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身處法國的李石曾規(guī)劃了首個勤工儉學試點項目,嘗試讓年輕的中國人來法國半工半讀。他在法國首都巴黎西北郊的拉加雷訥白鴿城開辦了一家生產(chǎn)豆腐的工廠,這家工廠招收的工人主要是中國人,工人進廠后能學習漢語、法語和自然科學。最終,有120名中國工人遠渡重洋來法國參加這個勤工儉學項目,李石曾對他們進行嚴格管理,禁止酗酒、吸煙、賭博和嫖娼,邊工作邊學習,他的目的是把底層工人培養(yǎng)成具有文化知識和道德責任感的公民,未來他們回國后將成為模范人物,造就一個新的中國。
大批勤工儉學生抵達法國后,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時又要進行繁重的勞動。晚年的鄧小平在回憶留法勤工儉學生活時說:“我們看到中國當時是個弱國,我們要使它強大。我們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使它走上現(xiàn)代化的道路,所以我們?nèi)ノ鞣綄W習?!?920年10月19日,16歲的鄧小平和其他學生一道抵達法國馬賽港。不久,華法教育會將這些學生安排到中學學習,同時讓他們等待做工,包括鄧小平在內(nèi)的24名學生進入巴耶中學學習。鄧小平在巴耶中學學習了5個月,隨后,由華法教育會介紹,他來到法國南部工業(yè)城市克魯梭,在施奈德鋼鐵廠找到一份工作。在這家工廠里,中國學生工資很低,而且工作充滿危險,鄧小平后來回憶說:“我在輕軋車間拉紅鐵,每天隨機器運轉,分秒不停,又熱又累,還要眼明手快,稍有疏忽,就被烙傷?!彪x開施奈德鋼鐵廠后,鄧小平又四處打短工,到碼頭搬貨、在建筑工地扛水泥、當清潔工。
周恩來和一般的勤工儉學生情況稍有不同,他沒有去工廠做工,主要靠稿費維持生計,他白天苦學法文,晚上翻譯小冊子,給《益世報》寫通訊。由于收入較穩(wěn)定,周恩來能騰出時間和精力考察歐洲各國社會狀況與工人運動。他在1921年寫的一封信中稱,他在歐洲的目的是調(diào)查外國社會狀況及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以便回國后運用這些經(jīng)驗。在一戰(zhàn)后的法國,社會矛盾尖銳,共產(chǎn)主義運動蓬勃發(fā)展,周恩來閱讀了眾多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刊物,當他了解到國內(nèi)在籌建共產(chǎn)黨后,于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產(chǎn)主義小組。
由于20世紀20年代法國經(jīng)濟不景氣,失業(yè)潮逐漸席卷整個法蘭西大地,留法勤工儉學生陷入無工可做、無錢上學的困境,一些學生因長期營養(yǎng)不良又無錢看病而病死。華法教育會也困難重重,不得不宣布同勤工儉學生脫離經(jīng)濟關系。在面臨失學、失業(yè)乃至餓死的情況下,學生們決定進行抗爭。1921年2月28日,蔡和森、向警予和蔡暢等400多名學生向北洋政府駐法國公使館請愿,要求“生存權”和“求學權”。請愿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也引起法國政府重視,經(jīng)法國政府四個部門同中國駐法公使代表商議,決定暫時給予無工無學的中國勤工儉學生每天6法郎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