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莉
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應引導他們將上下文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深入挖掘課文中詞句的含義,通過閱讀對詞語進行積累。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溫度,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學好語文。
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若學生能將上下文相結合,深入文章語境,那理解起詞語的意思來則更容易。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學的課文里極少有難理解的深奧詞語,可是這個階段的學生仍然處在積累詞語的階段,當他們見到從未見過的詞語需要自我理解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詞語帶入上下文中理解其含義。
如,一位教師在對《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一課進行教學時,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反反復復”一詞的。
師:當世界還處在童年時期,誰還學會了其他本領?它所學到的本領是什么?是如何學習這個本領的?最后結果如何?請你對課文第3、第4自然段進行自由朗讀。
生:月亮去學習了本領,它也學會了怎么發(fā)光,在學習的時候反反復復學,最終學會了如何不斷變化。
師:月亮通過反反復復的學習,最后學會了如何不斷變化。月亮學習的反反復復可以通過文中的哪些句子來體現(xiàn)?
生:一陣子這樣,一陣子那樣。
師:月亮不知道怎么辦導致它一陣子這樣,一陣子那樣,這便是“反反復復”的意思。理解詞語,結合上下文是很好的辦法。
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詞語是閱讀教學中最常遇到的,也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一項重要能力。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對詞語的意思進行體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需要將這個方法掌握。
二、引導想象畫面理解詞語
詞語并不直觀,而是比較抽象,學生能夠通過想象,將詞語還原成畫面與場景。學生在想象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出適當?shù)那榫硜砑ぐl(fā)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從而得到生活表象的內(nèi)容。
如,一位教師在對《蝸牛的獎杯》一文中的“背”與“睡”兩個字進行教學時的片段。
師:讀課文第3自然段,討論蝸牛將獎杯拿走之后說了什么與做了什么,同時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生對課文第3自然段進行自由朗讀)
生:蝸牛背著獎杯到處炫耀:“看,這是我獲得第一名的獎品——金光燦燦的獎杯”。
師:蝸牛在晚上做了什么?
生:它睡在獎杯當中,不允許別人將獎杯拿走。
師:你們通過“背”與“睡”這兩個字,體會蝸牛在想些什么。
生:蝸牛對獎杯很珍惜,所以要時刻將獎杯放在身上。
生:蝸牛想向大家宣告它是冠軍。
……
在以上案例當中,教師緊緊把握住“背”與“睡”這兩個字,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引導學生說話。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與文本中的蝸牛進行交流,對蝸牛得獎之后的心理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chuàng)設文本語境理解詞語
閱讀教學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我們的漢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同一個詞語來說,因其所處的語境不同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思。教師應該針對具體教學創(chuàng)設不同的語境,引導學生結合對話對詞語的意義進行感悟。
如,一位教師在對《清平樂· ?村居》中“最喜小兒無賴”這一句進行教學引導時的片段。
師:同學們,誰可以給大家解釋一下“無賴”的意思?
生:“無賴”就是賴皮的意思。
生:“無賴”就是耍賴的意思。
師: “無賴”在我們?nèi)粘I钪惺且粋€不好的詞語??墒恰盁o賴”在這句詩中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生陷入了沉默)
師:那你們通過對課文的自由朗讀,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愉快的。
生:開心的。
師:很顯然,作者在這首詞中所呈現(xiàn)的情感是喜悅的。“最喜”說明了他喜愛農(nóng)村兒童,難道這里所說的“無賴”是賴皮和耍賴的意思嗎?
生:是不是頑皮呢?
師:對的,此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就是頑皮。這是一種貶義褒用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小兒的喜歡。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未機械分析“無賴”的意思,相反是利用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展開對話,讓學生通過體會文本的情感和自我感悟?qū)Α盁o賴”這一詞的本質(zhì)意義進行理解。如此一來,學生的理解方式不僅與課標的理念相符,學習還會更加生動、有趣。
四、借助動作體驗理解詞語
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境。教師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把握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教學重點相結合,通過形象化的動作等教學手段對適宜學生學習的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一位教師在對《畫楊桃》一文進行教學時,站在物的神情變化這一角度上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語。
師:這篇課文中的老師在經(jīng)過一番“審視”之后看到“我”在認真地畫,可是其他同學看到“我”與別人畫的楊桃不同時而發(fā)出嘲笑說畫得“不像”,這時候老師轉(zhuǎn)變?yōu)椤皣烂C”的神情。后來老師感受到學生因為被教育之后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因此轉(zhuǎn)變?yōu)椤昂皖亹偵钡纳袂椤?/p>
師:老師在教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時,有著怎樣的表情?
生:嚴肅。
師:誰可以表演一下,要是你是一名小老師,在你講課時有學生沒有專心聽講,你將和這位學生說什么呢?
生:(板著臉)請這位同學聽課時專心一點。
師:當看到同學們把老師的教誨記在心里,課前準備做得特別棒的時候,老師的神情會是怎么樣的呢?
生:和顏悅色。
教師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日常學習感受“嚴肅”與“和顏悅色”這兩個詞語的含義。教師這樣做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留心皆學問”,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
學好語文便需要掌握大量的詞語,學生掌握了大量詞語之后,方可產(chǎn)生豐富的語言。教師要在多方面引導低年級學生對詞語進行立體感知,從而內(nèi)化詞語,使每個詞語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變得生動有趣。
(作者單位:山東鄒平市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