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潔
摘 要:大自然是一座神奇的寶庫,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孩子們探索,當孩子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究,幼兒探究大自然的欲望被激發(fā)了出來。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尋找適宜的活動場所,引導幼兒學習探究的方法。在活動中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點隨機生成活動,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親自然、探究、生成課程
一、在自然環(huán)境下發(fā)展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指南》中提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索”。在幼兒園教育中,親近自然最便捷的方法無疑是戶外活動,它不僅能促進幼兒多種感官的發(fā)展,還能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自然的興趣。戶外活動不僅能為幼兒帶來快樂,同時也能幫助幼兒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因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等待著孩子們去發(fā)掘,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探索、思考、討論。我們?yōu)樗麄兊呢S富想象力,活躍的思維能力感到欣喜萬分。
例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們班的小朋友無意中聞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大家四下尋找,居然在幼兒園的草叢中發(fā)現(xiàn)了便便!小朋友們都非常好奇,究竟是誰的便便呢?怎么會出現(xiàn)在幼兒園里呢?有的說是小狗拉的,有的說是小貓拉的,小雞拉的,小鳥拉的甚至有小朋友說是小班的弟弟妹妹拉的!一時間眾說紛紜,在戶外的孩子們想象力是如此的豐富,他們的好奇心被完全地調動了起來,我們因此開展了關于幼兒園的便便究竟是誰拉的調查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極盡所能,不僅回家與父母在網上查閱資料,更是不停地外出觀察小動物,觀察他們的便便,與幼兒園草叢里的便便進行對比,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專注力不斷提高,好奇心不斷深入,求知欲不斷膨脹,他們一點一滴的發(fā)現(xiàn)不僅讓他們激萬分,更是令老師不斷深思,相比于室內抽象的教學,在自然環(huán)境下,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老師只需要引導他們使用合適的觀察方法,孩子們的執(zhí)行力、探究能力是讓人驚訝的。
二、引導幼兒使用合理的觀察方法
在親自然的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運用一些合理的方法進行觀察,在觀察前做好充分的計劃和準備,以彌補幼兒理解能力和反應方式上的局限,使觀察更具有目的性與計劃性。
1.順序觀察法
有計劃、有次序地觀察,其意義在于提高幼兒觀察的計劃性和順序性。順序觀察法就是根據(jù)觀察對象外部結構的特點,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如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從外到里等有順序有層次地細心觀察,使幼兒對觀察對象有整體的、較全面的認識。
在觀察過程中,因為幼兒思維的特點,在觀察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遺漏、凌亂的現(xiàn)象,會影響觀察的效果。但順序觀察法設定的順序性使得幼兒的觀察盡可能的全面細致、不遺漏。當觀察對象外形特征不十分明顯,而又要求找出它們之間微細差別時,就可用順序觀察法按部就班地進行觀察比較。
例如,我們在觀察菜地里的幼苗時,幼兒的目光總是跳躍式的,一會兒從莖跳躍到了花,又看到了莖上的絨毛,很難對植物進行整體的,全面的觀察,使用了順序觀察法之后,通過從下到上,從左到右的觀察,幼兒的條理明顯變得清晰,觀察更具有計劃性和目的性了。
2.比較法
在親自然的探究活動中運用比較法,目的是讓幼兒對同一物種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觀察、比較,從而細致、全面地認識事物。有一次,我?guī)О嗌系挠變旱綉敉庥^察昆蟲,孩子們對千足蟲的認識產生了分歧,一些孩子認為它的腿很多,是蜈蚣。兩種蟲子的外貌比較相似,但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所以我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千足蟲并進行了拍照,回到多媒體教室我們一起尋找了蜈蚣與毛毛蟲的圖片與千足蟲進行對比,通過觀察比較,孩子們發(fā)現(xiàn)蜈蚣的身體是比較好分辨的,首先從身體分辨,蜈蚣體態(tài)扁形,而千腳蟲比較圓長;從頭部分辨,蜈蚣的頭部一般都是紅色并與身體區(qū)分開來,而千足蟲還是和身體顏色一樣;從腳上看,蜈蚣腳大些,較稀疏,千腳蟲角的腳很小也比較密。這一階段下來,幼兒的耐心、觀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求同找異法
求同法是從不同事物中尋找相同之處的觀察方法。找異法是從同類事物中尋找不同之處的觀察方法。其意義在于提高幼兒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例如我們在觀察幼兒園中的蝴蝶時,發(fā)現(xiàn)很多白蝴蝶雖然相似,但是仔細觀察卻又有很多不同,他們的大小,以及斑點的位置都是有小小的差別的,幼兒在進行整體觀察時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利用求同找異法,幼兒對細微事物的敏感程度明顯提高。
三、追隨孩子的興趣點,隨機生成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shù)囊龑??!毒V要》中同時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然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并提供適當?shù)匾龑АT谟H自然的探究活動中,我總是追隨孩子的興趣點,捕捉其中有教育價值的部分,從而生成教育活動。
有一天,我?guī)Ш⒆尤ド⒉?,剛走到花臺邊,有一個孩子突然問我:“老師,為什么樹葉的顏色會不一樣呢?”另一個孩子緊接著問到“為什么樹葉的形狀也不一樣呢”孩子們很快熱烈的討論了起來,“為什么有的樹葉表面是亮亮的,摸起來硬硬的呢?”“為什么樹很小,樹葉卻很大,樹很大,樹葉卻很小呢?”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從孩子們的嘴巴里冒出來,這時,我也饒有興趣地和他們一起觀察,并沒有急于解答他們的疑問,而是加入了他們的討論,有的幼兒說:“樹葉的顏色是不是和我們人一樣呀,有的小朋友皮膚白,有的小朋友皮膚黑,是曬太陽曬的嗎”,“不對不對,他們每天都站在花臺里,曬得太陽應該是一樣多的??!”自然環(huán)境喚起了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fā)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熱情,這時,一只蝴蝶飛了過來,孩子們的注意力立馬又轉移了過去,“蝴蝶為什么喜歡停在草叢里啊,蝴蝶為什么不去樹上呢?”、“蝴蝶的家在哪里?。俊?、“蝴蝶吃什么?。俊?、“故事里面說蝴蝶是毛毛蟲變得,她的媽媽是蝴蝶還是毛毛蟲???”孩子們積極地討論著,同時一部分孩子又被其他事物吸引去了注意力,例如“蜘蛛網上為什么可以掛水珠呢?”、“小鳥的便便為什么是白色的呢?”孩子們饒有興趣地交流著他們的不解與發(fā)現(xiàn),他們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生成了許多探究點,整合地獲得了多種相關經驗,體驗到發(fā)現(xiàn)的快樂,而作為老師,在這些孩子們的興趣點中又該如何取舍來生成課程呢?孩子們的興趣點事瞬息萬變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在這些探究點中,我盡量選取一些當下幼兒最感興趣的,并且能有在幼兒現(xiàn)年齡階段的認知基礎上能夠探究出結果的探究點來生成課程,這樣幼兒不僅在課堂中興趣濃厚,并且大多數(shù)幼兒能達成活動目標,這樣本來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便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便掌握了。
總而言之,發(fā)展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應該從身邊的事物開始,作為金堂縣的農村幼兒園,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綠化、周邊農田等大自然下的資源,引導幼兒通過自身的觀察去發(fā)現(xiàn)周圍生活和環(huán)境中常見事物的不同之處,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發(fā)現(xiàn)探索的樂趣。在培養(yǎng)幼兒探究能力的活動當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觀察資源,當然走到戶外,大自然就是最好資源,同時也需要充足的時間、空間以及足夠的觀察機會,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究。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他們的興趣點也在不斷轉變,這就要求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家長,家長與老師之間的不斷溝通交流與配合,記錄幼兒的困惑,及時捕捉教育契機,家園合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探究氛圍,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對探索活動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