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至
導演鄭曉龍是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電視劇事業(yè)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策劃、導演的《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甄嬛傳》等電視劇影響了幾代觀眾,其中1990年室內劇《渴望》開啟了中國電視劇全新的生產方式,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開創(chuàng)了情景喜劇的先河,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成為首部全程海外拍攝的電視劇。鄭曉龍執(zhí)導的作品在題材上千變萬化,但是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思路卻是不變的藝術追求。他的作品每每與時代變革遙相呼應,他的個人命運也與國產劇的發(fā)展演變緊緊相連。
作為“老三屆”的一員,1978年通過高考進入北京大學讀書前,鄭曉龍其實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當時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都部)農村部的一名記者。盡管擁有一份鐵飯碗,在外人看來已經吃穿不愁,但他還是覺得“戴著校徽去上大學是一件非常牛的事兒”,于是不顧家人的不解,參加了高考,但因為數(shù)學不好放棄了這個科目,僅憑借語文、歷史、地理和政治考到了330多分,進入北京大學分校就讀。他的妻子、日后成為親密戰(zhàn)友的編劇王小平,則是1977年第一批通過高考進入北京大學本部就讀的。
1982年從北大畢業(yè)后,鄭曉龍選擇回原單位就職,但彼時的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變成了北京廣播電視局,局里增加了一個電視臺,還增加了一個電視藝術中心?!爱敃r的臺長問我愿意去哪兒,我大學學的是中文,期間還發(fā)表過小說和電影劇本。我就想電視藝術中心是搞電視劇的,搞文藝創(chuàng)作的,至少它和我的專業(yè)比較接近。”
1982年底,鄭曉龍正式進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下稱“北視中心”),但在入職后卻發(fā)現(xiàn),中心沒有幾個人知道“電視劇”到底為何物。彼時,國產劇的發(fā)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剛剛起步,1981年由王扶林導演的《敵營十八年》在春節(jié)播出,引起極大反響,是第一部中國內地制作播出的長篇電視劇。隨后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西游記》《紅樓夢》等劇都由央視主導制作,地方臺的電視劇制作力量則相對薄弱。1990年后,電視劇漸漸成為電視臺工作的重心,內容也逐步多樣化,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古裝、武俠劇、紅色經典、公安題材、反腐題材、都市家庭劇、青春偶像劇陸續(xù)出現(xiàn)。
“當時中心的同事像林汝為(《四世同堂》導演)等都是來自各個電影廠的。”鄭曉龍說,國內電視劇剛剛起步,大家并無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完全憑感覺去摸索,處于一種有點迷茫又在不停探索的狀態(tài)。
1988年,鄭曉龍與活躍在北京文壇的青年作家陳昌本、鄭萬隆、李曉明等人住進薊門飯店,他們一邊吃著餃子,一邊琢磨要講一個女人的故事,“傳統(tǒng)的美德在這個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將各種磨難放到她身上。”每個人發(fā)揮想象討論,用現(xiàn)在慣稱的“攢劇本”的方式,最終聊出了《渴望》劇本。
《渴望》一播出就受到了全民追捧,“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成為獨特的時代記憶。這部苦情電視劇塑造了一個具備中國傳統(tǒng)女性優(yōu)秀特質的劉慧芳,同時還融入了宋大成、王滬生等一代都市人的鮮活形象,寫活了普通人的命運。
1990年底,北京影視界、新聞界、評論界100多人出席《渴望》座談會。會上,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汪歲寒表示,《渴望》劇組找到了當下人民的審美理想,“與其說觀眾愛《渴望》,不如說他們是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友愛、溫情和真摯?!闭菑摹犊释烽_始,鄭曉龍帶領北視中心走上正軌,關注老百姓生活情感需要,為普通人樹碑立傳,也成為后來他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理念。
鄭曉龍進入北視中心沒幾年,就成了中心的副主任,他自己調侃說可能還是“業(yè)務能力比較強”。北視中心雖是國營單位,但鄭曉龍除了主抓業(yè)務,同時也要兼顧經營,這意味著中心100多人的吃喝問題都要靠他來解決。
1991年,鄭曉龍開始策劃拍攝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中間遭遇資金困難,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礦泉壺公司的出現(xiàn),解了燃眉之急。熟悉這部劇的觀眾可能還記得,第五集里余德利神神秘秘地從外面抱回來一個礦泉壺,還告訴牛大姐這是專門喝礦泉水的,“這玩意兒少喝,喝多了打嗝”,廣告植入得合情合理又很自然。
僅僅依靠植入廣告還不夠,1993年籌拍《北京人在紐約》,鄭曉龍的父親從三九胃泰藥廠拉來了50萬元贊助費作為啟動資金,最后又以固定資產作抵押擔保,從中國銀行借到150萬美元,才維持了海外拍攝的高昂費用。在美國拍攝期間,整個劇組十分節(jié)儉,40多人的劇組分兩撥住在一棟別墅和山下的酒店里。為了省錢都在別墅里做飯吃,制造的生活垃圾也多,后來因為烏鴉翻垃圾桶被周邊鄰居發(fā)現(xiàn)而報了警。“美國那邊有規(guī)定,一個住所不能住太多人,別人懷疑我們是非法居住,就把我們給告了。”鄭曉龍回憶,那時候國產電視劇還是草創(chuàng)初期,不像今天有很多熱衷投錢的機構和公司,“沒有什么‘金主爸爸’,更多的就是餐館老板、做服裝生意的,后來有一些是煤老板?!?/p>
《北京人在紐約》除了在制作經費上全額抵押貸款150萬美元,還開了特例,劇組首次自行洽談廣告經營事宜,完成了一次相對完整的經濟運作,也被視作國產電視劇商業(yè)化的一次星星之火。鄭曉龍說:“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北京人在紐約》這樣敢到國外去拍攝,用貸款的方式到國外去拍攝電視劇。我覺得那個時候有一種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感覺,總要跟以前不一樣,總要做一些不同。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無論是內容上的,形式上的,還是制作方式上的這些創(chuàng)新都非常重要?!?/p>
2018年10月份舉行的中國電視劇發(fā)展北京論壇,推出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40部經典電視劇”片單。在這個片單上,鄭曉龍導演或策劃的作品有5部上榜,分別是《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金婚》和《甄嬛傳》。從1990年的《渴望》算起,時間跨度長達28年。
很多人說鄭曉龍的每一次創(chuàng)作都卡在了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點上,但他并不同意。在他看來,卡住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點更多是一種順勢而為,并非主動為之的藝術創(chuàng)作。盡管作品類型覆蓋各種題材,但對鄭曉龍來說,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一以貫之,并始終考慮要為普通老百姓提供合格的藝術產品。
進入北視中心10年后,鄭曉龍成為中心的一把手。這之后,中心又先后出品制作了一批在國產劇發(fā)展史上留下烙印的優(yōu)秀作品,如《阿郎在北京》《少年包青天》《永不放棄》《幸福像花兒一樣》……
從2003年起,民營資本開始被準許進入電視劇制作領域,制播分離進一步深化,一批民營影視制作公司迅速崛起,一系列廣電政策的出臺也加速了電視劇產業(yè)發(fā)展。同年,中國電視劇產量突破萬集,此后連續(xù)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大國。
鄭曉龍認為,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藝作品,當然需要考慮市場,但不能脫離生活、脫離人性,而是要回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上,“深入人的生活,深入人性,深入了解人,你才能寫出人的故事,才能寫好人的故事,觀眾才會有人性方面的共鳴,時代才會留下這樣的作品?!?/p>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