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曾發(fā)生過令人震驚的“王水事件”,一個女孩子因為和另一個女孩子與同一個男友交往,在慌張之際,就把化學方面的專長用出來,她調(diào)出了“王水”,犯下謀殺案。警方帶她到現(xiàn)場時,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對于“罪”的本質(zhì),她完全不了解??梢哉f,她的專業(yè)知識分數(shù)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處理上是零分。
我十三四歲時很苦悶。我開始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的精神在哪里?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學。我在書店讀文學,在文學里削減了許多欲望上的苦悶。
因為這樣,我?guī)状慰荚嚩挤浅T?,被學校、被家里指責成一個壞孩子。我想,在那一剎那之間,我是非常容易變壞的。幸好文學救了我。
同一個時間,我的同伴一頭鉆進考試里。他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但對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發(fā)生的問題,他們都沒有辦法面對。對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們始終沒有機會去碰觸,因為考試不會考。這個社會一直在制造這樣的一批“好學生”。
這幾年發(fā)生的資優(yōu)生犯罪事件,正好說明了教育應該拿出來做最好的檢查。為什么在這個教育系統(tǒng)中,連知識分子的自負都消失了?以前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些事是知識分子不屑做的,為什么這種“士”的自負在校園中式微了?我覺得,這是教育本質(zhì)上的最大問題。
這幾年來,有很多人開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藝術(shù)教育,但是我覺得還做得不夠。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
(摘自《家人》蔣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