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 張韜
蘇鳳,45歲,鶴峰縣走馬鎮(zhèn)白果村黨支部書記。作為文化瑰寶“打溜子”的傳承人,她一邊以支部書記的身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一邊用一個文化傳承人的身份,促進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成為了白果村最美文化促進者。
文化是什么,其實我也說不清楚。但我們白果村是個有文化的村,我心中是很有譜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我們村有一大文化瑰寶,那就是打溜子,也叫“圍鼓”。因為打得溜,打得活,打得行云流水,打得歡天喜地,2008年6月,圍鼓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名錄。當然還有我們村土生土長的“花鼓燈”“獅子燈”“柳子戲”,都稱得上遠近聞名、深入人心。
有了“打溜子”這張閃亮的文化名片,我們村就踩著“溜子”的鼓點,跟隨“花鼓燈”“獅子燈”“柳子戲”的節(jié)奏,以文化振興為重要抓手,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路上鏗鏘前行。
人們常說,思想有多遠,就會走多遠。為了塑造村民的先進理念,提升村民的思想素質(zhì),倡導(dǎo)新時代文明新風(fēng),每到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五,我們村“打溜子”表演大師們就配合村里自發(fā)組織的“花鼓燈”隊、“獅子燈”隊、“柳子戲”表演隊,為各家各戶“送喜”“送?!薄百R新春”;每到有人家婚迎嫁娶,他們就去幫助迎親、送匾、送對聯(lián);每到有人家辦喪事的,他們就去“送挽聯(lián)”“送祭幛”“送靈柩”上山;每到有人家添子添孫,他們就去“送祝米”;每到有節(jié)日慶典、開業(yè)剪彩和送兵報喜等,也前去營造氣氛,傳播正能量。一通“溜子”打下來,既熱鬧了場面,又送去了吉祥,更通過各種符合新時代精神的唱詞,讓時代精神深入村民骨髓,讓村民在靈魂深處跟上時代節(jié)拍。
我是村支書,也是村里“打溜子”的骨干成員。土家族的民族服裝一穿,圍鼓胸前一放,鼓錘一拿一敲,感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頭,什么煩惱事兒,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給村民宣傳政策,也可以通過“打溜子的形式來開展。比如精準扶貧政策要落實落地,宣傳要先行,我就編了幾句順口溜:“精準扶貧真的好,黨的恩情像火苗,不愁吃來不愁穿,“三保障”里暖心潮;不要等來不要靠,自己雙手去創(chuàng)造。努力致富奔小康,脫貧之后開顏笑?!比绱艘粊?,村民覺得有意思,政策自然也就掌握了。
村里的事情,常常是東邊日出西邊雨,瑣碎且忙碌。東家剛剛把婆媳關(guān)系搞好,西家兩口子又因為打牌吵上了架。好吧,又得去做工作。怎么做呢?我說,這樣吧,跟我“打溜子”去。女方欣然答應(yīng),第二天就跑過來要跟我學(xué),我就手把手兒地教。一學(xué)不要緊,還學(xué)上癮了?;厝ギ斨瞎拿媪锪锏仂乓阉瞎男囊捕喊W癢了,也要跑來跟我學(xué)。這樣,兩口子也不吵架了,一個打鼓,一個敲鑼,每天把家里搞得熱鬧極了。
白果村一千余人,80%以上的都有點文藝細胞,不是會“打溜子”,就是會獅子燈、花鼓燈或者柳子戲。一到重大節(jié)日,我們村真的是紅紅火火,好不熱鬧?,F(xiàn)在,我們正敲響文化振興的鼓點,讓村民踏上新時代高質(zhì)量生活的節(jié)奏,去奮力過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