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青
【摘要】? 本文利用心理學的“首因效應”來思考如何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課,從備課、課堂管理、個人素質、加強認識四方面進行闡述,希望第一節(jié)課良好的開端為以后實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礎。
【關鍵詞】? 首因效應 心理健康 第一課
在社會心理學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導致的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心理健康第一課就可以巧妙利用“首因效應”,如果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第一感覺比較好,那么就會激發(fā)其學習的濃厚興趣;如果學生對心理老師的印象好,那么學生就會信其道,愿意走進心理老師,走進心理咨詢室,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在一線教學中,我發(fā)現上好心理第一課,是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機會,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有很大幫助,可為今后心理健康課以及各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本文從幾方面思考如何上好心理第一課。
一、精心備好第一課,激發(fā)學科興趣
布魯肖(美)在其著作《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說:走進外科手術室時,大夫們都胸有成竹;比賽開始之前,教練們的準備一絲不茍;走上法庭,律師們的辯護準備得可以精確到每一個細節(jié)。那么上課的時候,我們教師自然也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和他們一樣認真。
教學實踐證明: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教師備課越充分,教學效果就越好?!笆滓蛐备嬖V我們,第一節(jié)課上好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的興趣,有助于日后心理教學的開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堂吸引力的教師。我們要“花最多的時間做最充分的準備”,心理健康課需要我們“博采眾長”,要主動獲取盡可能多的教學輔助資料,采納其中對課程有用的精華。比如在講到新生入學適應問題上,我引入了有趣的小貓心理學實驗,讓學生知道原來動物也有這種現象,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聽課興趣。如果心理課備得好,上課時能做到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就能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也就比較少出現什么課堂紀律問題;如果課講得有意思,學生十分愛聽,違紀者也成了聽眾,也就沒有違紀者了。所以備好課非常重要,有無用心備課,學生是很容易知道的。
二、增強課堂管理意識,保證教學實效性
心理健康課不是中考主考科目,與分數、中考不直接相關,學生會有不重視的意識。心理課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熱鬧有趣,課堂就容易隨便松散,形成不了有效的團體動力,就勢必會影響到它的實效性。如果在學期初沒有建立團體規(guī)范,強調紀律性,到后面上課開展活動時,班級比較混亂,課堂松散,達不到預期目標,嚴重的甚至會挫傷心理老師自信心和積極性。根據“首因效應”,很有必要在第一課就強調心理健康課的課堂紀律。
心理健康課本質上是中小學教育中的一種活動課程,它在操作上也必須遵循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只要是課堂,就需要課堂管理。心理老師要有課堂管理意識,注意通過實踐提高課堂管理能力。心理老師往往對學生不夠嚴格,原因可能是:課堂上放松對學生的要求,除了紀律差一些,沒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不像其他考試科目,如果不對學生嚴格,那學生就不會好好學,在階段檢測時就拿不出好的成績。心理老師往往會認為要“平易近人”,學生才會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來找他來心理咨詢,如果在課堂上對學生很“兇”,那就會拉大和學生的距離。對此我表示保留,記得特級心理教師鐘志農表述過這樣的觀點:心理教師首先是一個“教師”,首先要過好教師關,然后才能當好一個“會上心理課”的心理老師。
三、展示心理老師個人素質,塑造專業(yè)形象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因為喜歡老師才會喜歡他所教的這門課,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何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心理老師將熱情真誠變成實際的行為舉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將自己的親和關愛變成親切的語調讓學生體會到。同時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從教經歷的介紹對于提升老師的權威,提高自身魅力也尤為重要。展示心理老師的個人素質,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深入心理咨詢和其他心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利用“首因效應”有好的開始,但還需日后的心理教學,心理老師都像第一節(jié)課一樣,嚴謹、專業(yè),那么就更能長期獲得學生的信賴。
四、加強對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
在我國心理方面的知識普及還不夠,大多數學生對“心理”存在錯誤的認識,所以根據“首因效應”,在第一節(jié)課上,就要澄清一些誤區(qū),加強學生對心理的正確認識,以便日后心理活動和心理咨詢的順利開展。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就像人的身體會每個人都會生病一樣。有些心理問題可能可以自行化解,有的就需要尋求幫助。在自身出了問題之后能像自己感冒發(fā)燒一樣,坦然走進醫(yī)院一樣走進心理咨詢室,與心理老師交換看法。使學生消除“心理變態(tài)才找心理老師咨詢”的誤解,學會尋求老師的幫助才是積極心理的表現,是追求向上的表現,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同樣對于心理咨詢不是簡單的聊天,不是給你一顆仙丹,而是和你一道面對困惑疑慮,共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處理心理問題的辦法,你自身的心理問題關鍵靠你自己去解決。心理咨詢是助人自助的活動。同時也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值班的時間、地點,包括面談、寫信和QQ咨詢,讓學生知道尋求幫助的途徑。
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做到專業(yè)性與興趣性完美結合,課堂環(huán)節(jié)做到活而不亂,確實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一線的心理健康老師不斷積極地探索和積累經驗,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 參? 考? 文? 獻 ]
[1]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美)布魯肖著,方雅婕譯.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3]程景華.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課的思考和探索.教育科學.2010.8.
[4]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寧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