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茲坤 祝玲軍 候秀美
“陌生化”是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者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種異于常規(guī)的表現(xiàn)手法。如果將陌生化理論應用到習作教學中,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習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這樣的狀況。那么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如何將陌生化理論更好的應用在習作教學中呢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設計陌生化的教學情境,開拓學生的固有思維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計精當的情境,把學生的日常生活放在一個陌生的非常規(guī)的情境中,迫使學生越出生活的常態(tài),迅速喚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打開通向學生心靈的那扇大門,使學生進入理想的審美情境。在日常的習作教學中,教者可嘗試從以下方面改變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有效拓展了學生思維。
(1)增強體驗性,積累題材。生活是作文的本源,孩子們只有豐富了生活體驗,他們寫的作文才能聲情并茂,有感而發(fā)。這要求我們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活動,走向生活。世界環(huán)境保護日,我們是否能帶領學生在校內或校外做義務宣傳?新生入學,作為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是否能輪流為弟弟妹妹們講故事?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也可將豐富的生活資源引入生活,母親節(jié),親手制作愛心賀卡;給遠方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在豐富的活動中,學生的習作思維必然處于活躍狀態(tài),拿起筆來一定也是“下筆如有神”。
(2)提升現(xiàn)場感,出奇制勝。把學生身邊的事搬進課堂,也是一種常見的情境教學法。但教學中若只是照搬照抄把生活故事像擺設那樣放在課堂上,是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寫作欲望的。此時,教師不妨運用過程教學法來提升情境的現(xiàn)場感。大家都知道,上課鈴聲響過后,在老師沒及時到班級的時間里,班級里是非常有意思的。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的,他們絕對不能放過這個狂歡的機會。同時他們又心知肚明此時為上課時間,老師隨時會出現(xiàn)。因此班級里就會出現(xiàn)熱鬧非凡的場面:有竊竊私語的,有肆無忌憚的,甚至還有放風的……因此,那一次我有意在上課鈴聲響過后,遲了五分鐘才進教室,之后再宣布今天將要完成的習作題目,那就是《老師不在的五分鐘》。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到新奇與意外,下筆也就輕松了很多。因為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了這五分鐘,但各自關注的人和事又不一樣,寫出來的習作自然也是真實的、個性的。
二、引用陌生化的教學資源,發(fā)散學生的樹狀思維
寫作課上,常常會看到一些教師引導學生描述身邊一件比較熟悉的事。盡管教師會一再強調要注意細節(jié)描寫,要寫得生動傳神,可學生筆下的事件還是千篇一律如模板似的呈現(xiàn)。此時,教師就該思考采用“陌生化”的手段來提高情境教學的效率了。教者在尊重教材的同時,可以適當地引入陌生化的教學資源,如利用經典廣告、新聞、視頻、網絡語言等陌生的教學資源。用生活中的熱點資源引發(fā)學生多角度的思考,發(fā)散學生的樹狀思維。如這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關于“路邊老人跌倒,扶與不扶?”的熱議,在課堂上我們何不也讓學生就此來議一議,辯一辯?學校要進行“圖書義賣”活動,何不讓學生自己來策劃、籌謀?……在這些活動中,讓學生思維像樹根那樣伸向四面八方,然后訴諸于書面文字,如此一來,又何愁習作沒有學生的感情和思想,沒有個性呢?
三、改變熟悉事物的寫作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何讓學生學會在普通尋常的生活中捕捉寫作素材,除了切身地感受生活,細致地觀察,我想還需要引導學生適當地改變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角度,從而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舉例來說,學到《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學生對林沖充滿崇拜,這時我引導學生閱讀關于林沖的其他故事,讓學生對林沖有一個更全面客觀的了解,從而形成以《說林沖》為題的習作,學生對林沖就不再是簡單的崇拜了,而是人人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習作才是真正從學生心里流淌出來的個性文字!
四、探索陌生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統(tǒng)作文教學,按照學生的年段特點,教材都會為我們設定好習作目標,這些目標為了適應不同地域、不同學情,往往比較寬泛,但卻使習作教學陷入了“要求面面俱到,實施力不從心”的僵局,學生通過一次習作收益甚少。我的習作教學則是先讓學生個性化作文,然后再設置個性化目標。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收上來孩子們的自主作文后,我進行批閱,發(fā)現(xiàn):“展開想象”“按一定的順序寫”這兩個要求孩子們做得很不錯,41位同學,35位已經做到。而“運用本單元課文中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這一要求,學生呈現(xiàn)的水平參差不齊。于是,在課堂上,我將“進行情感表達方法的訓練”設為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引領學生重點學習表達方式。因為教學火力集中,效果斐然:畢墨翰的借事抒情表達得恰如其分,徐澤描寫的同學會情境讓大家身臨其境……這樣通過一項技能訓練,學生的習作卻同時具備了有序、有想象、會情感表達的要素,目標雖是一課一得,效果卻是一課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