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中小學德育工作融入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之中,其實就是融入班級工作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班級化,正是對《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的回應與落實。實現(xiàn)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班級化,關鍵在于尊重價值觀獨有的內涵與屬性,關注學生的生活,并以此來確立班級管理中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班級化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55-0011-04
【作者簡介】尹艷秋,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123)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原理。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構建了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內容、實施途徑等在內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完整體系。其中,《指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列入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及總目標之中,并規(guī)范了具體內容;在實踐導向上,《指南》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而在我國現(xiàn)行的中小學組織形態(tài)中,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是以班級為單位而進行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將中小學德育工作貫穿融入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之中,首先就要融入班級工作之中。所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班級化,在班級文化、制度、組織、活動等因素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班級活動的全要素、全過程之中,正是對《指南》的回應與貫徹,也是實現(xiàn)《指南》提出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huán)節(jié)”的切實舉措。
一、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靈魂
在我國中小學實施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中,德育是品德教育的簡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遵循個體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借助一定的手段,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心理健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學校德育是廣義上的“大德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個方面。這幾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區(qū)別,在學生品德素質的養(yǎng)成上又各有側重,體現(xiàn)了完整的品德發(fā)展觀。其中,價值觀教育側重在德育中的思想教育。
一般而言,“價值”反映的是現(xiàn)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屬性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的是客體的某種屬性對人、對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不同需要出發(fā),對同一事物會作出有無價值、價值大小的判斷,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價值觀涉及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群體、對他人、對人生等方面的認識與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學生對事物真假、好壞、本末等的判斷與取舍。不同的價值觀往往是推動人的實踐活動的不同目的或動因,引領著人的不同發(fā)展方向,久而久之形成人的品德境界與格調的高下。由此可見,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也必然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靈魂,必須融入中小學各項日常工作之中。
由于班級是我國現(xiàn)行的中小學組織形態(tài)中最基層的組織,是學校各項工作的載體,所以,把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中小學各項日常工作之中,就是融入班級管理與班級生活中。如果我們把社會看作是一個宏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那么學校就是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班級又是學校這一子系統(tǒng)下的微系統(tǒng)。班級目標、班級文化、班級輿論、班級中人際與情感的傳遞與交融,都是這一系統(tǒng)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中的班級既是一種管理性組織,更是一種“教育性”組織,是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生活場所。學生走進學校,其各種活動與交往便在班級中經歷與展開,班級成了學生為人處事、修養(yǎng)身心的營地與舞臺,成為學生學會生活的“家園”。在班級日常管理中,具有向心力的班級目標、多彩的班級活動、盎然向上的班級氛圍、勵志奮進的班級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等等,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班級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
當今社會,信息化迅猛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帶動了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多元文化豐富多彩的特點讓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得到了拓展,使他們有機會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和價值取向,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多元文化的多樣性特點,也讓青少年學生在享受到五光十色多彩文化的同時,容易在“大雜燴”的文化信息下,面臨選擇上的無所適從,甚至會在對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等的評判上變得模糊不清、左搖右擺,而失去自己的“定見”?!吨改稀钒焉鐣髁x核心價值觀教育置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并提出明確要求,正是體現(xiàn)了當今全球化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們的學校教育尤其需要堅守代表先進文化、代表時代發(fā)展方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元化引領,需要旗幟鮮明地樹立正確的一元價值觀導向,以一元主導價值觀統(tǒng)領并規(guī)范多元價值觀,以此形成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同時為處于成長與發(fā)展階段的中小學生價值觀的確立,提供正確的導向與“定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涉及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我與世界等多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國家、社會、公民多個層面的相對完整的系統(tǒng)。為此,學校通過中小學生每天都要經歷與體驗的班級生活,在班級目標的確立、規(guī)范的制訂、輿論的形成、主題活動的開展等等班級管理與班集體建設過程中,養(yǎng)成對核心價值的文化自覺,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題,引導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此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必將逐步使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學生的內心,融入學生個性品質之中,而成為學生穩(wěn)定的品格。由此,學校德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德教育。
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班級化
前文提到,我國中小學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這幾個方面不僅在學生品德素質的養(yǎng)成上各有側重,而且在實施中也各有特色、不盡相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價值觀班級化在實施上如何開展,關鍵在于把握與尊重價值觀教育的特點與要求,以此來確立班級管理中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從哲學意義上說,價值及價值觀是一個認識范疇,又是一個關系范疇。一種事物(精神的或物質的)是否有價值及其價值的大小,與這個事物本身的屬性有關,同時又與這一事物能否滿足主體(人或社會)的需要有關。換句話說,價值反映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反映的是事物的屬性對人、對社會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所以,影響人們價值觀或者價值取向的主要因素,一是取決于人們對某一事物認識的正確性與程度;二是取決于某一事物能滿足主體哪方面的需要。此外,還涉及實現(xiàn)主體需要或者主體價值取向的條件??梢姡瑑r值觀教育具有人文性,體現(xiàn)人文教育的特點及要求。
班級是由年齡相仿、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按一定的人數規(guī)模組建起來的,它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教育組織,更是學生在集體的活動與交往中分享生活、體驗生活、實現(xiàn)社會化的場所。因此,班級生活也具有人文性。這種人文性,既表現(xiàn)為知識上的授受,又有精神上的感召與引領。為此,從教育意義上說,班主任或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價值,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的價值,或者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公民層面的價值,一方面都要使學生懂得并正確把握某一價值的內涵及其要求,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借助于相應的活動、典型案例,通過對話、討論、辨析等方式,引導學生明白某一價值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的意義,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價值觀關涉到自己的切身生活,以此去提升學生生活需要的層級,激發(fā)其相應的情感,并對自己原有的價值觀進行反思、生成與建構。實際上,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是要經歷認知的選擇、情意的投合、行動的踐履這幾個主要過程或階段的。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說:“假如‘自由’‘理想’這些詞不在我們心里作響,我們會像現(xiàn)在這樣準備為自由而死,為理想而奮斗嗎?”[1]由此可見,價值觀也具有知、情、意、行幾個方面的特征。只有當某種價值規(guī)范被學生認識并認可,才能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價值信念,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引領自身品德發(fā)展走向新的境界與高度。所以,這幾個階段也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班級化的實施路徑。
從上述對價值觀的特點分析來說,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既有價值認知上的辨析與認同,也有情感及體驗上的分享與共鳴,還有行為上的抉擇與踐履,等等。但是,由于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人文性,既體現(xiàn)為人文知識,更彰顯人文精神,因此,在班級管理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重在理解、啟發(fā)、體驗,其基本的實踐取向是“回歸”學生的生活。因為,人總是在一定價值觀的指導下去感受和體驗生活,根據自己內心的尺度來把握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人又是在相應的生活體驗下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的。校園生活、班級生活正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班主任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年級,把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規(guī)范確立為班級活動的不同主題;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利用學生的切身生活經歷、經驗,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激發(fā)與引領。為此,班級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避免兩種誤區(qū):一是“科學主義”。即把核心價值觀當作知識來記誦,當成像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來傳授,符號化、公式化、“一刀切”,不顧學生興趣、需要及生活狀態(tài)的差異。班主任或者學科教師只注重價值規(guī)范的概念講解,忽視價值及價值觀的深層意義,遮蔽了價值及價值觀本身所具有的“照亮”學生人生的意義。二是重“知道”,忽視“體道”。即班主任把核心價值觀看成是外在于自己的東西,僅僅是他腦袋里的“知識”,自身缺乏價值認同與文化自覺,缺乏“身”體與力行,從而熱衷于口頭“宣講”、教室“張貼”的“知道”,而忽視了學生價值觀的“生成”體驗,忽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歷與“悟道”。沒有理性和激情,沒有某種情景的遷移與共鳴,沒有體驗后的頓悟與“豁然開朗”,從而遮蔽了價值及價值觀本身的人文意義與人文精神。德國的哲學家、解釋學的重要人物狄爾泰有句名言:“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精神?!盵2]這里的“說明”是指研究者對待自然現(xiàn)象通過觀察、實驗、因果分析等方法把個別事物納入一般規(guī)律、普遍原則之下,而對結論進行客觀的“說明”;而“理解”則是通過體驗進入他人的生活,進而把握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事物的精神價值。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生活并確定生命的意義的。這理應是班級中開展價值觀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為此,價值觀教育本身就應該充滿“人文性”。即教師應把學生看作具有鮮活個性的人,在班級師生、生生的交流中,在鮮活的教育情景中啟發(fā)學生沉思、感悟與覺醒。
總之,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不是靠在學校課程中的知識學習而獲得的,而是在生活的背景下通過學生的活動與交往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班級化,就是要利用學生的集體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班級生活中,使學生在經歷與經驗中“體道”,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的比較與思考,進而做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判斷、審視與升華。班級生活是學生鮮活的“教育場”,它賦予了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成性和真實性,也賦予了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豐富性與完整性。在班級生活中,構成學生生命與生活的認知、情感、意志等要素都會得到展開與成長。同時,從教育的意義出發(fā),將核心價值引入班級生活,也賦予了學生生活的崇高性與超越性,引領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向著美好的生活發(fā)展。生活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多彩的過程。但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生活中,追求生活的意義、提升人類總體的生活質量與高尚的生命境界,永遠應該是我們的永恒追求,也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和最高價值。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5.
[2]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當代發(fā)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