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扶貧系統(tǒng)干部不到一年有17人離開;另一個縣的扶貧信息員有1/3辭職;還有的村連換3名第一書記都干不下去,調離后自感“脫離了苦?!薄瓝栋朐抡劇穲蟮溃糠只鶎臃鲐毟刹糠从?,考核壓力大、問責風險高、工資待遇低,讓他們不堪重負,漸生退意;又時逢地方機構改革關鍵期,面臨是去是留的選擇。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qū)某縣,扶貧系統(tǒng)干部約有120人。去年該縣先后有17名縣鄉(xiāng)扶貧人員辭職或調走??h扶貧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人以事業(yè)編制人員為主,其中一個鎮(zhèn)扶貧工作站的兩任站長辭職?!?/p>
一名站長辭職后去了廣東工作。她說,剛到扶貧工作站時覺得工作光榮,后來發(fā)現上級部門什么事情都扔給鄉(xiāng)鎮(zhèn),個個都急要,做得不好或不及時就被通報。
西部某深度貧困縣扶貧辦副主任透露,2017年該縣招聘了85名扶貧信息員,基本上每個村有一人,截至2018年底,大約1/3的人已經辭職。
該縣一名扶貧干部說,縣里公務員、參公人員寧可在原單位苦熬資歷,也不愿到鄉(xiāng)鎮(zhèn)。而縣直單位事業(yè)人員想去卻去不了。“前段時間機構改革中,鄉(xiāng)鎮(zhèn)副科崗位空出20個名額,只有三四個崗位有合適人選,其余位子碰到了選人難?!?/p>
廣西大學中國貧困治理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光輝等專家認為,近期各級減負政策效果的顯現,特別是涉事業(yè)編制人員的改革效應,仍需要過程。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可適度加大對基層扶貧干部提拔、任用方面的傾斜。對長期堅守在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和扶貧工作站干部等,可不受年齡、身份、學歷、級別等因素影響,給予破格提拔使用。專家還建議,加強與扶貧干部的“心靈對話”,開展情懷教育,扭轉消極思想情緒。要讓他們明白投身脫貧攻堅事業(yè)的價值,積極擔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