突,階級對立的沖突,還有個體對于環(huán)境時代非常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在教學中抓住這些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不是這些沖突帶來的熱鬧、刺激,才能引導學生認識到,《雷雨》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而且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
四、創(chuàng)新戲劇教學模式,激活戲劇教學
高中戲劇作品一般篇幅較長,傳統(tǒng)的講讀式教學模式很難再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大膽創(chuàng)新戲劇教學模式,引進多媒體技術,將視頻、聲音、圖片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教學,激活戲劇教學。
例如,教學《雷雨》時,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雷雨》片段,或話劇《雷雨》相關劇幕,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在播放完相關視頻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把握矛盾沖突,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情感主旨。
五、編演課本劇,拓展戲劇教學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集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為一體。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編演課本劇,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親自參與戲劇表演的平臺和機會,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豐富藝術體驗,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教學《雷雨》時,我把全班分為幾個大組,道具組、演員組、編劇組等。要求學生立足文本,精心策劃;自編自演。這一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在短暫的一周時間內(nèi),學生即完成了劇本的編輯與整體彩排。在課余時間,同學們還將自己的疑難問題向我提出,最終編排出滿意的劇目。而學生繪聲繪色的表演則將人物演繹的淋漓盡致。
戲劇文學的鑒賞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把握戲劇文學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劇本,反復品味,深入體驗,才能教出戲劇文學特色,達到鑒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