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年長者慈愛地對待年輕人,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急,慢慢來?!碑攲Ψ綐I(yè)務不精時,他們會安慰說:“你還年輕,有的是時間?!?/p>
我很少這樣說話,除非是在特殊情境下,為了避免對方情緒崩潰。因為我知道,“慢慢來”是一劑毒藥。
這是我的血的教訓,年近不惑仍然所知甚少,就是因為一直以來身后少了一根狠毒的鞭子。而這“甚少”的一點之所以存在,還是因為自己抽自己——對無知的恐懼經(jīng)常襲上心頭的緣故。
為什么不能“慢慢來”? 今天想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18、19世紀積累發(fā)展起來,最終在達爾文身上發(fā)生根本性突破的生物進化論,刷新了人類的世界觀。進化論是早就存在的,布豐、拉馬克、錢伯斯,以及達爾文的祖父,都是比達爾文更早的進化論主張者。
其中的拉馬克認為,環(huán)境會作用于生物,使它們產(chǎn)生某種需求和行為,這些需求和行為會促使有機體改變和創(chuàng)造一些器官。比如,當?shù)厣系牟萑~不足以維生,長頸鹿就要伸長脖子去夠樹上的樹葉,因此脖子就越來越長。
這就是“用進廢退”理論。它似乎在告訴我們,沒關系,“慢慢來”,生物總是能夠隨著時間推移而進步的,只要時間夠長,鹿就會變成長頸鹿,總能吃到樹上的樹葉。
達爾文可不這么認為,他的看法不是“用進廢退”,而是自然選擇。選擇意味著有許多選項,比如有脖子短的,脖子中等的,脖子長的,脖子太過長的……當然還有許多其它體型、結(jié)構特征的。只不過,最后是脖子長的勝利了,它把這一有利基因傳遞下去,于是我們最后見到的是長頸鹿。
拉馬克和達爾文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對拉馬克而言,環(huán)境變化了,個體就會發(fā)展出符合自身存活目的的能力,最終克服環(huán)境,生存下去;而在達爾文看來,只有極少一部分個體偶然擁有了克服環(huán)境的能力,生存下來,目的毫無意義,自然選擇不在乎你有什么需求和目的。
真正殘酷之處在這里:拉馬克很善良,他說慢慢改變自己,總能活著;達爾文很冷酷,他說,有的個體“贏”了并不是因為慢慢改變,只不過是因為絕大部分都死光了,只剩下它。
達爾文也是個很善良的人,他并沒有用自然選擇學說去否定“用進廢退”理論,并且試圖兼容它。不過,在他死后一年,另一位進化論的大學者魏斯曼通過實驗,把拉馬克踢了出去。之后的現(xiàn)代遺傳學,也雄辯地證明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才是正確的。
這就是“慢慢來”行不通的原因,慢一步就會被消滅,掉隊意味著死亡。身在“市場”里,“慢慢來”的人之所以沒有被淘汰和清理,是因為社會還具有道德性,他們是一群被救助者——盡管自己意識不到。但人處競爭社會,就必須快速突變和適應,你的時間不多。
摘自《中國經(jīng)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