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珠
《咕咚》是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小兔子在湖邊玩,突然聽到“咕咚”一聲響,它嚇得趕緊就跑,結(jié)果附近的動物看見了,不分青紅皂白地也跟著亂跑,最后還是野牛攔住大家,問它們?yōu)槭裁磁?,并帶著大家去一探究竟,最后小動物們才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進湖里發(fā)出的聲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聽到或者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盲從,而要學會問為什么,并親自去尋找答案,否則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只會惹來笑話。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共7個自然段,為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教材中特意配備了4幅插圖。其中,第一幅插圖與課文第1自然段相對應,畫的是木瓜掉進湖里,小兔子惶恐快跑的樣子;第二幅插圖與課文第4自然段相對應,圖上主要畫了一群動物跟著小兔子跑起來的樣子;第三幅插圖與課文第5自然段相對應,畫的是野牛攔著大家,問“咕咚”在哪里,誰看見了。大家都說沒有看見;最后一幅插圖與課文第6自然段相對應,畫的是兔子領(lǐng)著大伙來到湖邊,剛好看到了木瓜從高處的樹上掉下來,發(fā)出了“咕咚”的聲響,大家全明白了。作為一篇基本無注音課文來說,課文插圖與文本內(nèi)容相映成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鞏固生字,還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
首先,從文本語言來看,“木瓜熟了。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咕咚!”作為課文的第1自然段,短短兩句話,隱含著深刻的道理:木瓜熟了,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從樹上掉下來,這也是植物生長的基本規(guī)律,看似簡單,其實也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科學常識的滲透。課文一開始就點明了課題“咕咚”的由來,此時,學生只是對“咕咚”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詞語,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學生才會明白“咕咚” 是一個貫穿全文的、有重要意義的詞語,開篇與題目相呼應,為學生接下來的閱讀奠定了基礎(chǔ)。
其次,故事內(nèi)容的發(fā)展,主要是以三段式的反復結(jié)構(gòu)來講的,主要講了小動物們四散奔跑的場面。在小動物們四散奔跑的時候,小兔子是被“咕咚”的聲音嚇跑的,其他小動物是聽說有“咕咚”的聲音跟著瞎跑的。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充分體現(xiàn)了童話情節(jié)反復的特點,都是先寫了哪些動物跑,再寫它們一邊跑一邊叫些什么。在情緒感知上,先是寫小兔子聽到聲響,大叫“不好啦”,變成了小猴子大叫“不好啦”,最后,演變成了大家“快逃命啊”的普遍恐慌心理。這種心理與欣賞的心理相吻合,很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這種形式的語言描寫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自己嚇自己”的語言張力,讓人忍俊不禁。
當大家都在盲目奔跑的時候,野牛攔住了大家,追問大家為什么跑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野牛追問的順序剛好與大家加入奔跑時的順序相反,引起了所有動物們的深思。于是野牛帶著大家去湖邊一探究竟,正好看到了木瓜掉進湖里的過程,這下大家全明白了。最后,“大伙你看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币粋€“笑”字點明了文本主旨,暗含著大伙為自己不問究竟,跟著瞎跑的行為感到難為情和不好意思。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無盡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借此讓學生想象一下,明白了“咕咚”的來龍去脈之后,跟著小兔子瞎跑的動物之間互相會說些什么,以內(nèi)化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與認識,充分發(fā)揮出童話的育人價值。
對于《咕咚》這樣一篇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生動有趣并隱含著一定哲理的文章來說,教師可以抓住幾個語文要素來統(tǒng)領(lǐng)課堂教學:找出課文中的明顯信息(故事中有哪些動物,發(fā)生了什么事),根據(jù)課文信息作出簡單推斷(動物們?yōu)槭裁磁?,大伙為什么都笑了),借助圖畫閱讀課文(根據(jù)插圖猜讀、識字)。運用學習策略引導學生閱讀,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大豐區(qū)人民路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