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俊
一、由學生質疑引發(fā)的思考
《戰(zhàn)國銅壺》(圖1)是初中部編教材歷史七上第7課《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中第一子目“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一組插圖。左圖是銅壺本身,右圖是銅壺圖紋拓片,下方配有說明“壺身刻有水陸攻戰(zhàn)的圖案”[1]。我引導學生觀察組圖并閱讀說明,得出“圖案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事頻繁”的結論,教學效果不錯。下課時一個學生提出了質疑:“銅壺上部的圖案也是在打仗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又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這確實把我問住了,甚至借來放大鏡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上部有弓、箭,也有樹、鳥、編鐘等,人物活動也和水陸攻戰(zhàn)部分明顯不同。這些圖案想表達何意?教材中的說明合適嗎?
查閱《教師教學用書》,其對銅壺圖紋介紹如下,“這件銅壺以壺肩兩環(huán)耳為標志,分為兩面,兩面圖像對稱。每面有三層圖畫,每層又分左右兩個圖景。第一層左邊是一幅競射圖,右邊是采桑圖;第二層左邊是宴樂武舞圖,右邊為弋射圖和習射圖;第三層左邊為攻防圖,右邊為水戰(zhàn)圖……從這些紋飾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期兵戰(zhàn)的場面,以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發(fā)展的狀況”[2]。即完整的銅壺拓片表達的是社會各方面發(fā)展的全貌,水陸攻戰(zhàn)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梢娊滩闹械恼f明不妥,容易造成全壺都是水陸攻戰(zhàn)圖案的誤解。如想強調水陸攻戰(zhàn),將“壺身”改為“壺身的下腹部”更為妥當。
二、查閱課外資料引發(fā)的探究
學生的質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銅壺三部分場景之間有何聯(lián)系?并重還是強調水陸攻戰(zhàn)?另外兩個部分有何含義?再次講述時應如何設計?解惑的最好方法就是更深入了解這件戰(zhàn)國銅壺。但無論教材還是《教師教學用書》,均未說明銅壺的出處和現(xiàn)存何地。唯一線索是《教師教學用書》中提到“這是一件盛水器,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百花潭。壺高40厘米,重4.5千克?!盵3]。于是我查閱書籍,并在網上搜索。
首先發(fā)現(xiàn)的是《文物小講》一書中介紹了一件“鑲嵌紅銅的采桑、弋射、飲宴、水陸攻戰(zhàn)紋青銅圓壺”。對比教材中的《戰(zhàn)國銅壺》,其通高、出土地點、三層圖紋元素相似度極高。用途雖略有不同,但幾乎可以忽略,因為“壺,也是盛酒或盛水的器皿”[4]。唯一區(qū)別是有無蓋子,不排除教材中選取的是該銅壺無蓋時的可能性。若兩壺為同一物,則距今年代、重量、工藝和現(xiàn)存地點等信息可以互補(表格一)。《文物小講》并未強調水陸攻戰(zhàn),而以“日常生活的寫照” 來形容全壺圖紋。它們到底是不是同一器物呢?
在“無法對每個圖紋作詳細的描述”時,《文物小講》“只選頸部的采桑部分作一些解說”(圖2)?!安缮<y的畫面是兩株高大的桑樹。左邊的樹,有一留著長辮的婦女坐在最左的枝丫上,兩手在摘取前兩枝丫上的桑葉。樹下有一人作攀登狀。右邊的樹,一留長辮的婦女把中間的樹枝拉下并坐在其底部,雙手摘取枝丫上的桑葉。對面一位男士腰間佩劍,頭上戴帽,坐在最右邊的樹枝上,也在摘取中間枝丫上的桑葉,他的籃子就懸吊在右樹枝下。此樹下有一戴帽男士左手提著籃子,想是籃子已裝滿,即將送去處理。兩樹之間有一對男女,女的腦后拖著長辮,頭上有某種聳起的裝飾。男的戴帽佩劍坐在樹的根部,左手牽著女的右手,右手似乎要觸碰女的頭部,不知與采桑有何關聯(lián)。”[5]細致解說和放大圖紋,與教材中《戰(zhàn)國銅壺》第一層圖紋細節(jié)完全一致,讓我更肯定兩件銅壺是同一物。那么采桑、弋射和習射部分有何意義?鑲嵌紅銅又是什么?
通過網絡搜索,我發(fā)現(xiàn)《如果國寶會說話》節(jié)目中的一期介紹的正是藏于四川省博物館的鑲嵌紅銅的采桑、弋射、飲宴、水陸攻戰(zhàn)紋青銅圓壺。節(jié)目稱其為“戰(zhàn)國嵌錯宴樂攻戰(zhàn)紋銅壺”,詳細的文案解答了我的疑惑。首先是嵌錯法,“嵌錯”就是“鑲嵌紅銅”,即在鑄造好的青銅器表面嵌入紅銅材料的絲片,再用錯石在青銅器表面錯光磨平,從而構成了紋飾圖案或文字,是一種制作青銅器的復雜工藝。第二,在介紹圖紋時,首先詳細講述了第三層的水陸攻戰(zhàn)圖,“靜默的壺身上,能聽見廝殺與吼叫,這里是一個戰(zhàn)場。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zhàn),到了戰(zhàn)國之后轉化為領土吞并戰(zhàn)?!毙蜗蟮膭赢嬍股鷦拥奈淖指印办`動”。接著,補充了我所不甚了解的第二層圖案?!皯?zhàn)爭之后,勝利者舉辦慶功的宴飲,客人們舉杯站立,向坐于廳堂之中的主人敬酒,祝福。周圍是敲鐘磐與吹奏的樂隊,鐘鳴鼎食,禮樂之邦。戰(zhàn)爭時,弓箭是殺傷敵人的武器,和平時,則是社交生活的用具。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貴族必須掌握的基礎教育,六藝之一。射禮,則是重要的社交禮儀,射箭者站在亭子里,懸空展開布質的箭靶,賓主按照禮儀要求,向箭靶射箭,旁邊有人專門負責報靶,其他人在亭外圍觀。有時候,也會練習射天上的飛鳥,大家使用綁了細繩繳的箭,射向鳥群,一旦射中,就通過收回繩子,將獵物捕獲,這叫弋射。弋射有準則,弋射不射宿,停息的鳥兒不射?!弊詈螅由盍宋覍Σ缮2糠值恼J識。“這里有一片桑田,頂層沒有了戰(zhàn)爭的喧囂,人們安然的進行著習射,婦女們則在桑園里采桑……中國是絲的故鄉(xiāng),采桑也進入了禮制,演化為后來的親蠶禮?!泵繉蛹毠?jié)均與教材的圖紋一致,證實了兩件銅壺為同一器物,并有力地說明其確實是戰(zhàn)國時期“日常生活寫照”。
最后,我偶然在《國家寶藏》一書中看到了現(xiàn)存于國家博物館的“宴樂漁獵攻戰(zhàn)紋青銅壺”。其尺寸較小,但同樣有三層同類圖紋。從上到下分別是采桑和射禮活動,宴享樂舞和射獵場景,水陸攻戰(zhàn)場面,儼然是一幅“戰(zhàn)國生活畫卷”。細節(jié)與教材中的銅壺略有區(qū)別,但主題一致。《國家寶藏》對其評論如下,“整個紋飾中人物近百個,卻沒有一個重復的姿勢,造型極其優(yōu)美,比例合理準確,構圖嚴謹。畫面中,人物、動物、植物及其他器物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疏密得當,使得整個畫面氣氛熱烈,生動活潑,再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面貌。其價值是,首先,這件青銅壺是中國較早記載生產、生活、戰(zhàn)爭、建筑、音樂、禮儀的綜合圖案,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情況的綜合體現(xiàn)。其次,此壺通過對采桑、射獵、樂舞、戰(zhàn)爭的刻畫,為后人研究戰(zhàn)國的生活提供了形象依據,尤其是水陸攻戰(zhàn)圖所反映的戰(zhàn)爭場景,為研究戰(zhàn)國軍事提供了完整的形象資料。再次,從藝術角度來說,此壺圖案采用連環(huán)畫式的手法,開創(chuàng)了秦漢時期的畫像磚、畫像石藝術的先河??傊藟夭粌H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禮器,更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盵6]對同類銅壺的描述和評論,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教材中戰(zhàn)國銅壺的認知,它不僅表現(xiàn)了戰(zhàn)國的社會面貌,其藝術手法也影響深遠。
三、由探究引發(fā)的教學反思
上述探究讓我對文物類插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歷史教材中文物類的插圖的作用?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材與《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文物類插圖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素材之一,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史證觀念。教材選擇的是哪一件文物?為什么選擇它?都是一線教師關注的問題。教材對文物類插圖的說明應準確,最好能夠標注文物出土地點和現(xiàn)存何處等信息。既為教師進一步探究提供線索,也便于學生自主學習。不是每一幅文物類插圖都會被詳細講解,但教材資源卻可以成為學生課后繼續(xù)學習的素材。同時,《教師教學用書》中可以介紹一些相似的文物,必將有助于教師對比聯(lián)系,從而更好的進行教學設計。
第二是教師的課堂呈現(xiàn)。在準確了解文物的基礎上,對于文物的細節(jié),應該進行合理加工。如效仿《文物小講》一書,局部放大和重點講解;或效仿《如果國寶會說話》節(jié)目,提高語言的生動性。鼓勵學生觀察、質疑、提問,再依據學生反饋進行追問和解答。與其泛泛而談,不如抓住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和共鳴的細節(jié),把來不及細說的內容留給學生課后自行深入了解。既達到教學目的,更能將課堂有效延伸。
最后,是對學生課外活動的動員。博物館的功能便是通過文物來講述歷史[7],教師應鼓勵學生前往博物館觀看文物實物。2011版《歷史課程標準》中將“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列為應多方面開發(fā)和利用的“校外課程資源”[8]。在課業(yè)壓力巨大的今天,平時組織參觀活動不太現(xiàn)實。但動員學生利用寒暑假,自行前往所在地區(qū)博物館看一看教材中提到的相關文物,或是同類型、同時期的相似文物,還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的。教材選取的文物類插圖大多來自于著名的大型博物館,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若家庭剛好有出游計劃,去各地的博物館一睹實物風采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國寶會說話》在介紹銅壺時說“壺身靜默,卻非無聲。壺身可以度量,卻也無邊。” 若能更好地使用教材中文物類插圖,我相信,所有的文物皆是如此。
【注釋】
[1]教育部:《中國歷史》(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4頁。
[2][3]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學歷史七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7頁。
[4] 任世江:《初中歷史課程“點-線”解析(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0頁。
[5] 許進雄:《文物小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第105頁。
[6]佟洵、王云松主編:《國家寶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0頁。
[7](英)尼爾·麥格雷戈著,余燕譯:《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上)》,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第1頁。
[8]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