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陶
“對話”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diào)師生間的對話。教師所設(shè)計的課堂問題,對有效組織教學、引發(fā)學生思考極為重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zhì)、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主陣地,教師可以從學生學情出發(f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問題的驅(qū)動下能獨立思考、主動表達,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英語教學中,教師設(shè)計問題的慣性思維、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儲備會影響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然而,教學中教師常使用一些千篇一律的問題進行提問,這些問題虛假且空洞,不能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如在初讀某篇短文后,教師提問“Do you like it?”此時,學生千篇一律回答“Yes”,這樣的提問并不符合學生的學情,嚴重阻礙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才會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和表達。
一、以尊重差異為導向的個性化問題設(shè)計
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教師不僅要承認這個事實,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問題設(shè)置。所以,教師在提問時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有梯度的問題,相對簡單的問題面向基礎(chǔ)較弱的學生,中等難度的問題面向中等層次的學生,難度較高的問題可以針對基礎(chǔ)高于一般水平的學生或作為小組討論的題目。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問題牽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從而推動教學逐步展開。
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7 At the beach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一般疑問句。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Is Paul collecting shells?等問題,此類問題比較簡單,可以引導基礎(chǔ)較弱的學生來回答,目的是引導其積極參與課堂,并能夠?qū)ollecting shells有基本的了解與掌握;二是How’s the weather today?等問題,此類問題面向?qū)W習中等的學生,學生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之前的知識進行重新建構(gòu),并在文本中查找答案;三是Do you like going to the beach?Why?等問題,這類問題是為學習程度在中等偏上的學生設(shè)計的,學生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思考,并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這也是學生個性化思維的體現(xiàn)。
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對學生的特點有所了解。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1 You and me一課時,文本通過對話的形式使學生學會詢問和表達自己的身高體重,這個話題是學生喜歡的話題,因為學生平時也喜歡互相比較身高、體重等。所以,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從猜一猜某一學生的身高、體重入手,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不過,班級里有個別學生的身高低于學生的平均身高或體重高于學生的平均體重,這樣的學生可能會自卑,如果此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不夠了解,并以這類學生為例,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教師保護此類學生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以開放性問題為引領(lǐng)的個性化問題設(shè)計
開放性問題(open questions)是一些不能輕易地只用Yes或No等簡單的詞或數(shù)字來回答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經(jīng)過全面的思考、組織語言后給出答案。開放性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可以檢驗學生是否對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其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教師在發(fā)展其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其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教師可以為開放性問題設(shè)置簡單的答案框架,如I think....or I believe....等。
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1 Schools of the future(文本大意:未來的學校與現(xiàn)在不同,可能在海底,還可能在山頂或是太空,學生上學不用帶書本,只需要帶電腦來學習)一課時,閱讀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心中未來學校的樣子,語言框架可以是:In the future, school will be different. It will....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閱讀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未來學校的印象,語言框架可以是:I like/don’t like the schools in the future, because ....通過貼近學生生活話題的語言表達,可以促使學生邊思考邊理解文本,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閱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想一下自己心中未來學校的樣子,提供的語言框架可以更加豐富,如They will be .... We will/won’t .... There will be/won’t be .... I will /won’t ....等。隨著閱讀教學的推進,學生所表達的個性化觀點也越來越深入,促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整體提升。
當然,如果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較薄弱,教師可以提供表達框架,以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和表達熱情。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問一些Why(為什么),How(怎么樣),What’s your idea?和What do you think?等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從而促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與交流。
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7 Toys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類開放性問題:Mary has many toys. She wants to bring her toys to school. what’s your idea?并為小學生準備Agree 和Disagree 兩個牌子,學生在經(jīng)過思考后,可以說明自己的觀點并闡述理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豐富多樣的觀點和理由,這是學生深入思考后的結(jié)論,更是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重要過程。
三、以認知規(guī)律為基礎(chǔ)的個性化問題設(shè)計
教師設(shè)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要基于學生的學情。所以,教師在設(shè)計問題時,要努力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教學媒介,使學生內(nèi)化學習內(nèi)容,將之變?yōu)樽约旱闹R。
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The fox and the grapes一文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脑⒀怨适拢哪昙壍膶W生對圖片有著濃厚的興趣,直觀的圖片對學生視覺的沖擊遠遠超出文字對其學習動機的刺激。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以“picture reading”的方式進行,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并結(jié)合自己掌握的英語知識,可以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表達。
總之,教師提出問題的泛化會導致學生缺乏主動質(zhì)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提問方式必須摒棄,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zhì)。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邏輯性,如有必要也要酌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進一步的追問。同時,教師也要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要學會等待,為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和表達空間,促使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教師還要以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為目標,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設(shè)計策略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H19001-GH19775。)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