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匯寅
大人物都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定位,曹操也不例外。他年輕時找當時的名士許劭為自己預(yù)測未來。許劭對其品行了然于胸,不便直言。最后被逼急了,才脫口而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三國志》)曹操聽后仰天大笑,十分滿意。他看重的是英雄,沒把“奸”字當回事。于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舞臺給曹操饋贈了一個水白臉臉譜,表示其為陰險奸詐之人。
三國時期,曹操的能力獨冠群雄。劉備頂著皇叔的桂冠走四方,基本由孔明牽著鼻子走,其才能遠勝于阿斗,但兒子的遺傳基因終歸來自于他。孫策上靠父親的一點基業(yè),另加連襟周瑜相助才成氣候;孫權(quán)“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儼然提線木偶一個。曹操不一樣,他白手起家,善于搜羅人才、用其所長,手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荀或、荀攸、郭嘉、程昱、劉曄、司馬懿等均為頂級智囊。曹操實行集體議事、個人拍板,他虛懷納諫,審時度勢,“挾天子以討不臣”,搶占政治制高點,借以統(tǒng)一了戰(zhàn)亂的北方,為西晉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chǔ)。他還為兵家圣典《孫子兵法》做注,精通琴棋書畫,懂醫(yī)藥養(yǎng)生,在文學(xué)史上名聲顯赫。劉備孫權(quán)之輩望塵莫及。
如此絕代豪杰,為何頭銜上被冠以“奸”字?多說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成就。羅氏固然有“帝蜀寇魏”丑化曹操之心,但《三國演義》的故事多有史書記載,貶低曹操的情節(jié)即便有點虛構(gòu)成分,亦非完全向壁,大抵事出有因。
他夢中殺近侍或許不實,三國時代僅次于董卓的殺人狂卻舉世公認。他父親避難徐州時被陶謙的部下殺害,為報私仇,他率軍攻陶謙未克,競遷怒于周邊的無辜百姓屠殺男女數(shù)十萬,《資治通鑒》謂之“雞犬亦盡,墟邑?zé)o復(fù)行人”。心狠手辣,一至于此。官渡之戰(zhàn)大敗袁紹后,為絕后患,他活埋袁軍俘虜8萬,全無一絲憐憫。對政敵更是趕盡殺絕,董承、伏完、金神等多人俱遭滅族,連伏皇后和兩個皇子也不放過。他以個人好惡定生殺予奪,一代名士、“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好提異見,他看不順眼將其滅族。袁忠、桓邵得罪了他,亦遭滅族。楊修恃才傲物,曹操怕他日后坐大,一殺了之。名醫(yī)華佗屢請不至,也怒而殺之。對身邊的侍妾偶有懷疑就大棒打死,殺呂伯奢僅為防止他舉報。有一次軍中缺糧,他擔(dān)心軍隊嘩變,居然栽贓主糧官偷糧,借這顆人頭穩(wěn)定了軍心。
功臣若有半點異心,同樣不會放過。荀或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立有不世之功,荀或見他有篡位野心,勸其盡忠漢室勿行大逆不道之事。曹操奮斗一生就是為了自家坐江山,盡管他沒上孫權(quán)的當,僭越稱帝,卻早已是無冕之王。他還挑明“我就是周文王”,兒子當周武王自然水到渠成。荀或的勸告觸及了他靈魂深處的核心利益,怎會有好果子吃,最后逼其自盡。
李宗吾說:“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辈懿偻耆珡氐椎匾宰晕覟橹行模膊蝗缫庹呓^不輕饒。他的野心重于千萬人的性命,公然宣稱:“寧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p>
為曹操翻案者說他的“奸”只是不忠于漢室,違背了過時的正統(tǒng)觀念并不為錯。無奈歷史首先由當事者親手書寫,其次才由他人論定。曹操欲取代漢室縱可見諒,他殺那么多無辜臣民與漢室何干?他自知樹敵太多,自己又是盜墓專家,因而臨終前下令不許在墓中塞進金銀珠寶。強盜也怕盜墓的,心有冷病得防人。
“興亡誰人定,是非豈無憑”。劉備摔阿斗固有假仁假義之嫌,但他施仁政頗得民心,敗軍之際競有十多萬百姓隨之逃難。此時他自身難保,別人勸他甩掉這拖家?guī)Э诘陌?。他說:“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劉備不忍棄民,曹操濫殺無辜,二者高下立判。老百姓不管如何“下愚”,對于誰真愛民、誰假愛民,心中終究有桿秤。
曹操的臉譜業(yè)經(jīng)自己畫就,本人亦認同。誰想替他涂脂抹粉去掉“奸”字,只是一廂情愿?!罢f你行你就行,說不行就不行”,恐怕歷史和人民都不會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