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廣西哲社課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研究》相關成果(課題號15FMZ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曾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廣西是一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人口的省份,以壯族為代表的十二世居少數民族長期在這里生活、勞作,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景觀。這些文化景觀近年來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獲得立項保護,不但為偉大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對于壯族邊疆地區(qū)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和構建當代小康社會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加以合理規(guī)劃利用,是促進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產業(yè)的重要課題。在影視產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影視作品中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元素不失為一條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的有效途徑。
1. 創(chuàng)新性融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
1.1 廣西的影視創(chuàng)作與文化資源
廣西擁有深厚的電影文化傳統(tǒng)和資源,以壯族姑娘劉三姐為主人公的經典電影《劉三姐》,充溢著少數民族元素和風情,更展示了廣西民族歌舞藝術獨具的優(yōu)美與智慧,濃情的山歌對唱,純真甜美的愛情,對惡勢力的頑強抗爭,劉三姐的人物塑造,讓廣西的本土性,民族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劉三姐因此成為了廣西的“代名詞”,她的文化含義,頗具民族文化認同感。雖說她的時代距離今天較遠,但是它的民族性創(chuàng)作卻是值得肯定的。被電影史膜拜至今的電影《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等被奉為第五代電影導演的開山之作,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fā)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所以,廣西的電影資源不可謂不優(yōu)秀。
如何在電影作品中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地融入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對于電影制作來說,針對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作,卻有很大的潛在市場,也可以有較好的制作自由度,創(chuàng)作成果也較容易得到一些國內或國際的認同。電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最直觀、最通俗的表達方式,任何深挖民族文化的影片都應該是成功的,任何對影視作品進行深入情感體驗的嘗試都是有意義的。例如2012年上映的具有濃厚民族性群體敘事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也在國內乃至國際范圍里得到了普遍的贊譽。
1.2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碧羅雪山》的成功
當代電影面臨著受眾多方面的嚴苛檢驗,我們在盡量滿足大眾的影視文化要求的同時,也要對大眾的審美品位及價值取向做出冷靜的判斷與思考。例如近年來的影片《碧羅雪山》就是一部以民族特色元素為主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由劉杰導演、廣西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的傈僳族電影《碧羅雪山》,在2010年7月22日的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一舉榮獲了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新人四項大獎,由此也填補了云南題材電影未獲國際大獎的空白。 這部電影講敘了碧羅雪山下,怒江邊上的一個傈僳族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戀,傳統(tǒng)與現代性的糾葛。這部影片中,迪阿魯與吉妮的愛情,迪阿魯卻要受制爺爺的牽制,遵照傈僳族的傳統(tǒng)守著嫂子阿南恰,并要撫養(yǎng)小侄女阿亞長大成人。此時,作為村里組長的迪阿魯又遇到了黑熊襲擊牲畜,毀壞莊稼的事情,可是熊是僳族供奉的祖先,迪阿魯作為組長既要宣講國家環(huán)保政策,又要跋山涉水去鄉(xiāng)里所要賠償。不幸的是,木扒偷剝了國家保護植物紅豆杉樹皮而被抓。為救兒子,木扒的父親三大坡要把女兒吉妮嫁給村里的混混阿達換取彩禮,吉妮在出嫁的早晨,穿上新娘妝,離開了村子,消失在煙霧迷茫的大山里。三個月后,村民們依依不舍地搬離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大山。這部影片賺足了吳宇森導演的眼淚,同時也給觀眾以心靈的震撼,原汁原味的故事,啟人深省的現代生活與現代文明對傳統(tǒng)文明的沖擊。與《瘋狂的賽車》相比,《碧羅雪山》的故事顯得少些純娛樂性質的東西,觀眾不會在開懷大笑中感受故事情節(jié)帶給他們自身的心理沖擊和視覺沖擊,而是帶種反思,靜靜地與心靈的對話。
2. 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現實題材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
今年國慶檔電影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在票房和口碑都大獲成功,也成為影視作品中優(yōu)秀而典型的現實主義題材創(chuàng)作范例。
2.1 現實主義題材創(chuàng)作的成功代表
影片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七個歷史時刻背后的小故事?!肚耙埂肥瞧渲械牡谝粋€故事,70年前的9月30日,開國大典前的那個夜晚,一個讓人熱血沸騰驚心動魄卻又悄無聲息的夜晚。為確保五星紅旗在開國大典上“萬無一失”順利升起,國旗自動升旗方案的設計師們如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相遇》以一對相遇卻不能相認的舊日戀人講述了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無私奉獻的故事。《奪冠》通過上海市民在弄堂里集體看電視的趣事講述了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并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歷史時刻?!痘貧w》單元聚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歷史事件?!侗本┠愫谩穯卧v述了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的故事。影片最后一個故事是《護航》,講述了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女飛行員的故事。
整部電影的故事講述和切入角度不落俗套,被觀眾接受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例如《奪冠》單元的電影講述,導演選擇了一個孩子放棄去和心愛的女生告別為講述對象,傳達出女排奪冠時全國舉國歡騰的民族豪情?!侗本┠愫谩穯卧獎t通過一個出租車司機丟票送票的波折講述了中華民族不論是在順境或者逆境中都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整體的講述雖然是現實主義的,卻都融入了導演的個人風格和當下的許多時尚元素。
2.2 現實題材與浪漫元素的結合
《白晝流星》單元由總導演陳凱歌親自執(zhí)導,主要講述扶貧干部通過神舟返航教育兩位少年的故事。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四子王旗成功著陸,一對流浪兄弟在遇到田壯壯飾演的退休扶貧辦主任后,生活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見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晝流星”,內心受到了極大洗禮和凈化。這個故事的內涵最為豐富,有對少數民族落后地區(qū)發(fā)展狀況的關注,有對當下扶貧工作的思考與探索,授人予魚與授人予漁的方法比較等。
該片中只有該片段是直接聚焦少數民族文化題材,但是筆者卻認為,這部電影的整個創(chuàng)作手法都值得借鑒。甚至可以說這部作品代表了當下現實主義電影的新方向,就像影片的總導演陳凱歌在該片的首映式中所做的自我闡述,他解讀自己的導演風格,“一直在追求現實主義,追求真實自然,希望還能有點詩意”,該單元空曠遼遠的鏡頭,少年在草原策馬飛馳的場面也再現了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現實與詩意交融的極致大美的電影語言追求。
3. 總結
這種電影風格就當下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也是一條極為有效的路徑。用現實主義的風格講述故事,用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營造浪漫風格。比如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及傳統(tǒng)村落、古城古鎮(zhèn)等,廣西的騎樓、風雨橋等建筑極具特色。壯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和音樂舞蹈樣式、精美的圖騰、色彩和音樂等深刻體現了其特質,還有天琴、獨弦琴等地域色彩鮮明的獨特樂器,這些元素可以與當下的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結合,在現實主義作品的講述中點綴其間,像《白晝流星》中蒙古族少年的服飾和草原的開闊以及牧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尋找更完善的切入點,融入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廣西的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且特色鮮明,在當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不斷深挖廣西民族文化的核心優(yōu)勢和特色元素,將其合理整合并與更高效的傳播樣式相結合,利用好影視傳播的資源與整合力,逐步探索出更適合廣西民族文化傳播的發(fā)展路徑。
作者簡介:孟晶,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