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醬
在外面玩了大半個月回到家,突然發(fā)現(xiàn)小區(qū)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樓下的垃圾桶不見了,所有垃圾要定點投放在小區(qū)的垃圾站,微信“朋友圈”里也都在討論如何區(qū)分干垃圾和濕垃圾。說了幾年的垃圾分類,終于要開始了。
因為之前在日本生活時接受過嚴苛的垃圾分類“訓練”,我并不覺得這是件多麻煩的事情,只不過需要適應一個新的系統(tǒng)罷了。但垃圾分類這件事,其實會涉及整個國家的商品產(chǎn)業(yè)鏈,真不是給居民做做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普及就可以的。
日本的垃圾分類之所以能做到那么細致,主要是因為每件商品上都會注明自己所屬的垃圾類型,這一點對消費者來說省心很多,也提前規(guī)避了分錯類的風險。
比如一個叫作的大類,簡而言之是“塑料制品”,像醬油瓶、礦泉水瓶上都會注明瓶蓋和包裝紙屬于,而瓶體屬于(瓶子)或“萬號叉”(玻璃),瓶子上的標簽屬于“紙”。住客入住時會收到厚厚一本垃圾分類手冊,有不確定的可以直接查找。
牛奶盒包裝上也有具體的操作流程,比如喝完后要洗干凈,剪成怎樣的形狀之類。其實分類的時候不用操太多心,跟著商品上的注釋去做就行。我每次回國后隨身帶去的一些東西,因為包裝上沒有注釋,反而不知道在日本如何分類。
垃圾投放還有時間規(guī)定,比如每周三扔可燃垃圾,每周五扔可回收垃圾。
扔垃圾的確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每個城市甚至每棟樓的規(guī)定也不一樣,要看具體從屬的垃圾處理公司,垃圾袋也需要去超市購買相對應的種類。
很多垃圾不敢丟是真的,尤其是家具、電器、自行車之類的大件,因為要額外收費,還不如免費送給朋友。
也是因為垃圾分類的緣故,日本街上很少有公共垃圾桶,經(jīng)常得隨身帶個小塑料袋,把垃圾一路帶回家。
外面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告示——“亂扔垃圾是犯罪行為?!眲e想著偷偷把垃圾扔到其他地方去,這可是到處都有攝像頭的時代啊。
雖然垃圾分類做得好,但日本一次性用品和免費塑料袋的使用率也驚人的高。
我?guī)О謰屓ト毡韭眯械臅r候,他們就感嘆,在國內買東西,很多人自己帶環(huán)保袋,日本的便利店和超市用塑料袋和包裝袋卻超大方,隨便買盒小菜,收銀員還要給外面再套一層保鮮袋,在高級超市買瓶醬油也要給包上一層防震膜。
服務是真的貼心,但塑料袋用的也是真多。我自己在7-11工作的時候,如果客人沒有主動說不要塑料袋,人家買一塊口香糖都得用塑料袋裝上。
當年住在京都的時候,夏天我去了一趟非洲,感受到許多差異。在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上買東西,給的都是紙袋子,更別說嚴格禁塑的盧旺達,帶塑料袋入境可能還會被罰款。所以說,垃圾分類是不是間接導致了心安理得地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也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