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黨員數量的迅速增加,給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和入黨后的教育與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目前,高校各級黨組織在發(fā)展大學生黨員和對大學生黨員的后續(xù)培養(yǎng)教育過程中,存在著種種問題。要確保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入口”質量和入黨后培養(yǎng)教育和成長質量,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規(guī)范、科學水平,構建、實施科學、規(guī)范的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與管理教育全過程質量保障體系是解決以上種種問題的重要途徑,也能給大學生黨員畢業(yè)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原則
1.構建原則
(1)客觀性原則。各高校質量保障體系應當建立在本校大學生黨建現狀的基礎之上,在確保學生黨員政治本質,遵循《黨章》、《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等黨的規(guī)章制度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地構建本校的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
(2)系統(tǒng)性原則。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個監(jiān)督、考核、評價綜合性系統(tǒng),體系包含制度、內容、方式方法等諸多方面,體系中各環(huán)節(jié)相互關聯,復雜而緊密,同時也科學規(guī)范,易于操作。
(3)實效性原則。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是為了提升大學生黨員的整體綜合素質,是為了保障大學生黨員的質量,更是為了保障大學生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重在實效。
(4)長效性原則。一名大學生自遞交入黨申請書至成為中共黨員再到畢業(yè)離校少則兩三年,多則六七年,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要涵蓋其整個過程,因此體系的構建要具有長效性。
2.內容與方法
(1)入黨前啟蒙教育與入黨后系統(tǒng)教育相結合。通過對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進行啟蒙教育和經常性的、具有較高層次、較強針對性的系統(tǒng)性黨性、思想教育,保障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保障大學生黨員始終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思想上的先進性和品德上的高尚性,使其具有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樂于發(fā)揚奉獻精神,勤奮刻苦學習,發(fā)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和引導他們奮發(fā)向上,銳意進取,矢志成長。
(2)評價考核與教育并重。評價考核機制能客觀反映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成長質量,也是檢驗教育成效性的重要標尺。大學生入黨前的評價考核內容在符合黨章關于黨員發(fā)展的相關規(guī)定要求,同時也要適合大學生的特點。其評價考核指標涵蓋思想品質、實踐能力、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集體意識等層面,且是這些方面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因此,高校大學生入黨前的評價考核應以學生為本,采取科學的數據量化考核評價為主,人性化感知評價為輔評價方式。數據量化考核評價主要是對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進行準確的數據化評價,如學習成績、活動參與度、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工作等,通過量化考核評價體系,促使入黨積極分子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在結合教育培養(yǎng)達到提升黨員發(fā)展整體質量的效果。人性化感知評價主要是對入黨積極分子動態(tài)的思想狀態(tài)、道德品質等難以量化的方面進行評價,一般采取入黨積極分子的自我評價和群眾對其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二)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的途徑
1.建立長效的、形式多樣的教育體系
從一名普通大學生到一名合格的中共正式黨員的蛻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蛻變過程跟黨組織對他們的培養(yǎng)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入黨前培養(yǎng)教育和入黨后的再教育二者不可偏廢,入黨前教育開展的實效果好,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才能得到保障,入黨前教育開展的實效果好,大學生黨員才能健康成長。
(1)構建分層次教育體系。對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對象、大學生預備黨員和大學生正式黨員分別開展有針對性的啟蒙式教育、集中教育、合格教育和先進性教育。抓好入黨積極分子的啟蒙教育, 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之進一步向黨組織靠攏;抓好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對象的集中教育,夯實培訓的質量, 保證培訓的效果, 把好“入口”關;對預備黨員進行做合格共產黨教育并與預備期考察相結合,通過合格教育,預備黨員本人依照合格黨員的標準,自我查擺問題,黨組織、黨員同志幫助他們查擺和解決突出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加強教育,使其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對大學生正式黨員開展先進性教育,黨組織把先進性教育融入到組織生活、發(fā)揮黨員作用、參加社會實踐、時事政治學習中,促使大學生黨員們不斷健康成長, 并在學習、工作、生活等諸多方面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
(2)不斷豐富教育載體和形式。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喜歡新事物、樂于實踐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建立課上課外、網上網下、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四維”教育形式和集中學習、小組學習、個人自主學習和主題實踐“四位一體”的學習形式。堅持課堂講授、多媒體教學、知識競賽、心得交流、座談討論等相結合。充分利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Inter網,創(chuàng)辦電子期刊,開辦“網上黨校”;充分利用微信、QQ等新媒體,發(fā)揮其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的優(yōu)勢,將其打造成黨員教育的有效載體。靈活運用豐富的教育形式和載體,可以切實增強學習的效果。
一味地學習理論知識會讓人感到枯燥,所學的理論也顯得蒼白無力,它們只有得到了實踐的印證才會顯示出其正確性和偉大的指導意義,才會被廣大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真心接受。因此除了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的教育外,開展特色鮮明、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也是入黨積極分子培養(yǎng)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實踐教育活動可以結合廣大青年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特點和他們所學的專業(yè),結合重大事件、重要節(jié)日和紀念日引導他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到優(yōu)秀黨員身邊,深入社會,探索和建立與專業(yè)學習、黨性錘煉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機制,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理論和自身能力為社會做有意義的公益活動,在實踐中增強黨性,在實踐中踐行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實際中讓他們體會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建立大學生黨員成長質量量化綜合評價體系
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考察與培養(yǎng)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的過程,主要涉及入黨申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業(yè)務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和群眾威信等諸多因素,這些方面又涵蓋若干子因素。每個子因素因人因時而變化,因此該過程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工作。目前,高校在發(fā)展學生黨員時,對此過程大多采取了“化繁為簡”的辦法,即以某一個因素或子因素當成“硬指標”(如學習成績、工作表現、群眾基礎或黨課成績等中的一項),作為確定某同學是否為入黨積極分子或發(fā)展對象的標準。在入黨積極分子確定后,培養(yǎng)聯系人在對其的培養(yǎng)與考察過程中又缺乏科學規(guī)范、易于實際操作的規(guī)程與依據,往往以個人主觀來評判被考察人的優(yōu)劣,因此考察結論不夠客觀、公正。建立科學、規(guī)范、操作性強的學生黨員發(fā)展動態(tài)管理系統(tǒng)和綜合考評系統(tǒng)則可以公正、客觀地評價每一名志愿加入黨組織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蒲芝權.有青年就有未來 有人才就有希望[N].貴州日報,2011-10-20(11)
[2]丁雅誦.大學生黨員要有“先鋒范兒”[N].人民日報,2017-03-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