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丹
摘要:手機作為迄今為止最為便攜的移動終端,它與互聯(lián)網的結合使其成為人們交流溝通、休閑娛樂、獲取信息、表達訴求、商務交易等的重要平臺,也是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一塊重要陣地,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娛樂方式、政治觀點、道德觀念、交往方式、婚戀取向等方面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得知,手機網絡對大學生娛樂價值觀、婚戀價值觀、道德價值觀造成的消極影響顯著。因此,充分發(fā)揮手機網絡的載體功能、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手機網絡;大學生;大學生價值觀
一、手機網絡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手機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大學生普遍對手機網絡依賴性較強。根據相關數據分析發(fā)現手機網絡對大學生價值觀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婚戀價值觀過于開放化
婚戀價值觀是人們對戀愛、婚姻、家庭、性愛的基本觀點和看法,是人們對選擇伴侶的標準、戀愛本質、性愛取向等相關問題的內在尺度和準則。調查顯示,87.6%的同學都利用手機視頻APP觀看過婚戀方面的影視劇、節(jié)目等。關于“利用手機APP上網時對接觸到的婚前性行為的手機新聞和視頻等的看法”一題的回答,只有14.7%的同學無法理解,41.2%的同學認為“只要真心相愛,無需指責”,位居第一;此外關于“點擊手機APP上網時對接觸到的婚外戀新聞和影視劇等的看法”的回答,只有不到32.55%的同學明確表示“這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而有49.4%的同學表示“雖不贊成,但可以理解”,這一調查結果與之前的設想大相徑庭。
手機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的婚戀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夾雜著諸多大尺度的圖片、視頻和不健康的信息,這給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不夠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大學身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道德價值觀失范化
人們心里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道德價值觀是人們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根據自身道德需要,衡量社會上各種現象是否具有道德價值、進行評判時所持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調查統(tǒng)計表明,41.9%的同學認為使用手機網絡的行為“是自由和虛擬的,不必太認真”,只有22.7%的同學認為“雖自由,但也必須嚴格講道德和自律”。還得知,甚至有超過2/3的被訪同學“在閉卷考試時利用手機網絡搜索和傳輸答案”,而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學對該行為表示明確反對。調查還顯示,超過一半(53.8%)的同學在手機網絡上發(fā)布過不真實的消息,關于對該行為的看法,有52.3%的同學認為“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或傷害”,可見部分同學雖知道該行為客觀上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或傷害,但主觀上仍然會選擇發(fā)布。另外,還有47.7%的同學認為該行為是“善意的謊言,不會給他人帶來什么”,可見其缺乏應有的手機網絡媒介素養(yǎng)。
誠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注重內在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格。誠信的道德品質一旦形成,在實踐中就會轉化為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但在手機網絡影響下,手機網絡的虛擬性、自由性、隱匿性和私密性為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提出了挑戰(zhàn),再加上尚未涉世的大學生道德自覺和自控能力較差,其誠信觀念缺失,把利用手機網絡作弊和發(fā)布不真實消息看作是習以為常的事情,而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漸趨淡化,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呈現失范化。
(三)娛樂價俏觀過于泛化
娛樂價值觀是一個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對緩解壓力和獲得快樂時所采取的方式和行為的一種態(tài)度和評價,反映出采取行為方式人在特殊環(huán)境中的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娛樂化,已經成了當下不容回避的社會傾向。再加上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手機網絡的普及,為娛樂化推波助瀾,令娛樂化道路“越走越寬”,人們進入一個隨時隨地想樂就樂的全民娛樂時代。
當問及“有沒有因為手機便攜和上網方便而增加網絡休閑娛樂的時間”和“您是否有過利用學習或睡覺時間拿著手機追劇或觀看綜藝類節(jié)目”時,分別有94%和79.7%的同學表示“有過”,其中分別有42.4%和18.8%的同學表示“經常有”??梢?,有部分同學利用手機上網娛樂已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呈現過分娛樂化的局面。
二、結論與建議
(一)充分發(fā)揮手機網絡的載體功能
手機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承載、傳導、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能為主體所應用,是客體價值養(yǎng)成的指示器和行為的導向儀器。借助手機網絡載體,充分應用手機QQ、手機微信、手機微博APP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政治觀、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
(二)提升大學生的手機網絡媒介素養(yǎng)
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構隱藏在“媒介現實”背后的機制,讓大學生自主分辨“媒介內容”是否客觀真實,提高對媒介傳播內容的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判斷能力及取舍能力,使其正確把握媒介“再現現實、重構現實”的本質。當前,我國沒有針對青年大學生的公開出版的媒介素養(yǎng)教材,沒有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的專門課程,高校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大多是以德育工作這一主線進行,教育的內容也大多停留在對相關理論的空泛介紹,脫離實踐,該種情況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學校要把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作為學校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多維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http://www.cnnic.net.cn/hlwfzA/hlwxzbg/.
[2]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等,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教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7.
基金項目:2018年度重慶商務職業(yè)學院校級課題“大數據時代手機APP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號2018XJKTY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