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嬌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針對學科教學的研究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人們也在實踐過程當中不斷的探索如何通過多模式,多元化,多層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優(yōu)化語文教學,而戲劇化教學模式是目前探索出的一種具有較強感染力的教學方法。戲劇教學具有操作簡單、便于推廣等諸多優(yōu)勢,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能夠通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語文 戲劇 閱讀
語文學科的基礎性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小學階段所打下的語文基礎顯得尤為的重要。伴隨著義務教育階段的不斷推廣,人們對教育方法的看法也更加的多元,人們也在思考如何改變業(yè)務教育階段知識點雜、難、偏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對于語文課堂教學多元化、多層次、多模式業(yè)的探索尤為引人矚目。一線教師結合語文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隨著教學難度的不斷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接受度也在隨之增加,但使其增長速度并不能夠有效地滿足語文教學的需求,所以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來發(fā)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是目前及時解決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過程當中提出,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語文基礎學科教育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發(fā)展。教育改革的領導之下,教師更加注重如何綜合學科與學科,知識點與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學習,通過內在聯(lián)系對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知識整合,來更加的強化學生的全面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
一、小學語文與戲劇課程整合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認為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在文字表達和語言能力,需要通過強化語文知識的基礎性來增加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將語文學科的基礎性作用拓展到全部學科當中,形成“大語文觀”。簡單來說,就是發(fā)揮小學語文的基礎作用,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知識學習深入到各個學科當中,通過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明顯界限來讓其他學科的知識服務與語文知識,也讓語文知識服務于其它學科的學習過程。戲劇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的適應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層次,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此外,戲劇教學的簡單操作的特性,在教育實踐中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推廣意義。
二、戲劇在小學語文中的具體運用
長久以來,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模式一直都是偏于固定的,所以,如何針對教師群體來改變其教學觀念,進一步推廣現(xiàn)代教育觀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以身作則不斷的強化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通過閱讀技巧和方法的交流,來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主性。
首先,戲劇教學思想下,教師需要教語文教學和戲劇整合起來,通過多學科的知識整合來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傳統(tǒng)模式下課堂是教師的天下,學生只需要發(fā)動自己的腦子,把知識點記錄下來并熟練的運用,而戲劇教育當中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語文知識的學習當中展現(xiàn)出自身的獨立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學會表達,學會理解,學會質疑,所以,在戲劇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來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同時培養(yǎng)起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強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葉圣陶先生認為“自能讀書”和“自能作文”是教育最高境界。從葉圣陶先生的教育觀點當中,可以看出個性化和能動性是他在教學中的主要觀點,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在教育過程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是積極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去閱讀,自己去理解,自己去理解自己去獲得屬于自己的快樂,通過個人的感知來讓學生愛上自身學習的行為、愛上學習的過程。《第八次》中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布魯斯打了八次仗?蜘蛛織了八次網(wǎng)?‘八’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意義?”基于學生的質疑,我并未明確的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再次去閱讀文章,通過自主學習來了解蜘蛛織網(wǎng)的過程,了解布魯斯打仗的過程,學生在角色演繹的過程當中,也逐漸的領會到了此次文章教學的宗旨。面對學生的問題,老師如果僅僅是告訴他這個明確的答案,那就難免會犯下一葉障目的錯誤,如果能夠在學生問題的基礎之上引導他去自主探索,尋找自己的答案,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必然是更有意義的。
其次,戲劇教育過程當中穿插戲劇的內容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引導導。語文教學并不僅僅是教授書本上的知識點,而是能夠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表達,進行人際交流,通過課內外活動的探索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僅僅停留在分數(shù)之上,學生的視野、知識儲存量等都是很重要的考核方面,而戲劇教育就能夠有效地做到這一點。
從語文教學課堂來看,教師利用戲劇教育來組織學生來分成不同角色進行演繹,通過課下排練的方式增加學生的熟練程度,讓學生能夠有自主發(fā)揮的空間,也能夠符合小學生對外接觸的好奇心心理。戲劇對于課堂的作用是能夠增加學生的整體代入感,讓學生通過賞析作品,通過作品人物的模仿,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格局空間,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語文學科的魅力。
戲劇教育在語文課堂當中的運用并不是在增加語文教學的的負擔,而是通過語文教學和戲劇之間的有效搭配來豐富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鑒賞賞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總是心性不定,外界事物總是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一直待在課堂上不斷吸收知識總是枯燥的,而戲劇表演和戲劇賞析是帶有趣味性的,能夠通過教學實踐來進一步發(fā)揮出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種或多種戲劇技巧來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戲劇內容和課堂知識,通過角色扮演、人物構建、圖畫定格等更好的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闡釋,去做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去說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此外,在教育實踐中十分注重學生的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九色鹿》角色扮演之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想象國王指導調達的真面目后又會采取怎樣的行動?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對文章進行進一步的續(xù)編。這種方式不僅僅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升華自身對知識的認知,而且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強化自身對課堂知識的印象。
此外,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戲劇教育提供了多種途徑,課堂的戲劇教學也不僅僅集中在角色的扮演之上,也能夠通過媒體技術來讓學生去感受到具向化,真實化的內容。讓學生跳出簡單知識學習的牢籠,發(fā)揮出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的作用。
小學階段語文知識的學習看似十分簡單,但是卻又大智若愚的智慧,它是所有知識的基礎,若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小學階段語文知識的魅力,必然能夠為其他學科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戲劇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將聽說與讀寫有效的結合起來,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學習效果的固化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戲劇在語文教學當中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通過兩者相互結合的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將枯燥無味的語文知識變成一種活動的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發(fā)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團隊合作的時候來發(fā)揮出學生的團結力和帶動性,將坐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灌輸變成主動的探索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戲劇在語文課堂當中的運用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踐不斷的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和教育的內容不落窠臼,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出語文基礎知識的優(yōu)勢,通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新世紀所需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新課程中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J].語文建設,2002,(6)
[2]張曉華 . 臺灣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教學的解析 [J], 教育學報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