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忠華
我們家祖上是清代時跟著“闖關(guān)東”過來的。我祖父叫宋德新,一開始不是皮影藝人。因為影班必須得有做飯的,他就跟著影班走。到了晚上,我爺爺提著燒熱的兩壺水送到臺上,給演員們喝。有時候,藝人家里有事或者有病,影班就缺一個角。我爺爺說:“我上去試試?!焙髞?,他就不做飯了,跟著下去耍影了。再后來,他也不耍皮影了,就干脆把這個(影)箱給兌過來了。那個(影人)身也都是靠(近)一百多個,頭茬六七百(個),戰(zhàn)馬啊,所有的景片啊,應(yīng)有盡有。
我父親宋喜云文藝細(xì)胞非常不錯。1958年,趙家屯、萬家?guī)X、松樹、得利寺四個公社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一個業(yè)余劇團。我父親在那里擔(dān)任副團長加導(dǎo)演。我父親曾經(jīng)編過二人轉(zhuǎn)《陰保山》,是民間的皮影藝人,也是民間的吹鼓手,還是大鼓的藝人。演皮影,我父親能唱生、唱凈,還能司鼓。
“三步不離蕎麥地”,家里人的這種熏陶讓我也越來越喜歡皮影。記得有一次我翻我們家影箱。過去家里都有瓷的花瓶,還有毛筒子,插著東西,我們家影箱鑰匙就在那里。我背著父親和母親,把鑰匙拿出來,偷偷把箱子開開,拿起皮影,拿到山頂上,和一幫小朋友玩兒,我教他們怎么耍,怎么唱,就是胡麻亂扯了。后來被父親發(fā)覺了,父親說:“你把這個要是丟了一樣?xùn)|西,那你缺了,就毀了。包公有兩個頭茬, 一個是“陽世”的,還有一個判夜案的頭茬,你要是丟了一樣,這個戲咱怎么唱?”他再不允許我往外拿了。我父親脾氣不好,那回我還挨父親揍了呢。
我1961年正式到皮影的舞臺上。開始時,我主要是打小手鑼,再然后呢,到1962年,偶爾幫著操操影。那時候的操影在老藝人的指導(dǎo)下,有那文場的時候,他讓你動一動。我那陣是唱生,基本都唱童聲。比方說,《封神演義》里面的哪吒,就像那樣類型的小童聲。
冬季沒有演出的時候,父親就在炕頭上,告訴我一些上下場的要領(lǐng)。對方要是打敗了,他往哪地方敗,敗走了再從哪地方上(場)。我記得《牧羊關(guān)》里有一個安吉教主,就是老壽星。安吉教主一出來的時候,修煉“五氣朝元,三花聚頂” ,“三花聚頂”我說成“三花聚令”。我父親當(dāng)時就在后面給我一腳。除了父親,我?guī)煾笇O殿海也教我、指導(dǎo)我,尤其是武場,應(yīng)該怎么耍,上下場。
除了皮影,父親對我的家教和影響還是很多的。記得我有回倒水,一下倒?jié)M了,那個水是熱水,我父親當(dāng)著我們家親戚的面,就把這一杯水潑到我身上了?!氨澈笪以趺唇逃銈?,倒水不要倒得太滿,你們不知道嗎?”我父親說。再一個就是和長者說話,我現(xiàn)在還保持這個習(xí)慣,看到長者,我要是騎自行車指定得下來和他說話。答應(yīng)人到哪去,干什么去,用不用我再送送。我父親對我們管教很嚴(yán),吃飯不允許剩飯粒,一直到現(xiàn)在我也保持這種作風(fēng)。
最令我高興的,就是觀眾到半夜一點多鐘都不肯離場。演《奇緣傳》時,看到魏素娥受苦受難的時候,底下有老人都哭出聲來。我常演的也就是幾部吧,有《唐英烈》《奇緣傳》《樊梨花征西》《鎖陽關(guān)》《界牌關(guān)》《牧羊關(guān)》《倒馬關(guān)》,再就是《楊家將》里面的《梅花亭》。
1965年,我對皮影感興趣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來了?!拔母铩逼陂g,皮影被列入“封資修 ”。傳統(tǒng)的皮影戲基本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劇目。有很多的老藝人像宋書詠、高永峰,一聽這個消息,就到我們家哭了。他們說:“喜云啊,咱們這不毀了嗎?咱們的飯碗這不打了嗎?”很多老藝人都非常悲觀,認(rèn)為皮影生涯到此為止了。很多皮影箱干脆都燒了。
我們家那時有兩箱子皮影。一個箱子裝道具,像桌椅板凳、槍刀劍戟、船只樓房這樣的東西。另一個箱子裝的全是人物,能有七十多身(茬),六七百個人頭,大小景片40多張。對這兩箱影,我舍不得啊,于是就想個方法。我在豬圈中間刨個坑,買一種黃色的油布,把皮影、影人包上,外面再套上麻袋,埋在豬圈里。每年必須把影箱打開兩次進行晾曬,就這樣,我們家的影箱躲過了十年浩劫。
后來皮影有所抬頭,老藝人重逢見面,非常高興。轉(zhuǎn)過年我就開始下去聯(lián)系演出的地方,一下子聯(lián)系了26場。
皮影箱的規(guī)矩多,就到現(xiàn)在也是很有講究的,皮影藝人的分工,拿“上線”的,你管影箱;拿“下線”的,你得管燈、管理影幕?!八竟摹钡男蓄^都是你拿。除了帶影班,我也喜歡刻影,這刻影也有學(xué)問。用一年到兩年的驢身上的皮是最好的。驢排肋骨這個部位的皮子就挺好,肚子下面的皮子非常薄,這樣的皮子盡量用做上部,驢身上的上半部活動量比較大,所以比較柔軟,靠驢脊梁和驢后腚厚的地方就留著做下半部,它沉,可做影人腿。
我總覺得這個不能單說是皮影的藝術(shù),只要是藝術(shù),就有起點,沒有終點。我應(yīng)該把所有的劇目,排練得精一點,能讓觀眾更多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別的東西可以藏私夾帶,唯獨藝術(shù),一絲一毫都不能差。
鏈接:復(fù)州皮影戲
復(fù)州皮影真正活躍和盛行的時間是在清嘉慶年間。當(dāng)時河北一帶“白蓮教”盛行,一些皮影藝人也加入“白蓮教”,被清政府稱為“懸燈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戲。大量的灤州皮影藝人被迫進入東北并流入遼南。與此同時,山東登州的皮影藝人也闖關(guān)東到遼南來。復(fù)州的皮影戲從這時起活躍和流行起來。當(dāng)時有孫家班(又稱德勝班)、義和班、溫家班、韓家班四個比較著名的影班,分別活躍于復(fù)州城鎮(zhèn)及周邊村鎮(zhèn)。
復(fù)州皮影戲在地域上分為南北兩派。南派包括復(fù)州城以南的楊家滿族鄉(xiāng)、泡崖鄉(xiāng)、炮臺鎮(zhèn)、鄧屯鄉(xiāng)、三臺鄉(xiāng)、太陽升鄉(xiāng)等地的影班,其共同特點是受山東登州皮影戲的影響。南派沒有影卷(劇本),叫做“溜口影”,唱腔上下句變化小,顯示出民歌曲體的特點,唱腔略為簡單,明朗淳樸。北派指復(fù)州城內(nèi)和城北的駝山鄉(xiāng)、李官鎮(zhèn)、永寧鎮(zhèn)、松樹鎮(zhèn)、得利寺鎮(zhèn)等地的影班,受灤州皮影戲影響較大,稱“翻書影”,唱腔豐富,曲調(diào)優(yōu)美,表現(xiàn)力強,演唱和操縱技巧也較高。大約20世紀(jì)30年代后,南派也開始改唱卷影,兩派在表演和劇目上逐漸統(tǒng)一。
復(fù)州地區(qū)的影班大部分是六至七位演員,演員依照傳統(tǒng)規(guī)矩分工:演出時分前后兩排坐在影窗后邊。前排左側(cè)第一人是“拿影的”,中間是“貼影的”(耍影的人),右為司鼓(鑼、鼓、板、镲全由一人打),后排是樂隊,拉弦者是樂隊的主伴奏,其他樂手在兩側(cè)。全體演員都參加演唱,根據(jù)生、旦、凈、髯、丑等不同行當(dāng),各有主要分工,遇同類角色可以相輔。
復(fù)州皮影戲的伴奏樂器可多可少。從前以小三弦為主弦,外加一把二胡和一支笛子,配以鑼、鼓、板、鈸等,聲音比較單調(diào)。后來又陸續(xù)增加了大四弦、揚琴、雙銅管、小牛角、葫蘆頭等樂器,其中大四弦、雙銅管、小牛角和葫蘆頭是復(fù)州皮影戲獨有的伴奏樂器。
復(fù)州皮影戲的劇目以濃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見長,內(nèi)容豐富,涉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如《康王走國》《綠牡丹》《白蛇傳》《岳飛傳》等。由于演出時演員完全照搬劇本,鮮有發(fā)揮,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傳統(tǒng)劇目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