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謝加書
摘?要: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從生成邏輯來看,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歷史經驗的總結,這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展開則是其理論邏輯,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現(xiàn)實邏輯,這三者共同構成人民獲得感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生成邏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獲得感得到全方位提升,獲得感的內容不斷豐富、受益的區(qū)域更加廣泛、受益的群體更加普遍、評價的標準更加科學;新時代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進一步增強人民獲得感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以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拓展人民獲得感的客觀內容、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的主觀感知、通過擴大開放以營造和提升人民獲得感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
關鍵詞:人民獲得感;改革開放;生成邏輯;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9)06-0031-07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9.06.004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獲得感”,他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盵1]76此后,“獲得感”成為學術界熱議的關鍵詞?!矮@得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在改革語境下,目前學術界關于“獲得感”的理論成果也頗為豐富,主要表現(xiàn)為作為問題的“獲得感”、作為動力的“獲得感”,以及作為目標的“獲得感”方面。[2]首先,作為問題的“獲得感”,這類研究著眼于“獲得感”的內涵解讀以及“獲得感”的時代價值;其次,作為動力的“獲得感”,這類研究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建共享;最后,作為目標的“獲得感”,這類研究著眼于改革的評價標準以及改革實效。
“獲得感”是人們的利益得到維護和實現(xiàn)后而產生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yī)療、環(huán)境、安全等方面[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獲得感的產生、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人民獲得感的“獲得”情況,一方面體現(xiàn)了改革在制度、區(qū)域、行業(yè)間有了科學的標準,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獲得感貫穿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筆者認為,從內涵來看,獲得感是人民有感于某方面增益而產生的積極主觀體驗,其表現(xiàn)形式是主觀的,其內容是客觀的。一般來說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顯著成效會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從外延來看,人民的獲得感包括經濟獲得感、政治獲得感、文化獲得感、社會獲得感、生態(tài)獲得感等方面。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是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將有助于進一步增進改革開放共識,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
一、人民獲得感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生成邏輯
(一)增強人民獲得感是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
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經驗反復表明,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是治國理政的基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治國之基在得民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4]156。誰增強了人民獲得感誰就能獲得人民支持。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物質獲得感是首要的。勞動是謀生的手段,治國理政要通過恰當的政策,使勞動者獲得必要的謀生資料。農耕時代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無一不是通過抑制豪強兼并土地、輕徭薄賦等政策增強人民獲得感而實現(xiàn)的。相反,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衰敗無一不是民不聊生,人民無法生存下去而導致的。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很難增強的。鴉片戰(zhàn)爭后人民連基本生存所需的要求都不能達到,部分先進的中國人紛紛尋找出路又先后失敗,最后效仿俄國“勞工階級聯(lián)合他們全世界的同胞,作一個合理的生產者的結合,去打破國界,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5]368蘇俄的革命經驗啟發(fā)了中國人民走一條新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實踐經驗表明,增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革命形勢下,黨帶領群眾通過多種形式的土地政策:從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不斷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6]13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經驗教訓表明,人民獲得感大小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總體上呈現(xiàn)正相關。凡是較大增強人民獲得感的時期,人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較高,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較好,反之亦然?!榜R克思主義是好東西,但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帶來人民生活的改善,誰還相信馬克思主義?”[7]688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改革開放從滿足人民對溫飽的向往出發(fā),黨和政府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注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wěn)步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初步形成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生動局面。當前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xiàn)更美好的生活而奮斗。
(二)增強改革開放進程中人民獲得感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fā)展
首先,增強人民獲得感是遵循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滿足人的生存需要是人類繁衍延續(xù)的前提和基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盵8]1002從人類發(fā)展歷史進程來看,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個體勞動逐漸能夠滿足更多人的生存需要,雖然人民的獲得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在逐漸增強,但這不過是“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9]714“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盵10]154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正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解決勞動異化問題,最終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最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奠定了制度基礎,而改革開放為增強最廣大人民獲得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的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盵11]
其次,增強人民獲得感是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要求。社會主義較之于其他社會形態(tài),其優(yōu)越性十分明顯。一方面,在于社會主義追求的是最廣大人民的獲得感。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12]64另一方面,在于能更多更快地增強人民獲得感。“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盵12]225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以時空壓縮的發(fā)展形式短短數十年走過了發(fā)達國家數百年的歷程,極大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贏得了國內外普遍贊同。
第三,增強人民獲得感是遵循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要求。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共產黨的執(zhí)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在于人民,人心向背是執(zhí)政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10]411共產黨執(zhí)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國共產黨自執(zhí)政以來根據不斷變化的世情、國情、黨情,不斷調整政策措施,從改革開放之初開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現(xiàn)在的以人民為中心、從以前實現(xiàn)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到今天的高質量發(fā)展。雖然看似發(fā)展重心和目標改變了,但實質均是在不同發(fā)展背景下以增強人民獲得感為施政目標。前者是實現(xiàn)施政目標的基本途徑,后者是施政目標的價值取向。最終都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夢想。
(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現(xiàn)實邏輯
首先,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1978年冬聞名于世的小崗村實施包產到戶的動力就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當群眾勞動同其家庭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積極性就增強了,群眾一年翻身。小崗村的成功實踐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短短幾年,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生產自主權,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改革開放初期廣州市場淡水魚的價格便宜但供應嚴重不足,1979年3月廣州開放塘魚價格,淡水魚價格高漲,周邊的魚紛紛“游”到廣州來,魚市很快豐富起來,魚價又回落到合理水平。對此,《南方日報》以“喜看廣州市民‘食有魚’”為題報道了這一現(xiàn)象[13]。通過實踐親身體驗到市場調節(jié)的好處,更深刻認識到計劃經濟的局限性,越來越多的人支持擴大市場調節(jié),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形成和發(fā)展。可見,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極大地推動了改革開放進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旗易幟,部分群眾對我國的改革開放產生了困惑。中國向何處去?在關鍵時候,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fā)表了南方談話。鄧小平堅定指出:“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盵12]370南方談話回答了當時部分群眾對改革開放的疑惑,旗幟鮮明強調要改善人民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澳戏秸勗挕焙?,通過進一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沖擊了不合時宜的舊體制和舊觀念,中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人民的獲得感也顯著增強,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再次,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當前改革開放進入到新時代,面臨著新課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14]新時代改革開放要圍繞主要矛盾的轉化而展開,不斷增強人民的美好生活獲得感。從國內來看,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挑戰(zhàn)較大,就業(yè)壓力較大,存在著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諸多短板,面臨著三大發(fā)展差距、基尼系數較高等現(xiàn)實課題;從國外來看,改革開放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世界范圍的發(fā)展問題、治理問題、和平問題、信任問題仍然是人類面臨的四大難題。面對著一系列深層次矛盾,“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15]。黨的十九大以來,從教育到就業(yè),從醫(yī)療到養(yǎng)老,從經濟發(fā)展到社會建設,從國內到國際,一系列改革開放新舉措精準出擊,向著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邁進,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
二、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具體表現(xiàn)
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奇跡,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世界潮流,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是人民獲得感不斷增強的歷史。
(一)人民獲得感的受益內容不斷豐富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現(xiàn)今“五位一體”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受益內容不斷豐富,經濟獲得感、政治獲得感、文化獲得感、社會獲得感、生態(tài)獲得感逐漸彰顯。首先,我國已穩(wěn)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主體不斷增多、社會物質產品日漸豐富。人民生活從不足溫飽到即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逐漸實現(xiàn)國強民富。其次,中央逐漸下放權力到地方、政企分開、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人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參與權利逐漸得到保障,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漸形成,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第三,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精神產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弘揚。第四,和諧社會建設有序推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保體系,解決了空前艱難的就業(yè)問題,打贏了一個個艱巨的扶貧攻堅戰(zhàn)。社會治理能力也顯著提高,社會安全網越織越緊。第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天藍、水綠、地清”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氣候環(huán)境明顯好轉,除霾攻堅戰(zhàn)取得重大突破。
(二)人民獲得感的受益區(qū)域更加廣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區(qū)域不均衡發(fā)展到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巨大變化。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東部沿海到內陸地區(qū),人民獲得感的受益區(qū)域更加廣泛。首先,城鄉(xiāng)差距逐漸縮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考上大學,跳出農門,當一名工人或國家干部,吃“商品糧”是無數農民家庭最大的夢想。當時城鄉(xiāng)差距較大,以1978年為例,城鄉(xiāng)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7.5%和67.7%。經過多年的改革,在國家、社會、農村基層多方努力下,隨著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逐步打破、戶籍制度的改革,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的興起,尤其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逐步實施,城鄉(xiāng)各項差距日益縮小。2017年中國城鄉(xiāng)恩格爾系數為29.3%[16]。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開始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奮斗。其次,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局面逐漸形成。1988年鄧小平提出“兩個大局”的戰(zhàn)略構想:沿海地區(qū)要加快發(fā)展,從而帶動內地發(fā)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反過來,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fā)展,這也是個大局。[12]277在第一個大局思想指導下,東部沿海地區(qū)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而西部地區(qū)發(fā)展卻相對滯后。世紀之交,我國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中部崛起戰(zhàn)略、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等國家級發(fā)展戰(zhàn)略,區(qū)域發(fā)展的相對差距逐漸縮小。2002—2017年東西部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之比由2.57∶1縮小到1.85∶1[17]。2013年以來,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長江經濟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持續(xù)發(fā)力,對我國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東部沿海、中部地區(qū)、西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開啟了與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局面。
(三)人民獲得感的受益群體更加普遍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獲得感的受益群體更加普遍,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獲得感普遍增強。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而且經濟收入得到提高、職業(yè)選擇更加多樣化、政治訴求更加層級化。同時,隨著“三農”工作的展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農民階級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條件都得到了極大改善。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進廠后成為城市產業(yè)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感明顯增強。第二,隨著勞動工種的日益多樣化和交叉銜接,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改善。傳統(tǒng)體力勞動者在取得更高經濟收入的同時,在價值取向方面、職業(yè)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而腦力勞動者的經濟收入和政治地位也逐步提高、職業(yè)分布更加多樣化。第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除工人、農民兩大階級外,從知識分子這一階層中逐漸分化出新的社會階層。新的社會階層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新生事物的代表,他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得了應有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以及社會的認同,成為改革開放的生力軍。
(四)人民獲得感的評價標準更加科學
首先,堅持群眾立場。在獲得感的客觀評價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xiàn)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盵18]在獲得感的主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評價改革成效上要堅持群眾立場,關鍵要看辦成了多少事,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盵19]其次,注重內容。堅決反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給群眾以實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要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20]116。政府應該把群眾是否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21]4作為考核官員的重要指標。第三,著重提升中低收入群眾獲得感,注重公平正義。公平方面,以往無論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宏觀方面還是事關百姓生活的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的微觀層面,精英階層總是獲益更多?,F(xiàn)在政治上的全民參與,全面小康建成路上的一個都不能少,文化上的大眾教育,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表明改革更加注重對社會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的幫扶。正義方面,把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更加重視人權,保障人民的生命權。
三、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全面提升人民獲得感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以人民群眾持續(xù)增長的需要不斷拓展獲得感的客觀內容,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的主觀感知,通過擴大開放以營造提升人民獲得感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tǒng)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21]68
(一)堅持黨的領導的主導地位和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體地位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的主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同志曾說:“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tǒng)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tǒng)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盵22]341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樹立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的導向意識。同時,堅持黨的領導就要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一方面,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黨內局勢,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在解決問題中保持前瞻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建設一支真正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且富有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第二,堅持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既是改革的主體,也是獲得感的主體。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為了突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為誰改”“怎么改”的問題。只有突出“為誰改”,改革才有了目的導向,才能找出“怎么改”的選擇路徑。以人民共建為基礎、以人民共治為途徑、以人民共享為落腳點。首先,以共建為基礎。政府要創(chuàng)造條件放寬市場準入,使人民群眾平等享有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機會。企業(yè)要加強自主核心技術研發(fā),推動產業(yè)優(yōu)化升級。高校要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為改革輸送更多人才。基層組織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群眾參與社區(qū)治理,確保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其次,以共治為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21]97全面推進改革,要建成國家頂層設計、社會組織介入、基層群眾參與的三重共治格局,彼此互動共通并協(xié)同作用。最后,以共享為根本立足點。共享是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目的的必然選擇。改革的紅利應該惠及全體百姓,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必須由全體人民共享。
(二)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拓展獲得感的客觀內容
改革向縱深發(fā)展最關鍵是看人民群眾從中得到了多少實實在在的“好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需要是否得到持續(xù)滿足。當前,拓展人民獲得感的客觀內容就要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對“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行建設。首先,建立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提升人民經濟獲得感。產業(yè)體系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引領,協(xié)同發(fā)展;市場體系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收入分配體系上體現(xiàn)效率,促進公平;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體系上彰顯優(yōu)勢,聯(lián)動協(xié)調;綠色發(fā)展體系上實現(xiàn)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全面開放體系上實現(xiàn)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以及充分發(fā)揮市場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其次,發(fā)展協(xié)商民主,提升人民政治獲得感。協(xié)商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民主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xiàn),是現(xiàn)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發(fā)展協(xié)商民主,就要強化協(xié)商民主的法律化、程序化、層級化和透明化,使協(xié)商民主真正做到順乎民意。再次,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人民文化獲得感。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映時代精神,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提供強大支撐。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第四,補齊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社會獲得感。要積極創(chuàng)新補齊民生短板的機制體制,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民生建設發(fā)展模式,實現(xiàn)民生領域的平衡性協(xié)調性發(fā)展。第五,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人民生態(tài)獲得感。大力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教育和宣傳,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加大生態(tài)保護的法治建設,完善生態(tài)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劃定生態(tài)保護紅線,加大生態(tài)保護執(zhí)法力度,努力建成一個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的美麗中國。
(三)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的主觀感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國際上對于改革開放的非議也一直存在著。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講好改革開放故事,擺脫中國“挨罵”的局面,提升人民獲得感的主觀感知?!爸v什么”“怎么講”是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需要把握的兩點。首先,要講好中國改革緣起和改革成果的故事。一方面,中國改革緣起的故事非常悲壯。歷經十年內亂,跨過兩年徘徊。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演繹出一樁樁氣吞山河的故事。例如,“要吃米,找萬里”——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鞠躬盡瘁敢于擔當的公仆精神的故事;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視察歐美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后排除萬難以極大政治勇氣開啟改革開放的故事。只有講好這一樁樁故事,才能讓中國人民倍感改革開放之不易,才倍感珍惜。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故事振奮人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走入世界舞臺中央。在世界其他地區(qū)矛盾和沖突此起彼伏的同時,中國國內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23]。其次,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要通過政府和民眾的雙重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多渠道傳播載體,整合媒體資源。對內要充分利用媒體,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即時傳播,把改革開放帶來的滿足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通過講故事融入人民的思想意識當中。對外要充分利用被傳播國家或地區(qū)人民的喜好,做到傳播內容有的放矢、傳播方式新穎搶眼,爭取每次的傳播效果達到預期,向世界人民展示一個更真實、更全面、更立體的中國。另一方面,民眾也要積極參與其中,尤其是在國際交往中要敢于為傳播好改革開放故事發(fā)聲,敢于同損害中國形象、詆毀改革開放的行為做斗爭。
(四)通過擴大開放以營造和提升人民獲得感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
首先,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這是對世界歷史的深刻總結。 “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盵10]404始于新航路的開辟,最終形成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使得“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0]405。到了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已然形成并成為不可阻擋的浪潮。經濟上的貿易往來,政治上的互通有無,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使得國際交往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加入到這個浪潮中的國家或地區(qū),都曾或正在其中獲利。其次,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這是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總結。由于閉關鎖國,中國在近代以來遭受西方列強近百年的凌辱。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中國在歷史上對世界有過貢獻,但長期停滯,發(fā)展很慢?,F(xiàn)在是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22]132“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盵22]133對外開放以來,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實現(xiàn)了生產力的跨越式發(fā)展。未來中國還將繼續(xù)深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盵24]再次,總結世界和中國歷史,開放必定帶來進步,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而封閉只能導致落后。如今隨著貿易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想的抬頭,要采取更加開放、包容、互惠的政策。一方面,要進一步激發(fā)進口活力,放寬市場準入,完善改革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要營造更加便利的營商環(huán)境,繼續(xù)推動雙邊、多邊合作的深層次發(fā)展。同時,還要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層次合作,與世界人民一道致力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共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2]周盛.大數據時代人民獲得感的解析與顯性化策略[J].浙江學刊,2018(5):74-81.
[3]田旭明.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的理論意涵與現(xiàn)實意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4):71-79.
[4]孟子.孟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5]李大釗.李大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01).
[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本報通訊員.喜看廣州市民食有魚[N].南方日報,1983-12-18(A01).
[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十九大報告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16]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2018-02-28][2019-03-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17]安樹偉.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演變與格局重塑[J].人文雜志,2018(6):19-24.
[18]本書編輯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李智勇.在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N].學習時報,2017-12-18(01).
[2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21]本書編輯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中國何以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EB/OL].(2017-09-21)[2019-03-16]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7/0921/c353596-31128565.html.
[24]管克江,杜尚澤,丁汀.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8-4-11(01).
On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ng Ling?Xie Jia?sh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ly enhancing peoples sense of gai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point of generation logic, enhancing peoples feeling is the summar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which becomes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its theoretical logic, and the massess desire and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re the realistic logic.These three together form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sense of gain has been enhanced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ntent of sense of gain has been constantly enriched, the regions benefiting from it have become more coordinated, the groups benefiting from it have become more common,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have become more scientific.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and enhancing peoples sense of gain must adhere to co?construction, sharing and co?governance of all th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he objective content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with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people, enhancing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by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bout reform and opening up, creating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peoples feeling by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Key words: peoples sense of ga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generation logic; practic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