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
數(shù)字中的田家炳
你的學校,或許有一棟“田家炳”大樓,它和它的“兄弟們”散落在全國各地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小學和20所專業(yè)學校及幼兒園里。田家炳由此被人們稱為“百校之父”。
田家炳生于1919年,祖籍廣東大埔,早年于南洋創(chuàng)業(yè),1958年舉家移居香港,創(chuàng)辦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塑膠薄膜和人造皮革,被譽為“香港皮革大王”。
田家炳一生愛國愛鄉(xiāng),視慈善工作為第二事業(yè)。1982年,田家炳捐資創(chuàng)辦田家炳基金會,專門從事捐辦教育、醫(y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yè)。除了捐建教學樓之外,還捐建了鄉(xiāng)村學校圖書室1800余間、醫(yī)院29所、橋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娛民生項目200多宗。
20世紀90年代,在積極回饋香港的同時,田家炳基金會也致力于支持內(nèi)地的教育事業(yè),訂定資助師范大學與中學的申請章程,大規(guī)模捐建各省市區(qū)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和田家炳中學。在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門、多位香港教授學者的鼎力推薦下,再加上各地政府和學校資金配合,基金會所資助的學校遍布全國34個省市區(qū)。
(新華網(wǎng))
素材點評
數(shù)字是冰冷的,但透過這組捐贈統(tǒng)計記錄,我們分明感受到了它的溫度,感受到了田家炳先生無比博大的愛心。他情系祖國,情系教育,慷慨解囊,不求回報,譜寫了一曲感動人心的奉獻之歌。世間痛失田家炳,世間處處田家炳,讓我們一起把這個名字深深刻進心底。
適用話題
愛國、慈善、情系教育、榜樣等。
賣豪宅也要兌現(xiàn)捐贈承諾
2001年,受香港金融風暴影響,田家炳基金會的資金收入急劇下降。田家炳為了兌現(xiàn)早已承諾的捐贈項目,把自己居住了37年、位于香港九龍?zhí)粮呱凶≌瑓^(qū)的700多平方米的豪宅,以5600萬港元賣出,自己和太太卻住進了出租房。他的這一住宅本可賣出一億元,因金融風暴別墅價格大跌,但他還是橫下心賣掉了。當買家知道他賣房的目的是為了支援內(nèi)地教育時,在已經(jīng)談妥的價格上面,額外多給了幾百萬元港幣。
田家炳在2006年接受采訪時稱,“已經(jīng)答應了別人的事情,有了承諾就要做到,于是我就下決心把房子賣掉助學。當時,我有20多個子孫在香港,但他們都成家立業(yè)了,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別墅賣的錢可以捐助20間學校,我也盡了綿薄之力了?!?/p>
2009年,田家炳將名下全部物業(yè)轉(zhuǎn)贈予基金會,自己僅留少量養(yǎng)老金,并廣邀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管治,自己退任為無決策權(quán)、無投票權(quán)的榮譽主席職銜。
田家炳曾這樣對媒體說:“我將自己創(chuàng)辦的實實在在捐出去,自己變成無殼蝸牛,過低調(diào)生活?!?/p>
田家炳的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社會各方的稱頌。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此外,田家炳還榮獲廣東、青海、福建、云南、湖北、海南、黑龍江等省政府頒授的榮譽獎章,被全國80余市縣授予榮譽市民,數(shù)十所大學聘為榮譽教授、榮譽博士與院士榮銜。
(《每日經(jīng)濟新聞》)
素材點評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為了兌現(xiàn)捐贈承諾,田家炳不惜把自己的豪宅低價賣掉,然后去租房居住。這樣的舉動,已經(jīng)不只是講誠信了,更折射出了田家炳的偉大人格。難怪那么多人尊敬他,難怪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要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因為他的舉動非常人所能做到。
適用話題
信義、品格、承諾、大愛、尊敬、感動等。
一個礦泉水瓶用一周
“田家炳,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名字。”這是與田家炳先生有著20余年友誼的原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唐志成的評價。川師大與田家炳先生于1996年結(jié)緣,多年來,幾乎每次入川,田先生都會到川師大訪問?!按◣煷笫撬麖南愀圻M入內(nèi)地捐建的第一所高校,他慷慨解囊,將800萬元巨資捐贈給了學校田家炳樓的建設。這是川師大改革開放后接受的第一筆無償捐贈。”然而,這樣一個為教育慷慨解囊十多億的慈善家,生活上卻是一個十分樸素的人。
唐志成回憶說,十多年前,田家炳先生到四川訪問,接待人員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細節(jié):在雙流國際機場下機時,他帶著一個標識為“夏枯草”的礦泉水瓶,一路上始終喝這只瓶里的水。第二天、第三天……這只礦泉水瓶一直伴隨著他。整個行程他沒有動過其他的礦泉水。一周的活動結(jié)束后,他又帶著這只“夏枯草”礦泉水瓶登上飛機回到香港。
有人問田先生為什么一直使用這只礦泉水瓶,他在廣元田中師生座談會上公開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香港有約700萬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扔掉一個礦泉水瓶的話,就要扔掉700萬個瓶子,那就會耗費很多資源。節(jié)約能源,從他做起。
田家炳先生在餐桌上還有一個細節(jié):分餐時,先生盤里的食品總會吃得非常干凈,不會留下任何一點兒可食之物,即便是紅薯,也吃到只剩下外表那層皮,絕不浪費食物。
田家炳素有“吝嗇”的美名:他在生意場上從不搞鋪張的儀式;兒女婚嫁一切從簡;自己80歲大壽也不擺酒;一雙鞋穿了10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表,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里;無論出差去哪里,無論下榻如何高級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帶的肥皂……
田家炳先生在創(chuàng)業(yè)中、在生活中,始終遵奉一個“儉”字,“儉以養(yǎng)德”是他在每一個地方幾乎都要講到的一句名言。
(《封面新聞》)
素材點評
在捐資助學上,田家炳是那么的慷慨大方;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他卻是那么的節(jié)儉,甚至連一只礦泉水瓶也要用一周,一只紅薯也舍不得浪費掉……鮮明的對比中,田家炳的節(jié)儉品質(zhì)躍然紙上,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適用話題
節(jié)儉、樸素、環(huán)保、細節(jié)、楷模等。
一本《朱子家訓》影響了他
《朱子家訓》為明代朱柏廬所著,以儒家“修身”“齊家”的核心思想為宗旨,總結(jié)做人治家、教育后代的經(jīng)驗。全文雖僅500余字,但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是300年來最具影響力、也是內(nèi)容最為詳盡的一部“治家”規(guī)范書。田家炳稱,《朱子家訓》對他的影響持續(xù)了一生。
田家炳早年經(jīng)商,后又轉(zhuǎn)向工業(yè),創(chuàng)辦田氏化工企業(yè)。之所以離開商界去從事工業(yè),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受到《朱子家訓》的影響。中國民間有句老話——“無商不奸”。在商場上的確有些人為爭利潤不擇手段,以次充好,假貨當真,短斤缺兩。于是,田家炳下決心改了行。
田家炳每念到先父教導的《朱子家訓》內(nèi)的“刻薄成家,理無久享”等格言時,就感到渾身不自在。在工業(yè)上要想維持自己的產(chǎn)品水平,取得用戶的長期信任,特別是高技術、固定投資大的工業(yè),就必須建立好品牌,不容取巧,萬一商譽做壞,工廠就很難維持下去。于是他認真遵循《朱子家訓》和先父的教導,在創(chuàng)業(yè)中,堅持踐行“利人必能利己,己立才能立人”的宗旨,贏得了各界人士廣泛而長久的真心支持和擁戴,使得企業(yè)一步步走向成功。
《朱子家訓》也給田家炳的家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幸福和快樂。在他的大家庭里,做到了家庭和睦,夫妻恩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的五個兒子和四個女兒都是先受良好的中文教育,而后再留學美國、加拿大,接受專門教育,學有所成,成了對社會有用的人。而這些都得益于《朱子家訓》。
(《南方日報》)
素材點評
一部《朱子家訓》影響了田家炳,這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好的家風可以熏陶人、教育人,讓人能夠拒絕誘惑,保持良好的品行,最終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成事成名成偉業(yè),立人立德立家風,但愿我們每個家庭,都能形成良好的家風,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適用話題
家風、家教、利人利己、傳承等。
素材鏈接
斯人已逝,校園里永遠有座田家炳樓
◎張豐
2018年7月10日,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歲。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普遍采用官方訃告中的內(nèi)容,稱之為“田家炳博士”,這是很適當?shù)淖龇?。盡管中學畢業(yè)后就開始投入到艱辛的實業(yè),晚年才獲得“名譽博士”稱號,但是他一生對教育事業(yè)的貢獻,足以配得上這個稱謂。
幼時失怙,早年奔波于異鄉(xiāng)、篳路藍縷,于艱難困苦中憑借膽識與智慧創(chuàng)下商業(yè)帝國;之后卻不耽于個人享受,把總資產(chǎn)的80%都用于慈善事業(yè),捐助的學校遍及中國各地,被稱為“百校之父”……縱觀田家炳的一生,有萬千財富卻堅守內(nèi)心的澄靜從容,受世人尊敬卻淡泊明志,可謂“有松柏之實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風而不矜其節(jié)”。
和其他企業(yè)家相比,田家炳對教育的捐贈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更多捐贈給中小學,用他的話說,這種捐贈“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所謂回報,并不是金錢,而是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給基礎教育,更能實現(xiàn)這一點。
在捐贈的大學中,他主要捐給師范大學,幾乎每一所省級以上的師范大學都有一座田家炳樓,這仍然是更直接助力教育事業(yè)的體現(xiàn)。
終其一生,田家炳先生都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秉承“寧可實而不華”的祖訓,認為“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chǎn)生的效益遠大于把財富留給個人”。幾十年間改變了無數(shù)學子的命運,卻只把自己看作是“一塵老人”“只要能發(fā)揮塵土一樣小小的作用,就很滿足了”。
在教育事業(yè)與民族興亡面前,田家炳把自己放得很低,“提高國民教育水平,是我畢生希望所在”,終其一生都在踐行教育強國的理念。他始終對教育事業(yè)持有一顆赤子之心,耄耋之年參加“田家炳中學校長論壇”時,表示“我的學歷低,今天與諸位談教育,實在慚愧”,退場之時更是“向著全場的中學校長們深深鞠了一躬”。
田家炳代表了一代華人企業(yè)家所能達到的高度。他們是獨特的一代:大多出生在廣東、福建、浙江,這些地方既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又因被列強入侵而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復雜的時代背景賦予他們強烈的家國情懷。改革開放后,他們返回童年生長的地方——也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既辦實業(yè),也捐贈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回報社會,把自己的遭遇、事業(yè)與國家命運、民族富強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田家炳這一代企業(yè)家,是真正的時代精英,他們并沒有只滿足于構(gòu)建個人商業(yè)帝國、財富帝國,而是永遠懷著作為一個企業(yè)家對教育事業(yè)、國家民族矢志不渝的熱愛。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以田家炳為代表的老一代企業(yè)家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家國情懷,是過去一百年華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值得新一代企業(yè)家深思和學習。
(《新京報》)
田家炳——這是一個我們特別熟悉的名字,更是一個讓每個中國人景仰的名字,因為這個名字和愛、慈善和教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與有些人將慈善作為生意點綴所截然不同的是,田家炳的捐贈,自然而純粹,低調(diào)而堅定,不務虛名,不求速效,不搏利益,不考慮回報,只是年復一年的篤實踐行,只是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擴散愛心。這種但求做事、莫問回報的精神,無疑是公益慈善界的一股清流。如今,先生雖然已經(jīng)遠去,但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