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明共
摘 要:對于我來說,在工作中尋找最大的樂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管理好學生,我覺得要有好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緒,負責任地表達。班主任時常的工作管理的策略因人而異,往往最樸實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及二讀三計四入這四訣平平淡淡,但卻樂趣無窮,對于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學生特別受用。
關(guān)鍵詞:找樂;一及;二讀;三計;四入
一、及:及時去做自己想到的事情,并記錄起來(明朝的張居正的考成法)
每當我想到一個好的方法時或者是發(fā)現(xiàn)一個好的方法,我都會馬上行動起來動手去做,因為放下的時間名了,就沒有了當初那種心情和激情。比如說,我覺得在教室里不設講臺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所以我試了半個學期,不知不覺增進了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又比如說我想和學生一起跑步,于是有一段時間我和學生起晨跑,一方面自己鍛煉了身體。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因為隨得我們年齡的增長,或者當我們再回過頭來面對同一件事時,我們理解可能會深刻些成熟些,但卻沒有了當時那份激情和快樂,做符合自己年齡的事,錯過很可能會感到可惜。常常想起陳校長講的一件事:說他在年輕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不聽話,使他生氣了,從超過兩米高臺跳去找他,嚇得這學生跑出學校,結(jié)果第二天,該生主動到他面前認錯了。校長和我說了兩次,每次說起來,都是哈哈大笑的,仿佛那股激情現(xiàn)在還蕩漾著。如果到了現(xiàn)在再去做這件事,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因為現(xiàn)在想跳也跳不了了,沒有了那種環(huán)境和心態(tài)了。如果當你聽到別人這樣說:不是所有的事你想做就能做得到的,聽到這樣的話,不必介意,只要你的想法是合理的,又能做得到的話,請你馬上動手去做,讓別人說去吧。及時做自己想做而且能做得到的事,做符合自己年齡的事,樂事也。
二、讀: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靈感),并有計劃實施自己所想到的。
我有兩個習慣:一是我喜歡向一些年紀比自己大的教師請教一些問題,從中學習他們好的經(jīng)驗,二是喜歡讀書,從中獲取知識(靈感),看書有什么用呢?非要這么問的話,我想說的是,好作品讓人聰明起來[1]看書我喜歡拿著筆看,很多時候,一個好的主題班會往出自于書本,比如說《心靈雞燙》、《讀者》、《意林》、《人性的弱點》等書上有很多文章都適合用來上班會課,有時候我會找出一些好的文章讀給學生聽,或者印一些文章,讓學生去看,這樣不僅讓學生有較深刻的體會,同時也加強了自己個人的修養(yǎng)。此外,一些管理上的書也成了我的收藏,比如說《班主任工作漫談》、《做最好的班主任》、《優(yōu)秀是教出來的》、《窗前的小豆豆》等,通過閱讀和思考,自己吸收到了很好好的東西,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讀書與反思一樣的重要,做了多的的班主任之后,我以為自己掌握了很多東西,學夠了想學的東西,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多愚蠢的想法。在這之后的兩的,我在不斷反思自己,我覺得我所收獲的東西比起我用了六年所掌握的經(jīng)驗還多。或許對于這個道理,很多老師都明白,如果只是停留在想而沒去做的話,只能是每一天都在重復自己。不要說教育,任何一種行業(yè)如果沒有進取向上的努力,都會讓生理年齡把工作年齡遠遠地甩在后面[2]
三、計: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有長遠的計劃
一個人學習再好,只要不能好好地管理自己,沒有干勁,不認真,溝通能力低下,就不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想必大家應該有切身體會吧,一旦走出校門,就會發(fā)現(xiàn)學力以下的能力是何等重要。[3]因此,對于接手的學生,我會制定一個三年的計劃,先做人再學習為主線,目的為他們初三畢業(yè)后踏入社會作好準備。我思索著如何通過這三年的時間,讓他們能夠?qū)W習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于是就有這樣一個三年的計劃(三年里有6個學期,每一個學期都有一個重點,這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制定的):第一學期:培養(yǎng)習慣。第二個學期,以體育教育有重心,有意識地和班上的男同學踢球,同時依然保有習慣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學期,以勞動教育、體育教育為主,男女分開教育,有計劃開展體驗教育和挫折教育。第四個學期:深化體育教育和勞動教育,加強個別教育,進一步強化體驗教育。第五個學期,結(jié)合當時社會的各種形勢,加強體驗教育和成功教育。第六學期,是理想教育和個人價值教育,鼓勵他們學好習,努力向外面發(fā)展。雖然三年的時間不算長,如果能認真思考去如從何從遠的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對學生來說,或許是終身受益的。
四、入:要融入到學生當中
你只能以自己值得的方式被對待,那你值得別人如何去對待呢?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優(yōu)越,我們的價值其實取決于我們怎樣看待自己,這是決定我們?nèi)绾伪蝗藢Υ囊粋€重要因素。[4]我覺得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既要有師生之間的距離,又要融入到學生當中去。對于每一屆的學生,我都反復說我是他們是一起的,是一個整體。讓學生去認同你,你才能夠?qū)嵤┳约旱囊恍┳龇āN医虒W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同時也在提醒著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所有的這些對于我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體驗,相反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樣的?,F(xiàn)在這些學生畢業(yè)了,但他們還是時常地找我。我想也是我融入到他們當中的結(jié)果。
在班主任中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一定要統(tǒng)一。在以前,我總想在別人身上學習到具體的方法,以為這樣就能快速提高自己。但現(xiàn)在我不這樣想,因為別人的方法有時候只是適合他個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就好比現(xiàn)我我所說的,不一定適合你,道理是一樣的。我更喜歡學習別人的思考方式,思考他們?yōu)槭裁磿@樣做,想著如果是自己做這件事,那是又如何去做,自己又能找到什么好的或者是新的方法,樂事也。
參考文獻
[1]方柏林(南橋)《知識不是力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13頁
[2]趙憲宇 《教育的懺悔》新華出版社? 第143頁
[3]日本 中室牧子 《學歷經(jīng)濟學》中國人民出版社 第73頁
[4]張德芬 《重遇未來的自己》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