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青
摘要:對班級里的特殊學生,教師既不能簡單訓斥,遏制他的所有舉動,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順應他們的天性,指導他們走上正確軌道。幫扶轉(zhuǎn)化特殊學生,把握教育契機十分重要。教師應該把握住“新的開始,學生想改變時”“有了亮點,學生需鼓勵時”“ 處于困境,學生盼幫助時”“犯了錯誤,學生有悔悟時”這幾個關(guān)鍵時點,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關(guān)鍵詞:特殊生;幫扶轉(zhuǎn)化;切入點
筆者曾經(jīng)接手過一個班,班里有這樣一個學生:學習成績不算差,但言行舉止極不文明,集會、上課隨意講話,爭強好勝卻又蠻不講理,打罵同學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加上家長的不配合,他的行為搞得老師焦頭爛額,同學對他也是“敬而遠之”。這個孩子叫小崢。本文將以此生為例,探討幫扶、轉(zhuǎn)化特殊學生的切入點。
一、新的開始,學生想改變時
開學前,我給新接手班級的家長群發(fā)了信息,介紹了一下我自己。當天晚上,我就接到了小崢?gòu)寢尩碾娫?。我感到很突然,對于該家長的“厲害”,我早有耳聞,比如明明是自己孩子的問題,她卻非要在其他同學的身上找茬,還動不動就投訴老師“搞事情”。她現(xiàn)在打電話過來,莫非要“教育”我?沒想到,家長先是客套一下,然后就介紹起自己的孩子,介紹和以前老師的一些誤會。她說自己知道孩子有許多缺點,也承認自己以前很沖動,希望我這個新老師放心大膽地嚴格教育管理孩子。
從這個電話中不難聽出,家長希望新的學期、新的老師是孩子自我反思、重塑形象的新起點,是教育、轉(zhuǎn)換孩子的絕佳時機。其實孩子的心里又何嘗不是這樣想。開學之初,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新學期的學習生活都有一種憧憬,內(nèi)心都有一種進取的愿望。在這方面,特殊學生的希望則更強烈些。他們本能地期望在新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和同學能用新眼光看待他們;在行動上,他們也有進取表現(xiàn),如開學后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上課、做作業(yè)都比較認真,較少或不犯錯誤。一開學,小崢同學就帶來了一大包書簽給我做獎品用,他想在新學期、新老師面前努力改變以前的形象。
“人之初,性本善?!比~圣陶認為,“本能”是“教育的原料”,“兒童的某一本能倘若有善的傾向,便應該設法使他們盡量發(fā)展,漸漸成為有意識的習慣”。這種“想上進”的心理需求,是轉(zhuǎn)化特殊學生的有利時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可能在他身上培養(yǎng)出好的品質(zhì)。”因此,教師此時應抓住機遇,通過談心、表揚等多種激勵手段,對特殊學生的這種上進心予以強化和鞏固,促進其轉(zhuǎn)化。
二、有了亮點,學生需鼓勵時
冷眼、嘲諷是特殊學生經(jīng)常受到的待遇,表揚、鼓勵往往與他們無緣。我們往往被成見所左右,對優(yōu)等生的點滴進步都盡收眼底,而對特殊學生的明顯優(yōu)點卻熟視無睹。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看不到特殊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沒有對特殊學生的肯定和鼓勵,就不可能實現(xiàn)特殊學生的轉(zhuǎn)化。所以,我們應學會用放大鏡看特殊學生的優(yōu)點,用平常心看待特殊學生的缺點。
小崢的父母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每天放學,小錚就自己寫寫作業(yè),上上網(wǎng),所以他對電腦很感興趣,打字速度很快。了解到這一情況以后,我就常常找他幫我打打材料,做做表格。雖然花費了他不少玩耍的時間,但他每次為我、為班級做事的時候都興致勃勃??吹贸鰜?,在他倔強的外表下,他的內(nèi)心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他的種種不合常規(guī)的行為也是出于這一目的,即在班集體中獲得一種存在感。
特殊學生并不是每個方面都落后,他們有的只是學習成績落后,在其他方面表現(xiàn)不錯;有的是行為表現(xiàn)不好,學習成績并不差;有一部分特殊學生甚至可能在體育、音樂或美術(shù)等方面有特長。即使是每門功課都落后、行為完全失范的個別學生,也有他們的長處,如講義氣、保守秘密等。教師要成功地轉(zhuǎn)化特殊學生,就要看到他們的長處、他們的進步,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只要是閃光點,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閃光點,都可以著力給予表揚、鼓勵,讓其獲得一點成就感,滿足他急于獲得認可的欲望。
三、處于困境,學生盼幫助時
學生在遇到困難、受到挫折、遭到打擊時,稚嫩的心靈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有時就好像是掉進了無底深淵一般。處于這種情形的學生,應該得到他人的理解和關(guān)心,否則極有可能走入極端境地。教育者應該及時地表達關(guān)切、理解,伸出熱情之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為他們排憂解難,這樣,能撫慰他們的幼小心靈,產(chǎn)生平時難以獲得的良好效應。
因為小崢對電腦很感興趣,打字速度快,我推薦他參加了學校的信息興趣小組。正當他的長處即將變成“閃光點”的時候,他卻因為不遵守課堂紀律被信息老師“請”了出去。倔強愛面子的他不知道向信息老師檢討保證,也沒有勇氣告訴我,一個月后,他才告訴家長,表示還想進信息小組。家長只好向我求助。我告訴他們,既要讓信息老師接受小錚,又要保護小錚的自尊,是很困難的。后來,經(jīng)過我的談心教育、與信息老師協(xié)商,他終于回到了信息小組。后來,小崢在全市信息技術(shù)比賽中獲得了速錄第一名的好成績。
葉圣陶在《給學生閱讀的自由》一文明確指出:“教師和學生,無論如何不應該對立起來?!薄敖處熀蛯W生是朋友?!?在《如果我當教師》中,葉圣陶進一步提出“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的主張。要“做學生的朋友”“學生做我的朋友”,就要愛學生,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事實證明,一次坦誠的交談,一次假日的家訪,一個親昵的動作,對于正常的學生來說可能只是“錦上添花”,但對于陷入困境的學生可是“雪中送炭”,很可能使其銘心刻骨,終生不忘。
四、犯了錯誤,學生有悔悟時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身心尚處迅速發(fā)育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但只要不是自甘墮落、一意孤行,學生一旦有了過錯之后,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經(jīng)過思想斗爭,往往又會表現(xiàn)出某種悔悟之意。這種“悔悟”是學生知過改過的開端,也是教育者進行激勵的大好時機。
好轉(zhuǎn)一段時間后,小崢的表現(xiàn)又有反復了。晨會課上,同學們紛紛指責小崢追打同學。特別是陶藝課上,他根本不學習,隨便講話,對老師的要求充耳不聞。要是以前,小崢一定是怒目圓睜,要把揭發(fā)者撕碎,或是瞇著眼睛一臉的無所謂??山裉欤彀途o閉,滿臉通紅,直直地站在那里。我問他是事實嗎,他點頭。看得出他已逐漸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然后我找他單獨談話,肯定他勇于承認錯誤,問他愿意改正嗎,他點頭說“嗯”。又一節(jié)陶藝課前,我對他說:“同學們不是說你陶藝課表現(xiàn)不好嗎?這節(jié)課下課向我匯報上課表現(xiàn)情況,一是有沒有隨便講話,二是有沒有認真做陶藝作品?!比缓?,我又悄悄給陶藝老師打電話:“如果小崢同學課堂上表現(xiàn)有進步,請給他一點鼓勵?!毕抡n后我想私下問問他的表現(xiàn)如何,沒想到他站在路隊上就沖我喊:“非常出色!”原來老師表揚他這節(jié)課沒有亂講話了。我連忙說:“低調(diào)低調(diào)。”孩子就是孩子,生怕別人不知道他這節(jié)課沒搗亂似的。
葉圣陶認為“天下最可憐的事,莫過于自己不認識自己”。一個人只有認識了“自我與環(huán)境”,才能革新自我,成就自我。小崢之所以這么配合,與他犯錯后的悔悟之意有很大關(guān)系。因此,教師應審時度勢,細心觀察學生對過失悔悟的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形式,因勢利導實施教育。
轉(zhuǎn)化特殊學生是一項復雜的心理教育工程,但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機遇,抓住機遇,不斷利用機遇,創(chuàng)造機遇,適時適地、持之以恒地去做,一定會使特殊學生的轉(zhuǎn)化工作出現(xiàn)奇跡。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