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明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我們知道,道德認知源于生活,道德發(fā)展為了生活,教育與生活渾為一體。因此,無論是在品德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將品德生活化,生活品德化。教師要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現(xiàn)實世界貼近,強調(diào)對“生活的回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品德課堂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與生活隔離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幫助他們更正確、更美好地生活??傊?,要讓生活走進品德課堂,再將品德課堂引向生活,注重學習與生活的連接。
一、尋找課堂與生活的對接點
新課程標準下的品德與生活教材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使得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的對接成為可能。品德來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低年級學生雖然年少,但生活經(jīng)歷并非一張白紙,每個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有所不同,會表現(xiàn)出個性的色彩。我們的品德教學如果能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與教學要求中的品德內(nèi)容互相鏈接起來,定能獲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我換牙了》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你掉過牙嗎?當時心情怎樣?”這樣能拉近學生與教材、與課堂的距離,從而更好地促使他們明白保護牙齒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尋找生活在課堂的落腳點
葉圣陶先生強調(diào)“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思維。因此,在正式講授教學內(nèi)容之前,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guān)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內(nèi)在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禮貌的力量》教學中,設置了兩個直觀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車上,一位中學生坐在“老弱殘疾專座”上,旁邊站著一位老人。二是一學生拿著一份調(diào)查問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調(diào)查:老頭,填個調(diào)查表好嗎?老人頭也不回地走了。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感受,得出了禮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納,對人不禮貌,就會得到他人的厭惡,就會傷害他人,禮貌能幫助我們成功,使學生體驗到了禮儀的重要性。這樣,巧用教材內(nèi)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尋找品德在生活的延伸點
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禮儀展風采》一課為例,我依據(jù)《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本,以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為宗旨,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礎上踐行。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三軍儀仗隊在接受檢閱時的錄象,讓他們欣賞儀仗隊的颯爽英姿。然后讓學生根據(jù)他們所觀看的,叫幾名學生上來學一下,讓他們體驗一下禮儀的風采。接著聯(lián)系學校生活中的實際,作為中學生該以怎樣的禮儀來展示我們的風采。隨后讓學生分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讓他們評價一下誰最能體現(xiàn)我們中學生的風采。然后再進一步推廣,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在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禮儀都有不同的要求。接著我就讓幾名學生上來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過表演,讓學生明確待客的禮儀要求,并進一步讓他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知有展現(xiàn)的過程,情感有渲染的過程,行為實踐有親自體驗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學生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認識,特別可信。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分析課文得出要點,充其量能把它記住就不錯了,此兩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讓學生在關(guān)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能夠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得到感受、體驗,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兩者相得益彰,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xiàn)實,實質(zhì)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币虼?,在課前或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diào)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在設計《親親大自然》這一活動時,首先,帶領(lǐng)學生親自到公園尋找春天的美,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世界中去。其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引導學生了解春天不僅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而且是個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使學生在活動中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因此,只有學生通過自己計劃活動內(nèi)容,全身心投入活動過程,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從內(nèi)心深處想去保護大自然。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德育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發(fā)現(xiàn)、感知、實踐和體驗,領(lǐng)悟了其中的道理,從而入腦動心,其教學效果才能明顯。加強道德實踐體驗,讓思想品德課更加生活實踐化,我們就會豐富德育內(nèi)涵,提高思想品德實效,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囊淮氯恕?/p>