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美國出現后,短短幾年內就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響應。為了提升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國也在不斷嘗試這一信息化的教學模式。為了了解翻轉課堂在我國的發(fā)展情況,本文對中國知網上關于翻轉課堂的文獻進行了梳理,以其為我國翻轉課堂的后續(xù)發(fā)展提供豐實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國內;翻轉課堂;文獻綜述
一、引言
當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與學習內容的方式。翻轉課堂的出現是信息化的產物,同時也迎合了教學實踐改革的需求。這一“破壞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國內部分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因此為了更好的運用翻轉課堂,筆者對自2012年以來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
二、國內關于翻轉課堂相關文獻的梳理
(一)翻轉課堂文獻分布情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翻轉課堂”為主題進行了檢索,共獲得文獻22971篇,大致分布見表一。
表一2012年-2018年翻轉課堂文獻數量變化情況
從表一可以得出自2012年至2018年1月,翻轉課堂文獻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我國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始于2012年,起步較晚且當時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很少,2013年文獻數量達到了215篇。緊接著2014年文獻數量也大幅度增長,2015年翻轉課堂的研究達到高潮,文獻數量達到4822篇,而且無論是所涉及的學科門類、期刊類型等均達到了研究峰值,這說明翻轉課堂已經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注意與認可。
(二)翻轉課堂的研究視角分析
由于文獻數量太大,筆者在知網上精選30篇有關翻轉課堂的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通過閱讀研究發(fā)現,這些文獻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翻轉課堂的基本內涵與本質(33%)、翻轉課堂的具體應用形式(30%)、翻轉課堂的本土化研究(20%)以及對翻轉課堂的思考和建議(17%)。下面筆者將主要從這四個方面對翻轉課堂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
1.翻轉課堂的基本內涵與本質
由上文可知,有關翻轉課堂的基本內涵與研究所占比例最大,約占總體比例的三分之一。在此,基本內涵與本質主要指翻轉課堂的發(fā)展含義、歷史以及作用這三方面。
(1)翻轉課堂的含義
翻轉課堂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教學模式,但目前有關翻轉課堂的含義,不同的學者給予了不一樣的定義??v觀國內學者研究,大多數文獻多從實踐流程的角度與學習本質過程兩方面來定義翻轉課堂。袁婷婷(2014)等在《翻轉課程研究綜述》提到:翻轉課堂被認為是一種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包含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符合知識爆炸時代背景下的學會學習的理念。崔艷輝(2014)認為翻轉課堂又稱反轉課堂或顛倒課堂,是指任課教師基于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將課程的重點、難點和部分知識融合,創(chuàng)建相關教學視頻;學生在課下通過預先觀看視頻自主學習新的課程的方式,實現知識傳遞;隨后學生自主完成線上測驗,從而對知識進行吸收內化,之后再帶著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去課堂上面對面地與師生進行討論,實現對新知識的完全理解與熟練掌握,進而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
筆者認為翻轉課堂是課前教師制作好課程視頻,課下學生自定步驟在家觀看學習,課中同學與老師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簡單來說,翻轉課堂就是課前-課下-課中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
(2)翻轉課堂的發(fā)展歷史
翻轉課堂發(fā)源于美國,目前翻轉課堂在我國仍屬于新生事物,各界對這一教學模式還很陌生。所以,為了更深入、近距離的去接觸這一舶來品,我們必須從它的歷史入手,摸清脈絡,沿著發(fā)展軌跡去探清它內在的本質。目前有關這一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歷史我國很多學者進行了詳細的梳理。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尹華東指出(2016)翻轉課堂的基本理念可追溯到19世界早期西爾維納斯?塞耶提出的課前預習、課上交流之做法。1990年埃里克?馬祖爾創(chuàng)立了同僚互助教學法,認為學習的步驟包括知識傳遞與吸收內化,為此后的翻轉課堂奠定了理論基礎。10年后,Lage、Platt&Treglia和Baker分別提出“顛倒課堂”“課堂翻轉”之說。2004年,在薩爾曼?可汗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小視頻放在網上供人反復觀看的做法受到網絡熱捧。同年,美國的2位高中化學老師喬納森?鉑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嘗試顛倒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利用錄屏軟件將實時講解和PPT演示視頻在課前發(fā)布在網上供學生預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被稱為“翻轉課堂”,后稱為“翻轉課堂1.0”。同時楊曉宏等(2014)通過時間軸的形式系統(tǒng)地總結了有關翻轉課堂的發(fā)展歷程。
歷史的發(fā)展都是客觀,無法改變的。所以有關翻轉課堂的歷史,我國學者的總結大致相同。
(3)翻轉課堂的作用
翻轉課堂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創(chuàng)新探索,得到了廣泛關注,在我國,許多省市的中小學也先后就翻轉課堂的開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關于翻轉課堂的作用,我國學者也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何克抗(2014)從“翻轉課堂”中國化的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提出了翻轉課堂5個方面的作用:1.翻轉課堂體現了“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勢。2.何教授指出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室外,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這是符合人類認知規(guī)律的。3.翻轉課堂中,無論是學生在家觀看視頻還是課堂上師生面對面的互動,都是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4.翻轉課堂能促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研發(fā)。何教授解釋道:翻轉課堂既是促進教學資源利用的理想平臺,又是推動教學資源進一步研究與發(fā)展的強大動力。5.翻轉課堂注重課程的創(chuàng)造品質和生成品質,體現了“生成課程”的理念。同時,王小彥(2014)提到,翻轉課堂作為新興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以學生通過課外自主學習、課內協作互動將知識內化的方式,為教師提供了個性化教學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空間。
傳統(tǒng)課堂是我國主要的教學方式,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我國教學理念的調整還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合學生的發(fā)展。翻轉課堂是網絡信息發(fā)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具備了積極的作用與影響。
2.翻轉課堂的具體應用形式
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得到了我國許多教學工作者的青睞,為了更好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很多教師將這一新型的教學教師運用到課堂上。
蔣利兵等(2016)將翻轉課堂應用于高校文科課程中,以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yè)的兩個教學班進行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的對照試驗,試圖探討該教學模式對學習氛圍、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認知結果、能力發(fā)展和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崔艷輝(2014)在《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出翻轉課堂為我國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便利,切實提高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和大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馬秀麟等2010年對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翻轉課堂在信息技術課中實施的潛在優(yōu)勢及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北京體育大學王國亮老師(2016)等將翻轉課堂引入體育教學的價值及實施策略研究,針對我國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翻轉課堂引入體育教學的核心價值,并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的策略。
以上分別從高校文科、大學英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體育教學四個學科進行了文獻總結,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翻轉課堂不管可以運用到英語、教育學等文化課教學中,同時也可以引入像信息技術課、體育課等其他基礎教育課程中去。不同的學科具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所以在具體科目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到翻轉課堂與各門學科的完美契合。
3.翻轉課堂的本土化研究
翻轉課堂作為美國信息化與課程改革的舶來品,有自己的生長環(huán)境,中美兩國無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教育環(huán)境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避免出現“中體西用”的尷尬局面,我們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更好的把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移植到我國的教育實踐中來。
關于翻轉課堂的本土化我國學者做個大量的研究。石禮娟(2017)等從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來分析翻轉課堂實施的障礙及其根源。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人類性格。所以為了更好的利用翻轉課堂,作者提到通過小班授課、采用圓桌會議、改變評測與考核方式、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方式來克服與矯正歷史與文化的原因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讓中國的學生能夠加強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曲阜師范大學教授李允(2014)對當前翻轉課堂的中國熱進行了冷思考,其中李教授提到,翻轉課堂在中國已呈現“燎原之勢”,究其原因,翻轉課堂確實有它成功的部分,但中國教學改革中也卻是存在”引進情結”。何克抗(2014)提出我國實施翻轉課堂與美國相比存在限制條件和若干挑戰(zhàn)。但同時我國的“跨越式教學”(從其真實內涵與本質特征來看,也就是中國式的“翻轉課堂”)卻比美國的翻轉課堂早了將近7年,這是我們中國的成就,所以,我們在虛心學習西方先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不要妄自菲薄,堅持做到外來產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我們一方面在汲取翻轉課堂優(yōu)勢的同時,一方面也要契合我國的教學實際,切不可盲目,生硬移植。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秉承“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研究一套從我國歷史和文化根源出發(fā)的教學思想,培養(yǎng)中國特色的新青年。
4.翻轉課堂思考與建議的研究
在我國,有關翻轉課堂思考與建議的研究最少,主要是因為我國翻轉課堂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只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上,關于“為什么”和“怎么辦”的研究還比較少。
(1)翻轉課堂中對教師的相關建議
吳仁英(2017)在翻轉課堂: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及因應策略中提到要確立“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科學地運用翻轉課堂模式。同時,吳澤鵬(2015)也提出了基于視頻公開課的翻轉課堂教師培訓模式,對教師的培訓內容體系設計在課程信息、培訓內容、培訓評價、交互活動都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2)翻轉課堂中技術平臺的支撐
倪禮豪(2015)提出為了提高對翻轉課堂教學活動更好的信息化支撐,要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通過編程接口,實現對文本、語音、視頻、圖片等媒體內容的管理。黃斐(2014)提到,時代在進步、技術在革新,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走進校園,其中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課堂教學活動備受老師與同學的青睞,這一電子產品對于實時翻轉課堂具有極大的作用,學生可通過Ipad進行課前知識接受,這對于實現翻轉課堂課堂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就是筆者從翻轉課堂的基本內涵與本質、翻轉課堂的具體應用形式、翻轉課堂的本土化研究、翻轉課堂的思考與建議四個方面對翻轉課堂文獻進行的大致梳理,由于學術有限,文獻太多,筆者僅進行了淺顯的總結,希望能對自己日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三、結語
目前我國有關翻轉課堂的文獻數量很多,但缺乏對翻轉課堂本土化的深入研究,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并沒有完全與我國教學實際相結合。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翻轉課堂中國化,必須對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為教學實踐的發(fā)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艷輝,王佚.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2014,(11):116-121.
[2]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未來的發(fā)展[J].理論探討,2014,(7):5-16.
[3]何朝陽,歐玉芳,曹祁.美國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61.
[4]黃斐.IPAD進入高中課堂的可行性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6):15.
[5]蔣利兵,陳佑清.高校文科課程翻轉課堂有效性的準實驗研究[J].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2016,(7):107-11.
[6]李允.翻轉課堂中國熱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18-23.
[7]劉健智,王丹.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8-71.
[8]倪禮豪.微信公眾平臺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研究與應用,2015,(4):114-118.
[9]齊石玉.國內翻轉課堂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2017, (3):12-18.
[10]石禮娟,別麗華,章程,吳鵬飛.從中美差異剖析翻轉課堂實施的障礙及其根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7,(1): 125-127.
作者簡介:安麗思(1994-)女,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學,課程與教學論。
(中央民族大學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