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晴
本人身為一名中學音樂老師,平時課程多,文藝活動多,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音樂教育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當中,忽略了對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探索與發(fā)掘。今年暑假期間,利用這個寶貴的調整休息的機會,我通讀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教育類圖書——《教育的目的》。這本書值得所有教育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仔細研讀,雖說本書的作者不是中國人,但是書中的理念對中國的教育是完全適用的。雖然本書只是整合了一些作者關于教育的講座、報告與論文,但前后章節(jié)的安排合理縝密,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育理念體系,令人嘆為觀止,受益匪淺。
本書的作者是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1861-1947年),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曾在不同時期任教于劍橋和哈佛大學。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志著人類邏輯思維的巨大進步,是永久性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同時也創(chuàng)立了20世紀最龐大的形而上學體系。他的祖父曾經是一位校長,父親也先后從事過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響,他對教育有著濃厚的興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本書一共有七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把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對我觸動很大的想法記錄了下來,認真分析,仔細回味,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同時,也方便日后查閱,加深印象。
書中作者的觀點甚多,展開敘述難免長篇大論,所以本文僅僅圍繞作者對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的觀點進行解讀,盡量分析到位,講的清楚。
“我們先來說明教育上的兩條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次,‘所教科目務須透徹?!边@句話很好理解,強調的就是教師教學時,自身需要學精學透。很多老師都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其深層次的含義卻不只是字面上這么淺顯。為了應付中國的應試教育,很多老師在教授學生時,一切以分數為出發(fā)點,輔以各種好記好學拿高分的方法論,把知識當成了公式,把學生當成電腦,完全忘記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本質,剝奪了學生了解萬事萬物來龍去脈的權利,造就了現(xiàn)在社會對學生的整體認知“智商高,情商低”。何況學生的智商也并不一定就真正的高,有可能只是教師的公式“好”,學生學的“好”。學生思維嚴重僵化,按部就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各種“公式”當中丟失了眼界和經驗,喪失了自我思考能力,偏離了以上兩條戒律十萬八千里。
“對某一思想概念的證明,最重要的是通過實驗證明或在邏輯上證明其主題的真實性。”這句話很好的解答了上一句話,告訴了教師正確的教學方法。所有的理論知識都需要給學生詳細證明,同時要有豐富的事例來驗證,有根有據,實事求是,這樣學到的才是真正的知識,日后才能學以致用,受用終身。
“人的大腦從來不是消極被動的;它處于一種永恒的活動中,精細而敏銳,接受外界的刺激,對刺激作出反應。你不能延遲大腦的生命,像工具一樣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主題有什么興趣,必須此刻就喚起它;不管你要加強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必須即刻就進行;不管你的教學給予精神生活什么潛在價值,你必須現(xiàn)在就展現(xiàn)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條很難遵守的規(guī)律?!蔽闹性俅螐娬{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公式”思維對學生的一生影響深遠,早年養(yǎng)成的定勢思維后面很難轉變。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期,將對學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不要指望后期學生自己調整,教育的結果一定是慘痛和悲哀的。
“我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因為它扼殺了現(xiàn)代課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但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現(xiàn)生活這個獨特的統(tǒng)一體。”這個觀點道出了教育的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統(tǒng)一的、刻板的、把各門科學割裂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而不能“見木不見林”。現(xiàn)在的教育就是這樣,問一個學生數學和語文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肯定會回答沒有聯(lián)系,這就是教育的悲哀。各門學科的知識是相互貫通的、相互聯(lián)系甚至相互融合的,在學習中不存在一種課程僅僅傳授普通的文化知識,而另一種課程傳授特殊的專業(yè)知識?,F(xiàn)在的教育體制把服務于生活的知識拆解的支離破碎,各學科思維模式又互不相同,從根本上毀壞了學習的意義和目的,學生找不到課程之間任何的共同點也不足為奇。各門科學的方法具有通用性,要通過教育使學生掌握一般的思維方法、思維藝術,并能把這種方法的通用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特定學科,這才是正確的思維方式,需要我們深刻反思并逐步探究正確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
“生活與所有智力或情感認知能力的某種基本特點之間存在著關系,如果你不能展現(xiàn)這種關系,你就不能將生活融入任何普通教育的計劃之中。這是一句難理解的話,但它有道理。我不知道如何使它更容易理解?!边@句話確實很難理解,需要反復的琢磨和深刻的思考。我個人的理解是學習不應該是空穴來風,強行灌輸,學習應該是來源于生活,由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引發(fā)思考,引出學習的必要性,同時,學習要以生活為契機,在系統(tǒng)、廣泛的學習之后,又能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才達成了學習的目的。教師傳授的并不應該是一個個簡單空洞的“公式”,而應該傳授給學生多彩的生活和生活背后豐富的知識。
教育的目的是一個嚴肅、宏大甚至偏于沉重的話題。作為這個行業(yè)的一分子,我自然不是無話可講,不過真要說得詳細、明確,恐怕也不那么容易。懷特海在書中就講的非常清楚而全面,文中反復被提到的生命力,不僅僅是存在于課程、學科學習中,更重要的是滲透在學校、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當中,教育的目的或許無法簡單明示,但是至少,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對于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chuàng)造,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