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千克。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yōu)橹艽阕愕闹匾C。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鎮(zhèn)任村。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tài)買下,當時金石大家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里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潘祖蔭死后,其弟將此鼎運回蘇州老家供放。
民國初年,曾有美籍人士專程來華找潘氏商談求讓大鼎,出價達數(shù)百兩黃金之巨。但終為潘家所回絕。
1937年,蘇州淪陷,主持家務的潘祖蔭的孫媳潘達于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師傅幫忙,連夜把大克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夾壁。城陷后,她家前后闖進7批日本強盜,一遍遍搜刮,財產(chǎn)什物損失殆盡,連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潘家收藏,卻最終沒有發(fā)現(xiàn)蹤跡。
抗戰(zhàn)勝利后,寶藏再次“出土”。潘達于把它們藏在一間屋里,用舊家具破雜物覆蓋,再將整進房屋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于給華東文管會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愿將兩大鼎呈獻……”
從此大克鼎便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良渚玉琮王為新石器時代器物。高8.8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孔外徑4.9厘米。黃白色,有規(guī)則紫紅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nèi)圓外方,中有對鉆圓孔,俯視如玉璧形。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jié)。
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這是對琮的最早定名。根據(jù)《周禮》記載,“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琮是一種用來祭祀地神的禮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 它的形狀內(nèi)圓外方,中間為圓孔。專家們推測,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xiàn)。
該玉琮于1986年于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出土時,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12號墓墓主關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禮器。這件玉琮的制作,技術高超,可稱鬼斧神工,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F(xiàn)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晉侯蘇(穌)鐘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收回入藏,其余兩件在清理發(fā)掘晉侯墓地8號墓時出土,現(xiàn)藏于山西博物院。該鐘分為兩組,每組8件,大小相列,排編成兩列音階與音律相諧和的編鐘。有銘文355字,首尾相連刻鑿在16件鐘上。這種在鑄造好的青銅器上刻鑿銘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見。
晉侯蘇(穌)鐘銘文記載了西周晚期(周王三十三年)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過程。戰(zhàn)爭獲勝后,周王親自賜給晉侯蘇(穌)香酒一卣、弓一張、箭百枚、馬四匹。晉侯蘇(穌)為了報答和頌揚周王的美德,鑄作了一座樂音和諧的鐘,把周王的恩寵記在鐘上。
蓮鶴銅方壺1923年在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國君大墓出土,其主人可能是鄭國國君子嬰。蓮鶴銅方壺共兩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兩件方壺,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厘米,河南藏高126.5厘米,重量均為64.28公斤。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只仙鶴站在花瓣中央,昂首振翅,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蓮鶴銅方壺的整個裝飾工藝中采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其精湛的工藝,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時代風貌,也展現(xiàn)了春秋時期鄭國青銅鑄造水平在當時獨領風騷的一面。
禁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時擺放卣、壺等盛酒器皿的幾案,傳世作品皆為銅質(zhì),最早的為西周初期,春秋戰(zhàn)國時人們?nèi)杂惺褂谩?/p>
河南博物院陳列的云紋銅禁,出土于淅川縣。禁身為長方形,四周裝飾有透雕的多層云紋和攀附著12只虎形怪獸。整個造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其鑄造工藝之復雜,令人驚嘆不已。1979年冬,經(jīng)冶金專家鑒定,該銅禁是采用失蠟法鑄成的。從與銅禁同墓出土帶有銘文的“王子午鼎”年代推算,銅禁的年代為楚康王七年(公元前552年),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失蠟鑄件。
無論是讀史書《三國志》還是看小說《三國演義》,都會知道大將關羽。正史記載,當年生擒關羽的人正是朱然、潘璋。朱然是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早年和孫權一起讀書,結下了交情。繼位后的孫權賞識朱然的才能,他不斷得到提拔。門閥時代,孫吳仰仗顧、陸、朱、張等豪族,朱然家族也是孫吳政權的四大支柱之一。
三國之爭互有勝負,朱然參加的兩次吳蜀大戰(zhàn),都是吳勝蜀敗。當年在吳蜀之間爭奪荊州的戰(zhàn)爭打得激烈殘酷,最終吳國大將朱然、潘璋在臨沮擊敗并活捉了關羽。后來朱然又因大破蜀軍,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最后官至孫吳的右軍師、左大司馬,幾乎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朱然的陵墓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鄉(xiāng)。墓中出土的此雙漆木屐長20.7厘米,寬9.6厘米,厚0.9厘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屐板和屐齒由一塊木板刻鑿而成。屐板前后圓頭,略呈橢圓形;屐齒為前后兩個;系孔有三個,前端一個,后端兩個,彩繩早已腐朽不見。
鑄客大銅鼎又稱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壽縣楚王墓,現(xiàn)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該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耳高36.5厘米,重達400千克左右。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鑄客大鼎鼎口平沿處陰刻銘文十二字“鑄客為……”,所以根據(jù)慣例這件銅鼎就以鑄客命名。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所謂“鑄客”,就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說明戰(zhàn)國時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的附屬物,身份比較自由。該鼎在眾多楚器當中最為雄偉,為楚王重器。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xiàn)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水晶飾物則被賦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為善男信女佩帶之信物。
此杯用整塊優(yōu)質(zhì)天然水晶制成,國內(nèi)罕見,是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較大的一件。
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們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器表經(jīng)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
中國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曾將此杯捧在手里贊嘆:“國寶!絕對的國寶!”
涅槃變相碑為唐代碑刻,原物為山西省臨猗縣大云寺遺物,為唐天狩二年(591年)所作,廟宇早毀,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博物院收藏。
此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意在表現(xiàn)佛祖釋迦摩尼涅槃前后的情景與佛陀講法度人故事。
碑身正面中央浮雕為佛祖涅槃之時眾弟子舉哀情景,上部分雕“納棺”“臨終遺戒”“荼毗”“送葬”四圖;下部為難陀供養(yǎng)圖,碑額部雕眾弟子將之護持須彌山,下層刻施主姓名。背面為為母說法、焚棺和雙足顯圣、天界起塔四圖。
整部作品布局嚴謹,構圖緊湊,雕工細膩而又不失飄逸之風。
齊王墓青銅方鏡,西漢青銅器。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現(xiàn)收藏于山東省淄博博物館。
這件銅鏡長達1米多,而厚卻只有1厘米多一點,因而其鑄造的難度可想而知。而且,這種方形銅鏡在當時屬于異形,我們知道,常見圓形銅鏡鑄造工藝規(guī)律性較強,但是異形鑄件較之常見形狀厚壁鑄件的鑄造工藝難度則更大一些,往往更需要依賴工匠豐富的鑄造經(jīng)驗。
這件銅鏡如此巨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銅鏡。(53~55頁稿件摘自央視“國寶檔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