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春,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兼省長的張作霖,采納了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教育廳長謝蔭昌“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入侵略,必須興辦教育,培養(yǎng)各方面人才”創(chuàng)辦大學的意見,作為抵制外敵侵略的一項舉措。是年10月25日,奉天省會議根據張作霖的建議,一致表決通過了聯(lián)合吉、黑兩省創(chuàng)辦東北大學的議案,所需經費也由三省分擔。
然而,就在東北大學籌備處設立不久,興辦東北大學一事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曾向當時奉天省公署提出“勸告”:“你們不必辦大學,你們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們的旅順工專;學醫(yī)可以到我們的南滿醫(yī)大;學文、學法可以到日本去,我們可以給予官費優(yōu)待及一切便利?!?/p>
張作霖聽了王永江報告日本阻撓東北自辦大學的卑劣行為,很是氣惱:“小鬼子是怕我們自強啊,那就更得非辦不可?!?/p>
1922年春,在奉天省公署內設立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制定了東北大學規(guī)程和東北大學組織大綱,規(guī)定:“東北大學由奉天、吉林、黑龍江及所轄蒙旗合力組織之”“大學設于奉天城”“大學暫定六科,分年組織”,擬將東北大學辦成包括文、理、工、農、商、法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1923年4月26日,奉天省公署頒發(fā)“東北大學之印”校章,即日開始啟用,東北大學正式宣告成立。
1928年8月,經東北臨時保安委員會委托,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張學良兼任第三任東北大學校長。9月14日,東大教授、職員、學生等一千五百余人濟濟一堂,舉行開學典禮,張學良發(fā)表演講,語重心長地說:
現(xiàn)在敝人在名義上雖然是大學校長,然而我在學問方面,卻是非常的幼稚,尚未受過大學教育。在年齡方面也與諸同學相仿,所以,我對于大學校長的位置,很有抱愧的地方……所以我更愿常與諸位青年朋友接近……至于校長、學生,不過是名義上的問題罷了。
學問方面更是重要,好的要特別奮勉,劣的要極力改善?,F(xiàn)在我們中國正在風雨飄搖之中,所以,諸位同胞都得努力奮救她的危險。況且,人才方面又是特別需要呢。
……我說的人才,是指專門人才而言。他學的是工,就要作工;學的是農,就要作農。不要存著當官的心理。然而現(xiàn)在中國的學生,如果試問他們畢業(yè)后的事業(yè),他們都說要為國作大事業(yè),那么,豈不是要重開爭端了嗎?所以,專門人才要作專門事業(yè)。
諸同學要專心研究,以圖用之于來日,早成中國人才、人民中堅,求學事小,國家事大,才不辜負國家興學的本質和職員教授的苦心啊。
張學良任職不久,就著手于東北大學的改革與擴充。首先是把原有的文、法、理、工四個學科,改為四個學院,即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原來的學科領導人學長,改稱院長。接著,又新成立教育學院和農學院。還收購了英國教會設立的盛京醫(yī)科大學及附屬醫(yī)院,改為東北大學醫(yī)學院,也計劃成立商學院或者財經學院,把東北大學辦成為包括八大學院的綜合標準大學。
學校為擴建校舍需要巨款,東北財政負擔困難,張學良慨然捐私款近兩百萬元,建筑漢卿南樓、北樓、漢卿宿舍和圖書館;同時還修建了中國第一座現(xiàn)代化體育場,在這里舉辦過中、日、德三國遠東運動會,以及華北和東北三省的運動會。
當年國內兵荒馬亂,北平、南京均不安定,北平各高校經常欠薪、減薪。東北大學相對來說安定很多。1928年4月26日,梁啟超懷著對子女的極大關懷,給正在歐洲度蜜月的梁思成寫了一封信:“你們回來的職業(yè),正在向各方面籌劃進行(雖然未知你們自己打何主意),一是東北大學教授(東北情勢最順,但你們去也有許多不方便處,若你能得清華,徽因能得燕京,那是最好不過了),一是清華學校教授,成否皆未可知……”6月19日,梁思成夫婦尚在旅途中,東北大學就已先將聘書送到梁啟超手里。后來梁思成夫婦來到東北大學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筑學系。
1930年,章士釗歐游歸來,受聘東北大學文法學院教授,月薪八百銀圓,這在當時是全國范圍內教授中最高者。
在辦學方針上,張學良主張“德、智、體、群、美五育并重”。他曾明確指出,東大辦學目的“在培養(yǎng)實用人才,建設新東北,以促進國家現(xiàn)代化,而消弭鄰邦的野心”。他曾表示:武的要靠辦好講武堂,文的要靠辦好東北大學,此外,張學良還打破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思想,在各系招收女生,給女性以研究高深學術之機會,“表現(xiàn)了男女地位平等,開東北風氣之先”。
東北大學在1920年代末30年代初進入了歷史上輝煌的鼎盛時期。到1930年秋,東北大學已有六個學院二十四個系八個專修科,在校學生三千多人,教職員工四百余人。校舍壯麗,設備充足,良師薈萃,學風淳樸,各項指標均在國內稱冠,東北大學真正成為東北人民的希望之所。
然而,世事難料,好景不長,正值東北大學氣象蓬勃、光輝璀璨之際,“九一八事變”一聲炮響,讓盛景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