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PLE
你能想象出古戰(zhàn)場上隆隆的戰(zhàn)鼓聲嗎?你喜歡春節(jié)晚會上熱鬧的鑼鼓聲嗎?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千人擊缶(當時擊打的已經不是傳統的瓦缶,而更接近于鼓)的壯觀場面嗎?要想用一種樂器形象地比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偉大成就,莫過于鼓。中國鼓的種類很多,極能震撼人心,所以派生出鼓舞、鼓勁、鼓勵、一鼓作氣、鼓足干勁、鼓足勇氣等說法。可以說,中國人激昂奮進的精神早已蘊含在疏密有致的鼓點中。這鼓點由遠及近,穿越千年,奏響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歷史悠久的鼓
一般認為“鼓”是個形聲字。左邊“壹”(zhu)是聲旁,意思是“樂隊”,右邊的形旁“支”(pu)表示“敲打”。兩邊合起來,就是“樂隊敲打(的樂器)”。我們可以看看左邊書法家筆下的“鼓”字,單看字形,就讓人感到氣勢十足。
中國關于鼓的上古傳說,也都有氣勢恢宏的超大場面!傳說這天,上古部落首領黃帝正與蚩(chi)尤在涿(zhuo)鹿進行生死決戰(zhàn),奈何蚩尤太勇猛了,黃帝打了九場仗都沒能取勝。正在一籌莫展之時,他遇到了上天的神女。神女教他戰(zhàn)術和使用兵符,最后還幫他造了八十面“夔(kui)牛鼓”。據說這種鼓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敲起來地動山搖、天旋地轉,一下就把蚩尤的軍隊嚇得亂了陣腳。黃帝終于借著鼓威擒殺了蚩尤,拉開了華夏族各部落統一的大幕!
“鼓”從誕生時起就是激昂向上的象征。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里收藏的“中國九大鎮(zhèn)國之寶”之一——“秦石鼓文”。一塊鼓形石上刻有籀(zhou)文的四言詩。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你能猜到它記載的是什么事嗎?當然是爭強好勝的秦國國君外出游獵的事啦,所以這部“游獵日記”也被稱為“獵碣(jie)”。
搖曳生姿的鼓
關于“鼓”字還有一些好玩兒的故事呢!
首先要出場的便是《水滸傳》中飛檐走壁的高手——“鼓上蚤”時遷。聽說他輕功了得,難道“鼓上蚤”的意思是“鼓上的跳蚤”r其實這個“蚤”不是跳蚤,而是與“爪”通用,本義指古代車輪上的一個小部件。“鼓上蚤”則是指鼓邊上那些起固定鼓皮作用的銅釘,很適合用來比喻身材矮小而身手敏捷的時遷呢!
我們都知道成語“一鼓作氣”,不過你知道它后面的內容嗎?我們來聽聽一位大軍事家曹劌(gul)講講?!耙还淖鳉猓俣?,三而竭?!辈軇ゴ髮④娬f,當年我方勢弱,打敗齊國大軍并不是靠著一味猛攻。相反,在齊軍第一次擂鼓時,我軍按兵不動;他們第二次擂鼓時,我方沉住氣以靜制動,這樣他們的氣勢反而低落了;等他們敲過三次鼓,敵軍的士氣和體力已經耗盡了,此時我軍卻憋足了勁兒,一戰(zhàn)成功!所以,取得勝利既要靠勇氣又要靠智慧!
最后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會跳舞”的詞——搖唇鼓舌。這個成語形容的是那種憑借口舌之利,來煽動游說或者大發(fā)議論的人,多么形象!
悅耳動聽的鼓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的鼓就有二十余種了,后來種類更加豐富,比較流行的有虎座鳥架鼓、箍圈形鼓、鍋形鼓、粗腰筒形鼓和淺筒形鼓等。大鼓是中國傳統曲藝的一大類別,像我們聽說過的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山東大鼓、北京琴書、河南墜子等,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你能把以下鼓的名稱和它們的圖片對應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