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蜀 相①
[唐]杜 甫
丞相祠堂②何處尋,錦官城③外柏森森④。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⑤好音。
三顧頻煩⑥天下計,兩朝開⑦濟⑧老臣心。
出師⑨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
①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
②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③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④柏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⑤空:白白的。
⑥頻煩:多次。
⑦開:開創(chuàng)。
⑧濟:扶助。
⑨出師:出兵。
【譯文】
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要到哪里去尋找呢?就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盛繁密的地方。映著石階的綠草自成一片春色,樹上的黃鸝隔著樹葉在婉轉(zhuǎn)鳴唱,卻徒有好聽的聲音。為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頻繁討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開國與繼業(yè)多么忠心耿耿??上С鰩熯€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病亡軍中了,為此,常讓后世的英雄們淚滿衣襟。
【專家解讀】
《蜀相》這首詩,是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他用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抒發(fā)了自己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柏┫囔籼煤翁帉?,錦官城外柏森森?!币栽O(shè)問引起,開門見山。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
描寫了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謐、肅穆的氣氛。柏樹是祠廟中常見的觀賞樹木,它那偉岸、蔥郁、蒼勁、質(zhì)樸的特征,具有象征意義。使人不禁聯(lián)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就能找到。杜甫卻用一個“尋”字,巧妙地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向往之意。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是特寫鏡頭,從祠堂的外部轉(zhuǎn)移到內(nèi)部,內(nèi)景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而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是何等凄涼傷感。這種轉(zhuǎn)折使寫景中的字里行間都寄寓了滿滿的感物思人之情懷:自然界的春天已經(jīng)來了,可是國家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詩句寄托了杜甫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透過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的折射,他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叭欘l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倍鸥τ眠@兩句來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yè),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這也是詩人之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諸葛亮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234年,他統(tǒng)率大軍,占據(jù)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一百多天。8月,因積勞成疾,病死軍中,葬于定軍山。這兩句主要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 的“英雄”是失敗的英雄,這英雄也包括老杜本人。可以說,諸葛亮是和杜甫心靈相通的,因此,這詩句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yè)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贊頌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知識拓展】
“詩圣”杜甫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是仁愛傳統(tǒng)精神的集大成者,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lǐng)軍人物,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歌手,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zhí)著斗士。
同時,他又是“一個可憐、不得志的杜甫”,他才華橫溢,渴望報效國家,可統(tǒng)治者并沒有給他機會,英雄卻始終無用武之地;他是“一位歷經(jīng)磨難的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時期,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過著居無定所,親人離散的日子,在戰(zhàn)爭中東奔西走,目睹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 “一個赤心愛國的杜甫”。他的許多詩篇,字里行間滲透著愛國的熱誠,也充滿著悲壯的愛國激情。
(摘自“家小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