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和
《樹和喜鵲》是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根據(jù)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金波先生的作品改編。全文共6個自然段,每兩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一部分,并且第二、三部分與第一部分的形式一模一樣,互相呼應,這種表達形式深受兒童喜愛。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先寫樹和喜鵲都很孤單;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再寫種了樹以后,來了很多喜鵲;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主要寫樹和喜鵲都有了鄰居,樹和喜鵲都很快樂。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在告訴學生,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和朋友們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課文語言淺顯易懂,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值得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品味。
一、獨自孤單
《樹和喜鵲》這篇文章,似一首詩,又似一幅畫,把樹和喜鵲的孤獨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孤單,在第2自然段后面,編者還特意配備了一棵樹、一只鳥的插圖,給人一種孤獨襲上心頭之感。另外,在語言表達上,句式工整,節(jié)奏感強,非常適合學生朗讀。比如,“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在這兒,首先以“從前”這種講故事的形式為開頭,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接下來,簡明交代了這兒有一棵樹,一個鳥窩。在這句話中沒有一個生僻字,也沒有長句子,學生很容易讀懂。其次,“只有”進一步說明了樹和喜鵲都是孤獨的,“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這兒由三個“一”組成的畫面,再加上學生的想象,不免給人一種“形單影只、孤苦伶仃”之感。讀著讀著,這種感覺會很自然地感染到學生:他們不由得會想到自己一個人玩很孤單,爸爸媽媽都上班,自己獨自在家時很孤單……當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能和學生產生共鳴的時候,學生也就很容易深入文本里面。
二、有了鄰居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寫了樹和喜鵲都很孤單,那么,怎樣才能擁有快樂呢?快樂在哪里?第二部分給出了我們答案:“后來,這里種了好多好多樹……喜鵲也有了鄰居?!边@是一幅多么令人欣喜的畫面。讀到這兒,第一部分給人們的孤單感蕩然無存?!昂枚嗪枚鄻洹薄懊靠脴渖隙加续B窩,每個鳥窩里都有喜鵲”,樹和喜鵲都有了各自的鄰居,它們再也不孤單了,有了同伴,它們該是多么開心??!通過這些語言文字,我們仿佛聽到了樹與樹的暢談,喜鵲與喜鵲的嬉戲,在這文字描述的世界里,學生對于“鄰居”一詞的理解,就自然賦予了幸福、快樂、溫暖等情感色彩。
三、享受快樂
“每天天一亮,喜鵲們……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闭n文第5自然段中對喜鵲的快樂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嘰嘰喳喳叫幾聲”“打著招呼”“一起飛出去”“一起飛回窩里”“安安靜靜地睡覺了”,充分顯示了喜鵲有了朋友、有了鄰居以后的快樂與熱鬧的場面,尤其是兩個“一起”充分表明了從此以后,喜鵲再也不是孤孤單單的了。樹呢?作者在這兒對樹并沒有進行描繪,但正因如此,才給學生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他們想到了:喜鵲都飛出去了,大樹們手拉手,和風兒捉迷藏;有時候大樹會低下頭,與樹下的螞蟻說悄悄話;有時候,樹會把喜鵲們在自己家里發(fā)生的事情講給其他大樹聽,它們雖然不會像喜鵲那樣嘰嘰喳喳,飛來飛去,但是它們也有著屬于自己的歡樂。正因為作者沒有直接對樹的快樂進行描寫,才留給了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
這篇課文安排在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學期,這就意味著在學生對學校生活基本熟悉以后,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團結同學、與同學和睦相處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感到真正的快樂。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讀好課文,還要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中受到教育,以便充分發(fā)揮出教材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大豐區(qū)城東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