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娟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任務(wù)不僅是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yīng)該從體驗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等不同方面樹立起閱讀教學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學會運用想象和情感體驗。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引言:
語文這門課程是學生成長中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這門課能夠讓學生奠定語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基礎(chǔ)。學習過程中可提高學生識字和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梢允箤W生更好的與人交往,進行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并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師的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很多老師忽視學生的認知需求,過度強調(diào)知識技能訓練。閱讀教學傳授知識是一個基礎(chǔ),而很多教師沒有了解到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需求,在短短的上課時間,僅僅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為一個教學目的,對學生進行灌輸。幾乎每篇文章都從字詞句等結(jié)構(gòu)特點,從單純的語文技能訓練出發(fā),不挖掘教材背后的思想情感因素,不注意與課文相關(guān)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學僅僅是為了解釋知識點。這樣功利化的教學方式,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會東西。
1.2學生閱讀范圍狹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接觸的最多的閱讀文本就是課本。學生對課本的閱讀方式就是聽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講解分析和練習。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接觸課本的時候,也逐漸失去了對課本閱讀的興趣。而且,在當今的多元文化下,很多學生都熱衷于電視和網(wǎng)絡(luò)。他們很多都熱衷于這些快餐文化,變得越來越浮躁,很難靜心閱讀一些靜態(tài)的書本,對文學的迷戀程度越來越低。也由此,閱讀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
2.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還是比較模糊,對于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只要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有熱情,因此,教師就要結(jié)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使學生進行閱讀的強大動力。例如,在進行《風箏》一文教學時,教師并沒有急于進行課文的閱讀教學,而是拿了幾個風箏帶領(lǐng)學生到操場上進行放風箏的游戲,小學生都是愛玩的,積極性異常高漲,每個學生都表現(xiàn)得十分興奮。通過放風箏游戲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有了親身經(jīng)歷再進行課文的閱讀,對課文理解也更加的深入和透徹。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占據(jù)主體地位,為了搶進度完成教學任務(wù),課堂教學設(shè)計得十分緊湊,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讀、記錄、背誦,沒有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究。新課改指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而朗讀就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手段,在進行課文朗讀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并給予學生發(fā)揮的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體會、理解文章,并把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通過朗讀的形式重新展現(xiàn)出來。例如,在學習《觀潮》一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選取能夠表現(xiàn)出大潮奇特、雄偉、壯觀的段落進行朗讀,組織小型的朗讀比賽,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盡情地展現(xiàn)自我。
4.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作用,只有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效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首先,要糾正學生閱讀時三心二意的不良習慣,要讓學生端正態(tài)度、專心致志、平心靜氣地進行閱讀;其次,在閱讀過程中還要進行思考,多提出質(zhì)疑,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問題的提出、分析、思考,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要讓學生擴大閱讀范圍,不要禁錮在教材中的這些文章上,而是要廣泛涉獵,例如,報紙、雜志、名著、散文詩歌等,只有閱讀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文章,才能不斷擴充知識量、開闊視野,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5.思考小學語文閱讀時的要領(lǐng)。
思考小學語文閱讀時的有哪些要領(lǐng)?在學生們閱讀時,要抓住"眼要快,音要準,感情色彩不能亂"的要領(lǐng),就是說在閱讀的時候,眼睛要快,集中注意力,一定不能錯行,要在讀之前迅速看見字眼,發(fā)音一定要準確,要注意多音字的發(fā)音及口頭語的壞習慣,在閱讀時要帶有正確的感情色彩(喜悅、悲傷、恐怖、凄涼等等)。在學習“成長的故事”這篇文章時,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課文中描述了一個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時就要求學生閱讀時帶有快樂的感情色彩。帶有正確的感情色彩閱讀時,使文字顯得更加鏗鏘有力,抓住閱讀的要領(lǐng),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演講能力。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既要遵循學生目前的接受能力,同時也要考慮到語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選擇與之相適應(yīng)的教學設(shè)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實施合理的教學,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陸小平.關(guān)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35-37.
[2]張冉.引導、研讀、運用――關(guān)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春歲月,2013(20):3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